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真的會玩呀,又讓大眾開了眼了,我們該不該去吃呢?

一波海底撈官方承認的漲價,讓一眾新聞媒體發問:海底撈你還吃不吃?


海底撈真的會玩呀,又讓大眾開了眼了,我們該不該去吃呢?


等弄清楚海底撈為啥漲價,漲的價都去哪了,你就自然有自己的答案了。

先介紹背景:張勇,海底撈董事長。1994年在四川簡陽成立第一家海底撈,入籍新加坡後,2018年9月26日,海底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次年,張勇舒萍夫婦一舉登頂《福布斯亞洲》新加坡首富,身價約1,000億人民幣。

海底撈真的會玩呀,又讓大眾開了眼了,我們該不該去吃呢?


除了移民,上市前張勇做的另一個動作就是設立家族信託。張勇舒萍夫婦所持海底撈公司的全部股份,全部是通過“離岸家族信託+BVI公司”持有的,總價值約1,000億。

這樣做的好處是:

1、1000億全數裝入離岸信託,放棄所有權,只享有受益權(為信託受益人),隔離了家族資產的債務風險。

2、張勇一家都入了新加坡籍,新加坡對海外收入免稅。

至此,約1,000億市值的海底撈股票在英美普通法系的保護之下(離岸信託),並最終流回不對海外收入徵稅的新加坡。

不知道“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這句話符不符合您看到這的心態。

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曾經表示,為了保證服務質量,每年的新增門店不會超過30家。但上市之後,這一保證被迅速打破。2018年,海底撈新增門店200家。而僅2019年上半年,就新增門店127家,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家海底撈開業。

伴隨著瘋狂開店的同時,卻是經營數據的反轉。(此段必讀)

即便海底撈的人均消費在不斷增長,但同店營收的增長卻越來越吃力。其一二線城市的同店營收增長率下滑驚人,唯有三線城市的增長率上漲了1.9%,但三線城市的營收在海底撈的整體營收中佔比僅有20%。

而導致以上結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海底撈引以為傲的翻檯率出現了下降。這可是海底撈獨步武林的最大資本。

即便是快速開店攤平了一些整體運營成本,但經營數據的不理想依然大大影響了海底撈的淨利率。

好了,終於可以來理理漲價這個事了,海底撈官方回應因人力和食材成本上漲,所以才上調價格。

你說人力成本上漲這我真不太信,畢竟現在已經是大面積減薪潮,未來你不爆出降薪的新聞我就算你爺們。

關於食材,你超過一半的採購金額輸送給了自己公司!

眾所周知張勇旗下的產業幾乎覆蓋了火鍋這一餐飲業態中從原材料到食材運輸的全產業鏈。

負責海底撈火鍋底料生產的是張勇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頤海國際。頤海國際是海底撈主要的火鍋底料供應商,張勇夫婦持有35.61%的股份。2015-2018年海底撈從頤海國際採購的原材料佔比自16.8%提升至約22.6%。2018年海底撈向頤海國際採購額多達11億,佔頤海國際營業收入的38%。

上游食材供應鏈中也有關聯方的身影。蜀海供應鏈、四川海底撈、扎魯特旗都是張勇名下的關聯公司。其中,蜀海供應鏈不僅為海底撈提供火鍋食材還提供食材倉儲運輸服務。2018年,海底撈向關聯方採購食材的總金額為19億元。加上之前採購自頤海國際的11億火鍋底料,海底撈合計向關聯方採購金額達30億元,佔總採購金額的55%。

而餐飲供應鏈上游的頤海國際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別為37%和17%,遠高於上市公司海底撈的7.3%。

這就讓人細思極恐了!

海底撈真的會玩呀,又讓大眾開了眼了,我們該不該去吃呢?


一盤大棋下完,海底撈把下游連鎖店作為上游供應鏈體系的流量入口。即使海底撈本身因為門店擴張而導致淨利率下降,集團丟失的利潤卻可以從供應鏈公司中賺回來。但海底撈這個個體作為上市公司,淨利下滑可能就要一眾小股東來買單了。

現如今疫情之後開市漲價,面對消費者左手要錢的理由是我的右手要漲價了!

玩的真好,歡迎大家評論區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