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可以考到多少歲?清代廣東的謝啟祚為何被看作是科舉考試奇人?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在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中,謝啟祚堪稱是一代科考神人,為什麼呢?因為他考了一輩子科舉,到了98歲的時候,終於考上了舉人。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古代科舉考試,根本就沒有年齡限制。俗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也就是30歲考上明經科,那算歲數大了,可是50歲考上進士,那還是小鮮肉。

其實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一點,科舉考試是不分年齡段的。那麼謝啟祚作為科場老手,自然是會被稱之為奇人了。

01謝啟祚拒絕朝廷的恩賜舉人,立志要自己考上才行。

其實在清朝有這麼一個規矩,如果你80歲了還是沒有考上舉人,那麼朝廷就會恩賜你一個舉人的身份。

如果你身體足夠硬朗的話,甚至可以到朝中來做官。其實這算是比較人性化的了,不過那個年代有多少人能夠活到80歲呢?

一天到晚躲在家裡讀書,不運動不鍛鍊,這樣的人身體又能夠有多好呢?所以說這種制度的設立,只不過就是一張大餅而已,一般人吃不到。

  1. 而謝啟祚卻偏偏可以吃到這一張大餅,早在他80歲的時候,朝廷就下來命令,說可以賜給他一個舉人的身份,讓他不要再考了。
  2. 可是謝啟祚偏偏不信這個邪,一輩子都考下來,還能在乎剩下的這些年嗎?所以謝啟祚斷然拒絕了朝廷的恩賜,發誓要用自己的實力考上舉人。
  3. 結果又考了很多年,一直到98歲的時候,這才憑實力考上了舉人。當時跟他一起中舉人的人當中,有一個12歲的小孩,所以有人為此寫了一句詩: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

這其實就是一種諷刺,但是謝啟祚這輩子都耗費在考試上了,他還能在乎這點諷刺?當然不在乎,他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等到第二年,謝啟祚又跑去考進士了,被皇帝恩賜了國子監司業的差事,可見謝啟祚身子骨還是非常硬朗的。

時同榜有十二齡童子,撫君某鹿鳴宴紀盛詩,有“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一時傳為佳話。明年,應會試,特恩授司業銜。又三年,恭祝純皇帝八旬萬壽,晉秩鴻臚卿。瀕行,賜詩額以寵之。---《郎潛紀聞初筆》

到了謝啟祚102歲的時候,恰逢乾隆皇帝80歲大壽。當時朝中在尋找80歲以上的進士,可是誰80歲還不退休啊?所以就找到了102歲的謝啟祚給乾隆皇帝祝壽,因此被提拔為鴻臚卿。據說謝啟祚活了將近120歲。

02謝啟祚身體好,家庭條件應該也不差,這才有力氣幹這件事。

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夠這麼幹嗎?顯然不可能。因為普通人家的孩子,長大以後,必須要為了生活而奔波。不可能有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考試。

一般人年輕的時候多考幾次,如果一直考不上,那也就放棄了。比如說我們非常熟悉的左宗棠,他20歲的時候就考中了舉人,此後多次考進士都考不上,所以他直接就放棄了,選擇在家教書種田過日子去了。

  1. 謝啟祚這個人肯定是出生在有錢人家,但是未必就是官宦人家。因為如果是官宦人家,可以找關係考上,謝啟祚並沒有這麼操作。
  2. 他這輩子娶了3個老婆2個小妾,生了13個兒子,12個女兒。等到他考上舉人的時候,其實他已經有了29個孫子孫女,38個曾孫曾孫女,甚至連玄孫都有了2個。
  3. 如此龐大的家族,最初可都要謝啟祚來撫養,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如果是窮苦人家出身,你每天都在看書寫文章的話,拿什麼來養他們呢?

所以說謝啟祚家裡肯定是很有錢的,因為有錢,所以才不需要依靠勞作來換取金錢,這才有了足夠的時間來讀書。

而且謝啟祚的身體非常好,生了這麼多孩子就可以證明。他能夠活接近120歲,這在當時乃至於現在,都是非常罕見的一件事。

又十數年卒,蓋壽近百二十歲矣。有見其硃卷履歷者,先後三娶二媵,舉十三男、十二女,孫二十九人、曾孫三十八人、玄孫二人。此君非特登科年齒之高,當為本朝第一,即家門鼎盛,子孫眾多,恐亦罕與比儷也。---《郎潛紀聞初筆》

當然這個故事是廣東在朝中做官的官員,對作者講的,因為後世版本眾多,所以很少有人去考證謝啟祚事件的真實性。《乾隆實錄》當中,對此也是有相關記載的,不過只是說他年過九旬考上舉人,具體多大歲數並沒有相關記載。

03謝啟祚是科場奇蹟,卻也是人生悲劇。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經寫過一個叫范進的人,講他考了大半輩子試,50歲的時候,還只是一個童生,家裡窮的叮噹響,甚至連一件像樣的棉襖都買不起。

可是等到他考上的時候,由於太高興,最後居然瘋掉了。要不是他岳父給了他一巴掌,就算他考上了舉人,也是沒什麼用處的。

其實這幾乎就釀成了科舉考試中的一場悲劇,那麼謝啟祚呢?如果他家裡條件沒有那麼好,是不是也是另外一場悲劇呢?

圖薩布奏,本年廣東省鄉試,年屆九十以上者三人。內謝啟祚一名,已經中式舉人,彭一猷中式副榜,謝璜三場完卷,未曾中式等語。除謝啟祚業經中式舉人外,彭一猷、謝璜俱著加恩賞給舉人,準其一體會試。俾膠庠耄耋,得遂窮經素願,以副朕加惠耆齡至意。---《乾隆實錄》

很顯然是的,謝啟祚這個人身體很好,娶老婆生孩子,一件事都沒有被耽誤。可是如果家庭條件不好,而他又偏偏一直想要考試中舉的話,那情況就糟糕了。

畢竟家裡幾十口人都指望著他過日子,如果他不去做事情賺錢,那家裡的人非得活活餓死不可。

更何況,這天下難道就只有考科舉這一條路可以走嗎?當然不是,謝啟祚完全可以做一名教書先生,或者在家寫書,就算做點小買賣,這樣也不會荒廢自己的一生,至少是有時間在家享受天倫之樂的。

很可惜的是他這輩子就幹了考試這一件事,這讓人非常惋惜。科舉考試是那個年代普通人走上人生巔峰的重要通道,卻不一定是唯一的通道。

總結:其實我們現在也不限制年齡。

考公某些地區是限制在35歲以下,但是不是全部地區都這樣。而高考,其實本身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從2001年開始,我們國家已經取消了年齡限制,只要達到一定的基礎教育資格,就可以參加高考。

為此也曾經出現過大齡考生,最大年齡有86歲,可見他們和謝啟祚是有相同志向的人。不過謝啟祚考上了就能夠做官,而他們這麼大歲數考上了,卻只能讀大學,這是不一樣的。

現代人這麼大年紀還去參加高考,或許是一種情懷在驅使著他們。因為有一段時間,我們是沒辦法高考的,很多人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從而給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種遺憾,為了填補這樣的遺憾,或許他們會用繼續參加高考作為一種方式。

《儒林外史》

《乾隆實錄》

《郎潛紀聞初筆》


江湖小曉生


人生的事,其實很簡單。我總結了一下,大約有兩點:

第一,要想有所成就,兩個字:

堅持!

第二,為人處事要想圓滿,兩個字:

耐煩!

可是,人世間的事,又往往是: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

所以,人生的事,儘管說來簡單,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無法做到成就、達成圓滿。

讀清代筆記時,看到了一位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到九十歲的人。

讀到這些,忽然間,我的思想就轉變了,馬上覺得:

科舉考試,不再是《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悲劇、諷刺劇、甚至鬧劇,而完全成了一出喜劇。

您想一想:

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爺爺,還在興致勃勃地參加科舉考試,這不但是一種執著的精神,猜想,在他,大約也成了一種樂趣吧。

下面,就來看一看清人筆記中是如何記述相關事體的。

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初筆》卷六《謝啟祚耋年登第》中,記載了這一奇人、奇事。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時期,粵東有一生員,名叫謝啟祚。

謝啟祚的年紀,已經是九十八歲高齡了,但他還繼續入秋闈,參加鄉試。

眾所周知,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

在成為舉人之後,才能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

需要指出的是:

明、清兩代,對舉人較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永遠具有繼續參加會試的資格。而且,明、清的舉人,還有一個不同於前代的地方,那就是,可以因此進入仕途。

這樣一說,大家就可以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在未中舉前,窮困落魄,是怎樣地被嫌棄;在中舉後,欣喜發狂,又是如何地被抬舉。

中舉,在清朝,就意味著,有了進入官場的資格和通行證。

按照謝啟祚的情況,因為奔走考場多年,又是這般地高壽,據稱,按照當時的往例,他是完全可以向清廷申請,請求政府恩賜舉人出身給自己的。

實際上,每一次,清廷高級官員要將謝啟祚的名姓列在申請恩賜舉人出身的名單上時,謝啟祚都會極力制止。他對此的說法是:

“各人的科名,都是各有天數的,要看各人的命。我雖然年長了一些,但是,我寫文章的手筆還未見衰頹。所以,又怎麼見得我這一生就不會為老秀才們揚眉吐氣呢?”

丙午年鄉試,謝啟祚果然中式。

清朝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逢農曆的子、卯、午、酉年舉行。所以,筆記作者所說,謝啟祚在丙午年鄉試中中舉,這在年份上,是沒有錯謬的。

查閱資料,基本可以確定,丙午年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

雖然年老,雖然遲來,對於考中舉人一事,謝啟祚還是欣喜,但還是滿足。

中舉之後,謝啟祚將自己晚歲中式一事,比作是老女出嫁,還戲作一首詩,其詩云: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

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

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

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謝啟祚詩意如畫,滿含喜氣地寫出了自己當時的心境:

雖然我老人家已經九十八歲了,到這麼大的年紀才嫁人,似乎應該平淡寧靜了。可是,出嫁時,我還是心情盪漾,有少女一般的嬌羞。

在鏡子面前端詳我出嫁前的面容,笑逐顏開,我的臉龐已經盛開成了花朵。即便是不笑,這個時候,我滿臉的皺紋,在鏡子面前,也是自然生長的花朵了。拿起梳子,滿頭霜雪,這在出嫁的喜娘之中,也是獨有的風致吧。

無論他人怎麼說,怎麼看,我自己深知,我還是真真正正的處子,外人不知,都說我雖年老,但風流不減。老風流就老風流吧,大家高興,這麼叫也好。

雖然年老,但,我也要出嫁,我也會成婚,我也會鴛鴦雙棲蝶雙飛。所以,我想對那些青春貌美的花季少女們說,你們很早就有佳偶相伴,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自誇的,我也有。

據說,當年與謝啟祚同榜中舉的,還有一位十二歲的小孩子。

在慶祝這次鄉試中舉的鹿鳴宴上,當時的巡撫某君有詩記錄此一盛事,其中有句雲:

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

南極老人即說謝啟祚,春風童子則述十二齡童。

這被傳為一時佳話。

所謂鹿鳴宴,是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用;明、清兩代,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主考、監臨、學政、內外簾官及中式舉人,歌《鹿鳴》之詩,作魁星舞。

第二年,謝啟祚參加會試。

按上文時間推算,此年為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也就是農曆丁未年,清廷的會試年。

此詞會試,清廷特別降恩,授予謝啟祚司業的職銜。

又過了三年,謝啟祚參加了乾隆帝的八旬壽辰慶典。

繼續按上文推算,本年為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

在壽辰慶典上,謝啟祚以高年恭祝乾隆帝高年,此間,他被晉升為鴻臚卿。

查核資料,這一年,乾隆帝正好八十歲。

恭祝完乾隆的八十大壽,臨行前,乾隆帝還欽賜御詩給謝啟祚,以示榮寵。

此後,又過了十多年,謝啟祚才辭世。

這樣算來,謝啟祚享壽近一百二十歲,真是少見的人瑞啊!

傳聞,有人曾親見過謝啟祚的硃卷履歷,從謝啟祚的履歷中得知:

謝啟祚先後娶了三位妻;收有兩名小妾;生育有十三個兒子、十二個女兒;共有孫二十九人;曾孫三十八人;玄孫二人。

謝啟祚中舉年齡之高,在清朝,當是第一。

謝啟祚的家門鼎盛、子孫眾多,恐怕在當時,也難找出第二家。

此人此事,是筆記作者陳康祺在京師時,聽粵中士大夫講給他的。

後來,陳康祺看到德清(屬浙江)俞氏《印雪軒隨筆》也記載過此人此事。所以,陳康祺認為,這應該不是無稽之談、荒誕言辭。

俞氏,即俞鴻漸,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俞樾的父親。

從陳康祺最後的記述看,他雖然在寫此人此事,但是,他還是抱了懷疑的態度,所以,他又引俞氏之載記,以正此人此事之確。

不惟陳康祺懷疑,我在寫這些文字市,也同樣懷疑。

資料確實記有俞氏《印雪軒隨筆》四卷,但是,我沒有找到該書的詳細內容,如有該書者,還請不吝賜教!

為證實相關事體,我還查尋了相關資料,《清實錄》乾隆朝實錄中有: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有:

“諭曰:圖薩布奏,本年廣東省鄉試,年屆九十以上者三人。內謝啟祚一名,已經中式舉人;彭一猷中式副榜;謝璜三場完卷,未曾中式等語。除謝啟祚業經中式舉人外,彭一猷、謝璜俱著加恩賞給舉人,準其一體會試。俾膠庠耄耋,得遂窮經素願,以副朕加惠耆齡至意。”

這裡,就有本年廣東會試,年過九十者,謝啟祚一人,且已中式舉人(真正中式)。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有:

“諭曰:朱圭奏,翰林院檢討謝啟祚,現年一百二歲,視履從容等語。謝啟祚年逾百齡,精神矍鑠,曾元繞膝,五代同堂,洵為昇平人瑞。著加賞編修銜,御書扁額以賜,並賞給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四個,所有應行建坊旌賞之處,仍著該部照例辦理。”

相關記載,與筆記相差不遠。

由上可知:公元1795年,謝啟祚一百零二歲,逆推,公元1786年,中舉時,謝啟祚當是九十三歲。

另《八旬萬壽盛典》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有:

“…其八十、九十以上之彭一猷、謝璜、葉有聲、王協恭、謝啟祚、塗紅鵬、朱紹璧(共計四十人左右)…俱著賞給翰林院檢討銜…”

信史可證,謝啟祚其人其事,基本屬實,年齡稍有差異,大概是口口相傳時的失誤。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科舉考試考到多少歲呢?

聽聽在下一一解讀:

中國古代科舉有縣試鄉試和會試三級,縣試是科舉的首試,考生無年齡和出身家財限制,下至幾歲的稚童,上到白髮老者都可以報名,故又稱“童子試”。但仕宦已入流品、曾登科仕宦者、因過罷閒的吏(無品的小官)、役(僕從)、倡優(樂舞為業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孫不準報考。

女子也不能報考,流寓異鄉的準試。 考生須本縣兩名廩生結保,以證明身家清白,非冒名頂替。廩生是縣試已中的生員。

縣試分別試八股文、帖詩、經論、律賦。縣試獲中的生員稱進學,分三個等級,一等前列的叫廩膳 (廩生),次的叫增生,再次的叫附學(附生),廩本是國家糧倉,膳是膳食,顧名思義廩膳每年可領取少量生活補助費用。

廩生增生附生統稱“生員”。

這裡要提到秀才這個名詞,漢代時秀才泛指才能優異的人,到了唐代是一般讀書人的稱呼,明清時泛指縣州學府的生員,並非專指具有某種學歷的人。

縣試得中可參加由省裡舉持的鄉試。

鄉試在省城貢院裡舉行,三年一次,鄉試之年人稱大比之年。

鄉試中的叫舉人,第一名舉人叫解元,鄉試一到五名稱五經魁首。

中了舉人就有了功名出身,也有了入仕的資格,最高的可補個縣令,但大多數授各州府縣衙門的部門管事,有的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繼續學習,叫舉監或貢生。

就是沒有中舉,有了功勞也一樣可以發達,曾國藩湘軍水軍統領彭玉麟,就只是個縣試的附生,是縣試中的三等生員,處科舉的最末層,後來他被授一品頂戴,兵部尚書。

鄉試不中,並非就沒有入仕的機會,當局者為各個層次的知識分子安排了不同的入仕徑途。

鄉試不中,按清制,每年由州府選拔兩名,各縣選一名生員,經提督學政考試認可,也可以入國子監肄業成為監生,這叫拔貢又叫歲貢。

鄉試的正式錄取紅榜外還有一張副榜,上列備取人名。副榜上的人也可以進入國子監,叫副貢。

當了貢生就可通過其他途徑入仕。副榜的人得不到補正,還可以參加下次的鄉試。由於先人的功勞,也可以進入國子監肄業,這叫蔭貢。經皇帝特准,或皇室大典,或先賢功臣後裔恩准而入監叫恩貢。

只要是生員,即是沒有先人的功勞,援例捐納(出錢)同樣可以進國子監,這叫例貢,但是這不算正途,與正式取得監生資格的人比,面子上自然要差一點。

鄉試中舉可以參加次年由中央政府禮部主持的會試。

明清規定會試考生為五百人,錄一百人,後增加到百五十人。會試三場,三場後要試騎射書算。會試中的稱進士,可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又稱廷試,是給進士劃分名次的考試。

宋制進士分五甲,元製為三甲,明清從元制。

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從六品,第二名榜眼,賜進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授正七品。 二甲十七名賜進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後增到百三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正八品。

殿試後由主考閱卷排序,一甲三名的考卷送皇帝審批。一般皇帝用硃筆點點就行了,可是有時也不這麼辦。明建文二年殿試主考排王艮為一甲第一名,胡廣為第二名,可是皇帝朱允汶覺得王艮其貌不揚,硬是點胡廣為狀元,王艮退居第二。

又如永樂二十二年,永樂帝朱棣不喜歡侯選狀元孫曰恭的字,孫只好退到探花的位置上。還有在嘉靖年間,這位皇帝老官做了個夢,夢裡見西北方打雷,於是他要主考官查一查所有進士的籍貫,這一查果然發現在最後幾名的進士中,有一個叫秦鳴雷的,陝西人。

地域與人名都和皇帝老官的夢境吻合,於是這位幸運兒就跨越百多名當了狀元。 還是那個永樂皇帝,在永樂十三年,梁潛、王洪主考,初閱卷擬陳徇第一洪英第二,因梁與陳是鄉人,為避嫌改置陳徇為第二,洪英為第一,皇帝還是賜陳徇為第一,洪英為第二。

乾隆晚年的時候,很想多活幾年,那年科考後,乾隆到禮部翻閱進士們的卷子,看到一個叫胡長齡的進士,乾隆突然興起,硬是點這個胡長齡為狀元。 戊戌政變的次年科考,有一個叫梁士詒的,主考擬的是狀元人選,上報到慈禧那裡,慈禧認為這個梁士詒是康名(康有為原名祖詒)梁(梁啟超)姓,又同是廣東人,想起這些人就有氣,這個倒黴的梁士詒只得退到進士名分。

不過他後來巴結上了袁世凱,成了袁派要員,在袁世凱支持下當上了清政府的鐵路總長,民國後還當過國務總理。 1 9 0 3 年華北大旱,慈禧聽說有個新科進士叫劉春霖,她認為春霖這個名字是下雨的好兆頭,馬上點這人為狀元,這幾人都是因名字而得福惹禍。

參加科舉是為了做官,就是儒家說的治國平天下,但是也有考上了不去做官的,有個叫張謇的江蘇南通人,在清光緒十一年(公元 1 8 8 5 年)參加江蘇鄉試中舉人第二名,九年後的光緒二十年,殿試中狀元。

他沒有去當官,而是返回南通興辦實業,先後創辦紡織、麵粉、墾牧、輪船、鐵冶、銀行、發電、漁業等實業,並且在教育上大量投資,先後創辦大學師範中學小學三百餘所。

人生的事,其實很簡樸。我總結了一下,約莫有兩點:

第一,要想有所成就,兩個字:堅持!

第二,為人處事要想圓滿,兩個字:耐心!

可是,人世間的事,又往往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所以,人生的事,只管說來簡樸,可是,大多數人還是無法做到成就、告竣圓滿。

讀清代條記時,看到了一位到場科舉考試、一直考到九十歲的人。

讀到這些,突然間,我的思想就轉變了,馬上以為:科舉考試,不再是《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悲劇、譏笑劇、甚至鬧劇,而完全成了一出喜劇。

您想一想:

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爺爺,還在興致勃勃地到場科舉考試,這不光是一種執著的精神,料想,在他,約莫也成了一種興趣吧。

下面,就來看一看清人條記中是如何記述相關事體的。

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初筆》卷六《謝啟祚耋年登第》中,紀錄了這一奇人、奇事。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時期,粵東有一生員,名叫謝啟祚。

謝啟祚的年齡,已經是九十八歲高齡了,但他還繼續入秋闈,到場鄉試。眾所周知,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在成為舉人之後,才氣取得到場會試的資格。

需要指出的是:明、清兩代,對舉人較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永遠具有繼續到場會試的資格。而且,明、清的舉人,另有一個差別於前代的地方,那就是,可以因此進入仕途。

這樣一說,大家就可以明白,《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在未中舉前,窮困崎嶇潦倒,是怎樣地被嫌棄;在中舉後,欣喜發狂,又是如何地被抬舉。中舉,在清朝,就意味著,有了進入政界的資格和通行證。

根據謝啟祚的情況,因為奔走科場多年,又是這般地高壽,據稱,根據其時的往例,他是完全可以向清廷申請,請求政府恩賜舉人身世給自己的。實際上,每一次,清廷高級官員要將謝啟祚的名姓列在申請恩賜舉人身世的名單上時,謝啟祚都市盡力制止。他對此的說法是:“各人的科名,都是各有天數的,要看各人的命。我雖然年長了一些,可是,我寫文章的手筆還未見衰頹。所以,又怎麼見得我這一生就不會為老秀才們揚眉吐氣呢?”

丙午年鄉試,謝啟祚果真中式。

清朝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夏曆的子、卯、午、酉年舉行。所以,條記作者所說,謝啟祚在丙午年鄉試中中舉,這在年份上,是沒有錯謬的。

查閱資料,基本可以確定,丙午年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雖然年邁,雖然遲來,對於考中舉人一事,謝啟祚還是欣喜,但還是滿足。中舉之後,謝啟祚將自己晚歲中式一事,比作是老女出嫁,還戲作一首詩,其詩云: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

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

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騷。

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謝啟祚詩意如畫,滿含喜氣地寫出了自己其時的心境:

雖然我老人家已經九十八歲了,到這麼大的年齡才嫁人,似乎應該平淡平靜了。可是,出嫁時,我還是心情激盪,有少女一般的嬌羞。

在鏡子眼前端詳我出嫁前的面容,笑逐顏開,我的臉龐已經盛開成了花朵。即即是不笑,這個時候,我滿臉的皺紋,在鏡子眼前,也是自然生長的花朵了。拿起梳子,滿頭霜雪,這在出嫁的喜娘之中,也是獨佔的風致吧。

無論他人怎麼說,怎麼看,我自己深知,我還是真真正正的處子,外人不知,都說我雖年邁,但風騷不減。老風騷就老風騷吧,大家興奮,這麼叫也好。雖然年邁,但,我也要出嫁,我也會結婚,我也會鴛鴦雙棲蝶雙飛。所以,我想對那些青春貌美的花季少女們說,你們很早就有匹儔相伴,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自誇的,我也有。

聽說,當年與謝啟祚同榜中舉的,另有一位十二歲的小孩子。

在慶祝這次鄉試中舉的鹿鳴宴上,其時的巡撫某君有詩記載此一盛事,其中有句雲:

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東風座上來。南極老人即說謝啟祚,東風童子則述十二齡童。

這被傳為一時韻事。

所謂鹿鳴宴,是科舉制度中劃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用;明、清兩代,於鄉試放榜越日,宴請主考、監臨、學政、內外簾官及中式舉人,歌《鹿鳴》之詩,作魁星舞。

第二年,謝啟祚到場會試。

按上文時間推算,此年為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也就是夏曆丁未年,清廷的會試年。

此詞會試,清廷特別降恩,授予謝啟祚司業的職銜。又過了三年,謝啟祚到場了乾隆帝的八旬壽辰慶典。繼續按上文推算,今年為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在壽辰慶典上,謝啟祚以高年恭祝乾隆帝高年,此間,他被提升為鴻臚卿。

考核資料,這一年,乾隆帝正好八十歲。

恭祝完乾隆的八十大壽,臨行前,乾隆帝還欽賜御詩給謝啟祚,以示榮寵。

今後,又過了十多年,謝啟祚才辭世。

這樣算來,謝啟祚享壽近一百二十歲,真是少見的人瑞啊!

聽說,有人曾親見過謝啟祚的硃卷履歷,從謝啟祚的履歷中得知:

謝啟祚先後娶了三位妻;收有兩名小妾;生育有十三個兒子、十二個女兒;共有孫二十九人;曾孫三十八人;玄孫二人。

謝啟祚中舉年事之高,在清朝,當是第一。

謝啟祚的家門壯盛、子孫眾多,恐怕在其時,也難找出第二家。

此人此事,是條記作者陳康祺在京師時,聽粵中士醫生講給他的。

厥後,陳康祺看到德清(屬浙江)俞氏《印雪軒隨筆》也紀錄過此人此事。所以,陳康祺認為,這應該不是無稽之談、荒唐言辭。

俞氏,即俞鴻漸,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俞樾的父親。

從陳康祺最後的記述看,他雖然在寫此人此事,可是,他還是抱了懷疑的態度,所以,他又引俞氏之載記,以正此人此事之確。

不惟陳康祺懷疑,我在寫這些文字市,也同樣懷疑。

資料確實記有俞氏《印雪軒隨筆》四卷,可是,我沒有找到該書的詳細內容,如有該書者,還請不惜見教!

為證實相關事體,我還查尋了相關資料,《清實錄》乾隆朝實錄中有: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有:

“諭曰:圖薩布奏,今年廣東省鄉試,年屆九十以上者三人。內謝啟祚一名,已經中式舉人;彭一猷中式副榜;謝璜三場完卷,未曾中式等語。除謝啟祚業經中式舉人外,彭一猷、謝璜俱著加恩賞給舉人,準其一體會試。俾膠庠耄耋,得遂窮經素願,以副朕加惠耆齡至意。”

這裡,就有今年廣東會試,年過九十者,謝啟祚一人,且已中式舉人(真正中式)。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有:

“諭曰:朱圭奏,翰林院檢驗謝啟祚,現年一百二歲,視履從容等語。謝啟祚年逾百齡,精神矍鑠,曾元繞膝,五代同堂,洵為昇平人瑞。著加賞編修銜,御書扁額以賜,並賞給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四個,所有應行建坊旌賞之處,仍著該部照例管理。”

相關紀錄,與條記相差不遠。

由上可知:公元1795年,謝啟祚一百零二歲,逆推,公元1786年,中舉時,謝啟祚當是九十三歲。另《八旬萬壽盛典》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有:

“…其八十、九十以上之彭一猷、謝璜、葉有聲、王協恭、謝啟祚、塗紅鵬、朱紹璧(共計四十人左右)…俱著賞給翰林院檢驗銜…”

信史可證,謝啟祚其人其事,基本屬實,年事稍有差異,或許是口口相傳時的失誤。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據歷史記錄,

自從隋唐開始到清王朝結束,科舉考試就不設年齡的限制。清代廣東的謝啟祚為何被看作是科舉考試的奇人!這也是歷史科舉場上罕見的事情,清朝時期科舉考試分為三個等級:"鄉試,會試,殿試"。科舉考試能夠金榜題名是讀書人必生的願望,不但能夠光宗耀祖,而且還能改變一生的命運,出人頭地有所作為。這也是實現理想抱負的最佳途徑之一,十年寒窗只為今朝。

謝啟祚為了考取科舉功名,他的執著堅持也算是科考上非常得罕見的了。他年輕的時候從鄉試開始一直到殿試考試,都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風風雨雨。可惜時運不濟,屢屢落榜,連當時監考官都看不下去了。有一次廣東巡撫對他說:"看你的文章也算是有才華的人,不如本官通過自己的關係為你保薦為官怎樣!可是謝啟祚當時就立馬回絕了"。並說:"科名有定數,我老朽尚健,豈知我不能為老儒們揚眉吐氣!",可見科舉對他來說是一件多麼神聖的事情。

謝啟祚一生共娶了5個老婆,子女共35個,孫兒共29個,曾孫共38個,玄孫2個。這也算是五代同堂,子孫滿堂福祿無憂之人。可是他還是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了卻他一生的心願!直到他98歲的時候終於如願以償考取了功名。他的舉動都被當時的乾隆皇帝感動了。那一天也正是乾隆皇帝的生日,乾隆還讓他為自己點蠟燭長壽登,說是為了討一個好吉利,並冊封謝啟祚為大清官員。那一刻,連他的家人都在嘲笑調侃他一番:"行年九十八,出嫁弗勝羞。照鏡花生面,光生血白頭"。致此也算是了卻了自己一生的科舉心願,他活到了120歲才去世。從此他的事蹟也被民間傳為了佳話。

據史料記載,高齡的科舉考生還有過江西的李偉99歲,廣東的張次叔94歲,李煒100歲,道光六年廣東的陸雲從104歲,道光二十年湖南長沙的餘會來104歲,乾隆四年廣東的梁自適100歲。年齡最小的一個年齡11歲,一個13歲。所以說,人只要有夢想就應該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夫子瑜


人生的事,其實很簡單。我總結了一下,大約有兩點:

第一,要想有所成就,兩個字:

堅持!

第二,為人處事要想圓滿,兩個字:

耐煩!

可是,人世間的事,又往往是: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

所以,人生的事,儘管說來簡單,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無法做到成就、達成圓滿。

讀清代筆記時,看到了一位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到九十歲的人。

讀到這些,忽然間,我的思想就轉變了,馬上覺得:

科舉考試,不再是《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悲劇、諷刺劇、甚至鬧劇,而完全成了一出喜劇。

您想一想:

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爺爺,還在興致勃勃地參加科舉考試,這不但是一種執著的精神,猜想,在他,大約也成了一種樂趣吧。

下面,就來看一看清人筆記中是如何記述相關事體的。

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初筆》卷六《謝啟祚耋年登第》中,記載了這一奇人、奇事。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時期,粵東有一生員,名叫謝啟祚。

謝啟祚的年紀,已經是九十八歲高齡了,但他還繼續入秋闈,參加鄉試。

眾所周知,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

在成為舉人之後,才能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

需要指出的是:

明、清兩代,對舉人較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永遠具有繼續參加會試的資格。而且,明、清的舉人,還有一個不同於前代的地方,那就是,可以因此進入仕途。

這樣一說,大家就可以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在未中舉前,窮困落魄,是怎樣地被嫌棄;在中舉後,欣喜發狂,又是如何地被抬舉。

中舉,在清朝,就意味著,有了進入官場的資格和通行證。

按照謝啟祚的情況,因為奔走考場多年,又是這般地高壽,據稱,按照當時的往例,他是完全可以向清廷申請,請求政府恩賜舉人出身給自己的。

實際上,每一次,清廷高級官員要將謝啟祚的名姓列在申請恩賜舉人出身的名單上時,謝啟祚都會極力制止。他對此的說法是:

“各人的科名,都是各有天數的,要看各人的命。我雖然年長了一些,但是,我寫文章的手筆還未見衰頹。所以,又怎麼見得我這一生就不會為老秀才們揚眉吐氣呢?”



丙午年鄉試,謝啟祚果然中式。

清朝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逢農曆的子、卯、午、酉年舉行。所以,筆記作者所說,謝啟祚在丙午年鄉試中中舉,這在年份上,是沒有錯謬的。

查閱資料,基本可以確定,丙午年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

雖然年老,雖然遲來,對於考中舉人一事,謝啟祚還是欣喜,但還是滿足。

中舉之後,謝啟祚將自己晚歲中式一事,比作是老女出嫁,還戲作一首詩,其詩云: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

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

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

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謝啟祚詩意如畫,滿含喜氣地寫出了自己當時的心境:

雖然我老人家已經九十八歲了,到這麼大的年紀才嫁人,似乎應該平淡寧靜了。可是,出嫁時,我還是心情盪漾,有少女一般的嬌羞。

在鏡子面前端詳我出嫁前的面容,笑逐顏開,我的臉龐已經盛開成了花朵。即便是不笑,這個時候,我滿臉的皺紋,在鏡子面前,也是自然生長的花朵了。拿起梳子,滿頭霜雪,這在出嫁的喜娘之中,也是獨有的風致吧。

無論他人怎麼說,怎麼看,我自己深知,我還是真真正正的處子,外人不知,都說我雖年老,但風流不減。老風流就老風流吧,大家高興,這麼叫也好。

雖然年老,但,我也要出嫁,我也會成婚,我也會鴛鴦雙棲蝶雙飛。所以,我想對那些青春貌美的花季少女們說,你們很早就有佳偶相伴,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自誇的,我也有。

據說,當年與謝啟祚同榜中舉的,還有一位十二歲的小孩子。

在慶祝這次鄉試中舉的鹿鳴宴上,當時的巡撫某君有詩記錄此一盛事,其中有句雲:

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

南極老人即說謝啟祚,春風童子則述十二齡童。

這被傳為一時佳話。

所謂鹿鳴宴,是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用;明、清兩代,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主考、監臨、學政、內外簾官及中式舉人,歌《鹿鳴》之詩,作魁星舞。



第二年,謝啟祚參加會試。

按上文時間推算,此年為乾隆五十二年,即公元1787年,也就是農曆丁未年,清廷的會試年。

此詞會試,清廷特別降恩,授予謝啟祚司業的職銜。

又過了三年,謝啟祚參加了乾隆帝的八旬壽辰慶典。

繼續按上文推算,本年為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

在壽辰慶典上,謝啟祚以高年恭祝乾隆帝高年,此間,他被晉升為鴻臚卿。

查核資料,這一年,乾隆帝正好八十歲。

恭祝完乾隆的八十大壽,臨行前,乾隆帝還欽賜御詩給謝啟祚,以示榮寵。

此後,又過了十多年,謝啟祚才辭世。

這樣算來,謝啟祚享壽近一百二十歲,真是少見的人瑞啊!

傳聞,有人曾親見過謝啟祚的硃卷履歷,從謝啟祚的履歷中得知:

謝啟祚先後娶了三位妻;收有兩名小妾;生育有十三個兒子、十二個女兒;共有孫二十九人;曾孫三十八人;玄孫二人。

謝啟祚中舉年齡之高,在清朝,當是第一。

謝啟祚的家門鼎盛、子孫眾多,恐怕在當時,也難找出第二家。

此人此事,是筆記作者陳康祺在京師時,聽粵中士大夫講給他的。

後來,陳康祺看到德清(屬浙江)俞氏《印雪軒隨筆》也記載過此人此事。所以,陳康祺認為,這應該不是無稽之談、荒誕言辭。

俞氏,即俞鴻漸,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俞樾的父親。

從陳康祺最後的記述看,他雖然在寫此人此事,但是,他還是抱了懷疑的態度,所以,他又引俞氏之載記,以正此人此事之確。

不惟陳康祺懷疑,我在寫這些文字市,也同樣懷疑。

資料確實記有俞氏《印雪軒隨筆》四卷,但是,我沒有找到該書的詳細內容,如有該書者,還請不吝賜教!

為證實相關事體,我還查尋了相關資料,《清實錄》乾隆朝實錄中有: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有:

“諭曰:圖薩布奏,本年廣東省鄉試,年屆九十以上者三人。內謝啟祚一名,已經中式舉人;彭一猷中式副榜;謝璜三場完卷,未曾中式等語。除謝啟祚業經中式舉人外,彭一猷、謝璜俱著加恩賞給舉人,準其一體會試。俾膠庠耄耋,得遂窮經素願,以副朕加惠耆齡至意。”

這裡,就有本年廣東會試,年過九十者,謝啟祚一人,且已中式舉人(真正中式)。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有:

“諭曰:朱圭奏,翰林院檢討謝啟祚,現年一百二歲,視履從容等語。謝啟祚年逾百齡,精神矍鑠,曾元繞膝,五代同堂,洵為昇平人瑞。著加賞編修銜,御書扁額以賜,並賞給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四個,所有應行建坊旌賞之處,仍著該部照例辦理。”

相關記載,與筆記相差不遠。

由上可知:公元1795年,謝啟祚一百零二歲,逆推,公元1786年,中舉時,謝啟祚當是九十三歲。

另《八旬萬壽盛典》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有:

“…其八十、九十以上之彭一猷、謝璜、葉有聲、王協恭、謝啟祚、塗紅鵬、朱紹璧(共計四十人左右)…俱著賞給翰林院檢討銜…”

信史可證,謝啟祚其人其事,基本屬實,年齡稍有差異,大概是口口相傳時的失誤。

(全文結束)



懷舊經典影像


科舉考試沒有限制

自隋唐開始至清王朝結束,都沒年齡限制。

謝啟祚不接受朝廷賜的舉人身份,98歲考中舉人

乾隆四十四年的廣東鄉試,一位名叫謝啟祚的考生,已經是九十八歲了,他還要再考舉人。此時,他已有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孫29人,曾孫38人,玄孫2人。這個五世同堂的人瑞不僅沒有在家頤養天年,如此高齡仍披掛上陣,征戰鄉試,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其實,乾隆曾作出規定,鄉試考生如果年齡超過80就會依例賜予舉人身份,而且有的還有可能做上官,但大多是沒有實權的職務,如國子監、鴻臚寺等清閒衙門。

按理,像謝啟祚這樣的超高齡考生,應該由廣東巡撫呈報禮部,奏請乾隆帝恩賜舉人,可是每次廣東巡撫要推舉謝啟祚時,都被他給拒絕了,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科名定分也,老手未頹,安見此生不為耆儒一吐氣?”

還別說,這位謝老爺子還真在九十八歲這年高中舉人,還揚眉吐氣地做了一首老女出嫁詩:“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謝啟祚99歲考中進士,當官

乾隆四十五年,謝啟祚又參加了會試,被特別授予國子監司業一職,一百零二歲晉升鴻臚寺卿,活到了將近一百二十歲的高齡。或許對於謝啟祚來說,科舉的過程就是最好的鍛鍊,而四書五經也是最為有效的補品。

但是,向謝啟祚這樣人生從九十歲開始”的好運畢竟不多,更多的人只能是一年年落第,沉淪於茫茫的考場之中,一輩子都不能中舉。


花奈


古代科舉考試沒有年齡限制。

謝啟祚(1693-1797),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桂城水坑村人。一生讀書追求功名,直到94歲方考上舉人。考中舉人後,謝啟祚十分興奮,當即寫了一首《老女出嫁詩》來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當時與謝啟祚同時中舉的最小考生年僅12歲,比謝啟祚的曾孫年紀還要小。隨後舉行的鹿鳴宴上,廣東巡撫有感而發:“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

此次中舉更激發了謝啟祚進京應試的信心和決心。在當時沒有先進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這位98歲的老人從廣東長途跋涉2000多公里抵達京城參加會試。遺憾的是,謝啟祚還是落榜了。

此事傳到乾隆皇帝耳朵,已經77歲高齡的乾隆皇帝非常佩服這位比自己大21歲的考生。為了表示龍恩浩蕩,他特地恩賜給謝老先生國子監司業銜。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皇帝八十大壽,謝啟祚又託福晉升為鴻臚卿。乾隆還賜詩給他::“百歲登科古無今有,一經裕後人瑞國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