愛無能?為什麼你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朋友跑來向我傾訴,哭得無法自拔。

她說最近一直很壓抑,今天居然因為一點小矛盾,就情緒失控,和宿舍同學打起來了。

每次住宿,她跟宿舍的人友好和平相處都不到一年,就會無所適從,矛盾重重。

這次,大學兩年已經是她的極限,矛盾一觸即發,她現在已經徹底崩潰了。

朋友的經歷讓我想起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呢?

愛無能?為什麼你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01

不是玫瑰,卻長了一身刺。

很多人,喜歡獨處,愛好自由,放縱不羈;和朋友、同事、鄰居保持著忽遠忽近的距離。

對人際關係永遠淺嘗輒止,總是滿足於人際關係的初級階段所取得的愉悅感。

一旦深入,對方表現出更多的喜歡和好感,就會遠離,退避三尺。

02

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建立親密關係呢?

心理學家George Levinger提出,一個關係的自然發展有5個階段:

相識/吸引、關係的建立、 加固/延續、惡化、 終止。

那些害怕親密關係的人一般常常停留在第三階段,就止步不前了。

當兩個人靠得越來越近時,我們就會對對方有期待,無意識開始衡量對方的社交價值。

我們害怕自己的期待落空,就回避對別人產生期待,也避免別人對自己有期待。

大多數時候,寧願自己一個人安靜地待著,也不願花時間去建立親密關係。

所以說,很多時候,單身是會上癮的。慢慢地,我們就徹底喪失了建立一段親密關係的能力,或者我們從來就沒有擁有過。

愛無能?為什麼你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心理學專家說,人一旦投身於親密關係中,就期望得到關愛,溫情和理解。

一旦得不到,就會受到打擊,產生挫敗感,需要很長時間去整理自己的心情。

有研究顯示,童年時期有過比較多“迎合期待”、“害怕讓人失望”的經歷的人,更容易在成年後迴避期待的發生。

很多缺少父愛、母愛的人。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會有這樣那樣本能抗拒、排斥的問題和強大慣性,有時甚至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對於很多人來說,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一旦意識到對方對他越來越重要,關係越來越親密時。

他就會害怕,害怕被拋棄,恐懼、不安。

會患得患失,開始猜疑對方是不是真的愛他?真的喜歡他?

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自信,不斷地放大自己的缺點,忽視自己的長處。

最後,為了避免被拋棄,他首先放棄了那個人。因為他覺得自己掌握了主動權,覺得是自己先放棄的,就會覺得舒服很多。

愛無能?為什麼你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03

在與人相處,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很多人總是過於理想化他人。

過於理想化他人,意味著內心承認自己是沒有魅力和能力的。

就像粉絲對偶像的愛,是不平等的。粉絲把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投射到偶像身上,藉此來遠離或忘記自己內心的虛弱和不完美。

對偶像有著過高的、不符合實際的期待。而偶像,很多時候,習慣了粉絲的崇拜,就會無意識地想要維持,滿足粉絲的期待。說話、行動常常戴著面具,壓抑自己的個性,按公司設定的人設去生活。長期不能夠真實地做自己,自由地表達了。

04

親密關係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其實生活中,真正在乎和重要的就那麼幾個人。

那些人才是一輩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重要的人,其他都是無關緊要的,如果痛苦,可以選擇忽視。

而舒服的親密關係是平等的、自由的,可以真實地表達,自由地做自己。

愛無能?為什麼你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我們是群體動物,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與人發生深刻的聯結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受原始家庭的影響,還是從小周圍環境中,沒有建立起信心和成就感。

我們終究要一步一步剖析自己,反省自己。

其實,不會處理親密關係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產生的強烈的自我批判和否定。

處理親密關係,要聚焦到更細節處,是哪一類親密關係?朋友、同事、戀人、家人、父母?

05

我們可以選擇更坦城的相處方式。不迴避,掩飾真實的自己和想法。

卸下心防和偽裝,讓別人知道你真實的想法,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想要什麼。

學會傾訴。

傾訴所有快樂或不開心的點點滴滴,慢慢找到一種與人建立的親密感。

或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寫下來,寫下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癒的過程。

但要寫積極的想法,而不是消極的。

愛無能?為什麼你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學會溝通。

迴避親密關係的人,在發生矛盾衝突時,最常見,最直接的就是採取冷戰的方式迴避衝突,不反省、不溝通,這樣自然錯過了很多改進的機會。

溝通的目的是交換信息,認清問題的本質。但如果不溝通,憑藉個人的主觀經驗和感覺、信息,去揣測對方的意圖,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就會很低。

學會表達。

在親密關係中,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還要學會表達,不恰當的表達方式,會傷到很多人。

但面對自己多年,固定而內循環的思維行為模式,強大的慣性,改變談何容易?一點痛楚,就會使我們全盤放棄。當矛盾再次來臨,心裡面那個懦弱的自己又會跑出來,我們恐懼它,害怕它,又想跑到自己建造的洞穴裡躲起來。

可是,我們只有選擇勇敢地直面痛苦,準備好了承受疼痛的風險,才有可能從困住你的地方走出去。

哪怕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