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匹茶庵與沭贛公路

茶庵,顧名思義,即提供茶水的佛寺,通常設於交通要道,為過路行人提供飲水及歇腳的場所,與今天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相類似。據民國《重修沭陽縣誌》記載:“茶庵,在治北十八里蔡家莊西,順治間建。”寥寥數字即說明了沭陽茶庵的相對位置與始建年代。蔡家莊即今萬匹蔡莊,古名勝福莊,沭邑古剎清涼社即位於此。茶庵東距蔡莊約三里,東臨清水河。縣誌記載,清水河系後沭支流,“康熙六年,邑令於公[注]曾疏浚之。”


沭陽風物 | 萬匹茶庵與沭贛公路

茶庵遺址


在萬匹鄉三圩村,筆者經走訪得知,現年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未曾親見茶庵之真容,說明該廟在解放前即已毀圮。茶庵遺址地處該村十一組,現為一片農田,遺址東側百米內有一口磚砌水井,井口以鑿孔的圓形石板覆蓋,因東側井壁塌陷,石板翻覆翹起。井壁由青磚砌築,丁頭朝外,碼放整齊。水面距井口約一米,井內水質汙濁,有樹葉垃圾等漂浮物。


沭陽風物 | 萬匹茶庵與沭贛公路

茶庵古井

據該村十二組村民馮加利介紹,過去這口井水質清澈,歷史悠久。茶庵所在地界,原名胡圩,是萬匹境內古沭贛路上的一處重要的交通樞紐。


沭陽風物 | 萬匹茶庵與沭贛公路

萬匹鄉三圩村十二組村民

左起:馮加利(58歲)、方黃武(54歲)、宋公銀(66歲)、宋鳳榮(48歲)、馮樹仁(80歲)


史料記載,所謂“沭贛路”,原是清代時連通海屬沭陽、贛榆兩縣的一條官道驛路。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在此基礎上興建了一條高等級戰備公路,向北經萬匹、桑墟、興谷、房山,由檾湖(今東海縣青湖鎮)達贛榆界;向南則直通沭城東關,是清末民初時期沭海兩地間重要的交通線。


沭陽風物 | 萬匹茶庵與沭贛公路


經測量,茶庵恰好位於沭城與桑墟之間的二分之一處,向東可由清涼社渡後沭河以達伍灘,向西經由張莊、陳莊可抵漢坊、賢官亭,可謂是交通便捷。由此可見,歷史上的萬匹茶庵不僅是行腳旅人的歇息之處,也是沭陽向北經由海州,與山東勾連的重要陸路通道。


注:

所謂“邑令”,即縣令,清代稱知縣。按民國《重修沭陽縣誌·官師志 三》中記載,康熙六年時,沭陽知縣為陝西乾州人梁文煥,順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三甲進士出身。任期自康熙元年至六年(1662-1667),康熙七年(1668),其職由福建侯官人林桂馨接任。因而此處所謂“康熙六年,邑令於公”究竟所指何人,其身份尚待考證。


參考文獻:

1、鳳凰出版社編. 中國地方誌集成 民國重修沭陽縣誌[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8.04.

2、(清)葉長揚,顧棟高等纂;衛哲治修. 乾隆淮安府志[M]. 1778.

3、梁欽主編;梁躍進,梁宣才,梁現會,梁小光,梁保國,梁有才副主編. 安定郡新安堂 梁氏宗譜[M]. 2016.03.

作者:劉陽(連雲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