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二十一世紀,比癌魔更可怕的是精神疾病

南懷瑾先生:二十一世紀,比癌魔更可怕的是精神疾病

這是我繼《種德收福》之後的又一冊旨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小書。因日常事務較忙,幾冊書稿都在每年暑假完成。雖下筆匆匆,多見粗陋,但也有一氣呵成的快感。尤其是這樣的弘道類小書,開筆就停不下來,如有神助,寫得特別輕鬆自在。

為什麼要寫這幾冊小書?事起有因。


本人早些年有緣遇上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成為我生命中一位貴人。老先生的書為我打開了另一個瞭解宇宙人生的窗口,並激發了我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引領我向文化的更深更廣處探尋。此後十餘年,我一直不離不棄,學修兼行,也從中獲益良多,感受世界之奇、文化之妙。

南老對中華文化的深透研究,使其對世事發展洞若觀火,瞭如指掌。南老的預測中,有一條讓我印象至深。他說:“二十一世紀,醫學將攻克癌魔,卻有一種比癌魔更可怕的精神疾病將隨此而至。”今天再看南老的預見,也初露端倪: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改善,本來期待的幸福生活,對不少人來說並非如期而至,有的反而壓力日增,煩惱日重,身心日疾,此為何因?


南懷瑾先生:二十一世紀,比癌魔更可怕的是精神疾病

通過這些年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也明白了一些道理。簡單說,是因為現代人太關注外在的物質世界,而漠視對內在心靈的關愛,導致“人為物累,心為形役”的結果,不由使人生起陶淵明“田園將蕪胡不歸?”之嘆。

我想,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究其根本,還是當代人大多被西方科技文明的外在富麗所吸引,而把老祖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棄之不顧。這種騎著馬兒去找驢、拔掉鮮花去種草之舉,讓人心靈荒蕪,不能安定,常常生活在緊張、恐懼、焦慮之中。


如何療救?重拾傳統文化,光大聖賢教育,讓更多的人瞭解世界本源,明白人生真相,這也是當下教育之需。好在當前國家也把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到國家文化戰略高度,上百年來的文化斷層,有望接續。


南懷瑾先生:二十一世紀,比癌魔更可怕的是精神疾病

同時,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在當下的文化背景下,深感學校育人之難:一是底氣不足;二是環境不順;三是內容空洞;四是教者乏術。尤其是後者,更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難題。如何化解?幾乎成時代教育之困局。

接軌傳統,打通古今,依本人之淺見,不妨從聖賢教育之核心儒、釋、道開渠引水,用他們的智慧,解開現代人心靈的死結。通過自己這些年來的實踐、感悟,深覺這一思路切實可行!為此,特將相關的一些心得,用師生對話、釋疑解惑的方式,結集成冊,與有緣人一起分享,是為初衷。

好奇多在童年。因為從事教育,有幸經常遇見孩子們的煩惱和疑惑。如孩子見到一座塔,就問:“老師,這塔是幹什麼用的?”孩子見到一柄玉如意,就問:“老師,這個玉如意為什麼要做成這個樣子?”甚至看到菜地裡的小草小花都會發問:“老師,這菜地裡為什麼有這麼多野草啊?”等等。又比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如“活著到底為什麼?”“怎樣解決生活中的煩惱?”“人為什麼會生病?”“爸媽為什麼老吵架?”等等。還有孩子們在學習經典中碰到的難題,如“為什麼道不可道?”“什麼叫天地之心?”“仁者壽——仁者為什麼能長壽?”等等。


南懷瑾先生:二十一世紀,比癌魔更可怕的是精神疾病

這些貌似很小的問題,從深處看卻是一個個頗具哲學意味的大問題,也是我們成年人心底沉積了一年又一年的老問題。要回答好這樣的一個個問題,如果從目前學校教育的常識出發,是很難圓滿的,也因此成為大人和孩子心中永遠的結。

其實現代人的諸多問題,也是前輩們千萬次的追尋。老祖宗用自己的實踐求索,留下經卷重重,聖言無盡,但聖言簡奧,聖意晦澀難明。解惑傳道,本是師之責任。本書也算是為此展開一點探尋,為中華文化的普及和道德教育的落實助力。

最後我想說的是,您的心在哪裡,世界便在哪裡,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都是建立在自身認知的基礎上。因此,讓我們一起尋求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為世界和諧、人類幸福助力。


本文為《給孩子紮下傳統文化的根》序言,錢方法 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南懷瑾先生:二十一世紀,比癌魔更可怕的是精神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