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 77 天:被記錄下的真實與堅守

武漢 77 天:被記錄下的真實與堅守


今天零時起,武漢解封。


這座城,慢慢甦醒。


正如這春天,緩緩歸矣。


冬去春歸,櫻花盛開,這過去的 77 天裡,這座城市經歷了太多太多。


戰疫還未結束,故事也還沒到講完的時候。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時代有萬千記錄者,他們當中有一線醫護人員記錄方艙裡的點滴,有普通市民拍下一日三餐的人間煙火,有的記錄下農村抗疫基層的實況……他們絕大多數都不是專業創作者,也不是大 V,只是因為正在經歷的這一切,值得被記錄。


每一位一線人員的辛苦與付出,每一個負重前行的時刻,每一個不應該湮滅在記憶裡的故事,幸好,確實沒有被忘記。


普通武漢市民的 77 天


包洪亮是位內蒙漢子,四年前,他來到武漢發展,也在武漢遇到了自己的愛人,組建自己的小家庭。


“第一次來武漢,那時候我的印象是,到處都在建設,發展很快。四年前重新選擇城市的時候,我覺得武漢機會相對多一些,但壓力沒那麼大,就留了下來。”


就在昨天,他度過了在武漢的第四個生日。


從中專畢業到日本研修學習,從網管、保安、塑鋼窗工人、房產中介,到酒店經理、互聯網行業運營,包洪亮嘗試過許多不同的職業。


2019 年年底創業失敗,暫時沒想好怎麼走人生下一步的包洪亮,決定一邊做視頻自媒體,一邊找合適的工作機會。


本來準備趁著過年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內容,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包洪亮的計劃。失業加上疫情,過去的三個月他沒有經濟來源,包洪亮“陰差陽錯”地成為了騰訊內容開放平臺的一名自媒體新人。


“一開始覺得封城就封城,沒想到有那麼嚴重,大不了不出門,反正也有吃有喝,後來數字不斷變化就開始緊張,後來我這棟樓上的鄰居確診了以後,精神就特別緊張了。”


三個月裡包洪亮一家的心態像過山車一樣變化,連兩歲的女兒好像也懂事了,不再要求下樓去玩了,所有人都希望疫情趕緊過去。


在視頻裡,他記錄下正在經歷的一切,就是最真實的武漢和武漢人。


武漢 77 天:被記錄下的真實與堅守

關在家裡出不去,包洪亮就在家裡拍攝全家人的生活日常,購買物資不便的時候全家改成一天吃兩餐,因為快遞不通孩子的奶粉差一點斷頓,社區團購蔬菜、免費發放的魚肉他每一次都拍下,還有帶孩子就診、打疫苗的經歷……52 個封城期間的短視頻在企鵝號收穫了千萬播放量。


“我的作品說實話拍得不是很好,二月份武漢成為全國觀眾關注的中心,我相當於蹭了武漢的熱點。”他說。


包洪亮的妻子本來在餐飲公司做財會工作。家裡好幾天買不到米,最後社區解決之後,他的妻子通過公司為小區申請了一批平價的社區生活物資團購,這些也被包洪亮拍下來,在一個個三五分鐘的視頻裡分享給平臺上關心武漢普通人生活的讀者。


“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在有錢買不到菜的狀態下去求助別人,甚至面臨過買一袋大米,需要三天才拿到手裡的境況,這是非常心酸的一個經歷。”


粉絲看了他的視頻,紛紛發私信問他需不需要幫助。長沙的一位朋友寄來了一次性手套和護目鏡,這在武漢當時是“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四川的一位老鄉給他寄了肉,還有不下二十位朋友問需不要寄孩子的奶粉。這些包洪亮也都一一記在心裡。


三月初,包洪亮在一條視頻裡許下了武漢解封之後的三個願望:第一,先去理髮店理髮,去餐廳吃自助餐,吃肉吃到飽,吃到忘掉憂愁,忘掉悲傷;第二,帶孩子和妻子找個空氣好、風景好的地方轉一轉;第三,想回內蒙古老家好好陪父母一段時間。


如今,是時候啦。



楊奕是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在全國各地火速集結醫療隊奔赴武漢的時候,她作為安徽省援鄂第二批醫療隊的一員,踏上了援鄂打“怪”之路。


日常楊奕喜歡用手繪記錄生活,這一次出征武漢,她用 41 條微視短視頻,在工作之餘記錄下了這一次特殊又刻骨銘心的旅程。


2 月 3 日晚上接到通知,匆匆告別家人,2 月 4 日一早,楊奕和 100 名安徽醫療隊成員坐上了開往武漢的高鐵。


經過兩天的培訓,2 月 7 日,楊奕和戰友們正式入駐東西湖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平均一位護士要管五十位病人,每一班六小時,加上進出艙換衣服的時間,每天有至少八小時她們都處於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的緊張工作狀態。


出發之前,楊奕組了一個“援鄂報平安群”,她把所有的家人都拉到這個群裡,每天從住處出發,就在群裡發一條消息:“我去上班了。”出艙之後、拿回手機,再發一條:“我出來了。”


工作的最初九年,她都在急診科工作,也是這段高強度工作經歷,讓她被那一批醫療隊選中,從安徽奔赴武漢支援方艙醫院。即使如此,剛進艙頭一兩天,楊奕也還是感到不太適應。“捂得太嚴實了,剛進去就會覺得喘不過氣,工作中又需要講很多很多的話,就更加喘不上氣。”


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那是怎樣的辛苦,只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這份辛苦很少有人提。楊奕在視頻裡呈現的,都是積極、樂觀的一面,她得為自己打氣,為隊友打氣,也為整個方艙的病人打氣。


楊奕看上去不過是剛畢業的年紀,實際上,今年已經是她做護士的第 14 年。17 年前,楊奕的母親是戰鬥在抗擊非典一線的護士,而今,她成為了新冠抗疫一線的力量,在方艙裡,人人喊她一句“楊哥”。


“對於所有人來說,這裡充滿了神秘感,但是對我來說,這裡充滿著溫情、決心和信心。”楊奕說。


她的日常工作包括卻不限於護理患者、分藥、輸液、心理輔導……


方艙的角角落落,方艙內的文藝活動、出入艙的消毒流程、疫區中心居家防護指南、志願者捐助的愛心物資……這位活潑開朗的護士用自己的鏡頭,為方艙醫院留下了屬於醫護人員的註腳。


3 月 8 日,武漢城市客廳方艙休艙。楊奕和醫療隊的戰友們在武漢又原地待命了十天。


武漢 77 天:被記錄下的真實與堅守

△ 休整期間,楊奕畫下了方艙生活


打包好行李,將剩餘物資捐給武漢當地醫院,楊奕和小夥伴們終於在 3 月 19 日返回合肥。


路上楊奕問隊友們,回家以後想做什麼,有人說想吃火鍋,有人說和家人團聚,還有一個小姑娘大喊了一句,回家要找個男朋友。


楊奕自己的願望則是,去逛逛街,再把頭髮弄一弄。


在武漢的時候她特別饞合肥一家店的牛蛙,在集中隔離期間家人送了一頓來解饞。愛美的“楊哥”,出籠之後的願望就剩下發型這一樁了。


出征之前,同批出發的小夥伴互相剪了頭髮,這個髮型陪伴了她兩個月,直到 4 月 2 日解除隔離,她終於有機會去相熟的理髮師那裡,解救自己的髮型。


記錄小人物的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


孫成武離開體制,全職做自媒體的時候,給自己的定位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說:“我只能關注狹義的老百姓,小人物甚至底層人。因為我的出身就是這樣,我的視界也只能是這樣。”


他的賬號“棋簿紫”,取了他生長的故土“齊堡子”的諧音。


武漢 77 天:被記錄下的真實與堅守

△ 相比起文字,孫成武更願意用鏡頭記錄


選擇圖片作為載體,是因為雖然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實的,但是與文字相比,圖片的客觀性更優、可信度更高。從記錄歷史的角度講,圖片似乎更負責任。


常年的紀實拍攝是體力活,2020 年的開頭,他在齊堡子記錄下了東北鄉村抗疫的點滴。因為宣傳過年不出門,孫成武家裡還出了個“網紅老太太”。


孫成武的東北老家,過年的習俗是要封門請宗,沒有特殊情況的話,在外地工作的兒孫輩都要趕回去,完成一整套儀式。孫成武的母親是那一輩中的老大,往年過年,每天都有十幾人乃至幾十號人要上門給她拜年。


臘月二十八孫成武回到老家,當時關於疫情的信息還不是特別多,但是“老人是易感人群”這一點,讓全家都緊張了起來。老人主動提出今年拜年的儀式從簡,不讓親戚們上門了。


老人跟孫成武的大舅視頻通話,告訴對方今年過年不要來了,大舅耳朵背,姐弟倆各說各的,這一幕被孫成武拍下來,發到了網上。後來視頻被梨視頻、人民網先後轉載,各級政府的短視頻賬號紛紛轉發。


這是孫成武在疫情期間最火的一條內容。


因為交通管制,孫成武回不了丹東,就留在鄉里主動參與各種防疫報道。20 年一遇的大雪,他拍,往年熱銷的丹東草莓滯銷,他拍,各個村子的防疫卡點每天是如何工作的,他也一一都拍下。


“雖然我不在前線,但是後方的人在這場疫情之下是如何生活的,也值得記錄下來。”


多年的媒體經歷,孫成武攢下了天南海北的聯繫人。在記錄鄉村抗疫工作的同時,也有許多武漢的普通市民給孫成武發來了他們的生活。“武漢的小人物是怎麼過來的,這是一個值得細細梳理的選題。”


史詩級寒假,還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武漢 77 天:被記錄下的真實與堅守


戚繼昀是一名武漢的大學生,在華農讀大三。


1 月 10 日從學校返回家鄉的時候,他並不知道今年這個寒假,會這麼長。和留在武漢當地的同學差不多,戚繼昀用鏡頭記錄下了漫長的寒假生活。


第一次上網課,第一次在家剪頭髮,第一次 33 天不出門……做個情緒穩定的大學生不容易,在疫情中做個情緒穩定的宅家大學生,在戚繼昀的 vlog 裡,倒也顯得有趣了起來。


戚繼昀是遼寧人,填志願的時候想離開家鄉出去看一看,正好就被武漢的大學錄取了。


剛開始去武漢,戚繼昀也曾水土不服,冬天溼冷、春夏潮熱的武漢,氣候、飲食都與家鄉不太一樣。剛去武漢的時候吐槽的有多狠,現在好幾個月回不了武漢,就有多想念那座城市。就像戚繼昀說的:“待久了,對武漢有感情。”


騰訊內容開放平臺發佈的《企鵝號戰“疫”報告》顯示,在“戰疫”期間,企鵝號平臺內共有 6.8 萬創作者參與創作了 100 萬篇疫情相關的內容,包含權威的資訊報道、及時的疫情援助、暖心的故事記錄和知識科普等,累積瀏覽量超 130 億。


在疫情中心湖北地區,1.7 萬名創作者累計創作了 6.5 萬條內容,他們的發文數量居全國首位,流淌在他們筆觸與鏡頭周圍的,是對這方土地無盡的牽掛與關懷。


在權威的資訊報道、科學知識普及之外,平臺上眾多普通創作者的記錄,將過去兩個多月的與堅守,都一一真實呈現在公眾面前。


沒有人在這段日子裡能置身事外,這一段共同的記憶,會成為復甦途中,繼續堅持的力量。


雪莉·桑塔伯格 2016 年在伯克利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有這麼一段,想分享在最後:


“最終塑造我們的,是我們所經歷的那些艱難時光,而非浮名虛利。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挫折,都會在靈魂深處種下堅韌的種子。我們記憶深處的每一次苦難,都會在日後成為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