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樓市規模或降40%!近9成開發商消失?

現在是個焦慮的年代,比如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跨年演講。


在2019年的最後階段,羅振宇、吳曉波又開始刷屏了,不管他們講的有沒有用,人們之所以對知識如此的渴求,為的是什麼?


還在校園的大學生,擔心出來找不到好工作。職場996的白領,害怕有一天被公司優化。已過而立之年的中年男人,生怕被時代淘汰。


在樓市裡,這種情緒也被放大了,比如今天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發表的跨年演講,他說:2019百強房企增長呈跳水式“失速”,從50%降至5%。

跳水、失速,這些詞彙聽起來都讓人感到頭大。


要我說,最近幾天,有一個人的演講,要比以上這些人的跨年演講有用的多,他就是黃奇帆。


他對房價,樓市,大勢的看法,總是用淺顯易懂的話語,細緻入微的數據,娓娓道來。


雖然自媒體時代放大了羅振宇、吳曉波、丁祖昱們的聲音,可我們平時討論房地產,更應該學習、瞭解、研究高層智囊的觀點。


12月26日,黃奇帆在2020中國經濟形勢解析高層報告會上,發表了一席演講,其中提到了兩個數字,列出了未來10年樓市的“時間表”。


第一,10年後,樓市規模或會下降40%。


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市場就已經有了雛形,只不過剛開始住房還沒有大規模商品化,不少城市依然停留在公房、福利分房的階段。到了2000年,全國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只有1億平米。


轉眼到了2010年,全國銷售面積已經達到了10億平米的體量,相當於10年漲10倍。


10億平米的年銷量持續增長,到了2018年,銷售面積突破新高,創出了17億平米的天量,今年根據克而瑞的報告,銷售額可能會突破16萬億,銷售面積也會再次突破17億大關,創出新高。


也就是說,從2000年至今,19年的時間裡,我們的樓市規模增長了17倍多,速度之快,體量之大,堪稱是一個奇蹟。


最大驅動力,當然是人口的城鎮化,從2000年至2010年,我國城鎮化率年均升幅為1.4%,其中2010年當年的城鎮化率就增加了1.6%。


而從2010年到2018年,年均升幅降至1.2%,2018年當年的升幅僅為1.06%,這意味著城鎮化的進程正在顯著放緩。


專家演講時提到了3個關鍵點:


1,人均居住面積突破40平米,提升空間有限。

2,10年後城鎮化率達到70%,劉易斯拐點來臨。

3,新建房標準為50年以上,折舊率下降。


目前城市居民有7個億,存量房屋300多億平米,加上未來10年湧入城市的兩億人口,存量房屋面積會增加到400億平米左右,按每人50平米來算,房屋的年均銷量應該是8億平米。


照這樣來算,10年後,年銷售量是8億平米,加上每年城市更新、老舊房屋改造有兩億平米,10億平方米就是樓市的平衡點。


年銷售10億平米是什麼概念?對比2018年的17億平米,意味著房地產規模會下降40%!


第二,近9成開發商或許會消失。


今年開發商破產了不到500家,創出了歷史記錄,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其實這些破產的開發商數量真沒多少,要知道,現在全國房企總數達到了9萬多家,還不含中介。


上文提到,不算兩億的流動人口,現在城市裡的居民也只有7個億,房企數量就能達到9萬多家,相當於每一萬人就配了一家開發商。


這種情況顯然是不太正常的,專家在演講時提到:全世界180個國家的地產商加起來也沒有9萬個,美國大大小小房產商沒超過500個,歐洲20多個國家所有房產商,獨立法人加起來不到1萬個。


最重要的是,現在我們住的房子,70%都是由TOP100的房企蓋的,前1000名房企更是蓋了90%的房子。


這就意味著,9萬多家開發商裡,絕大多數都是“沒必要”的存在,要麼體量極小,未來會被併購,要麼是空殼子,只是登記在冊而已。


因此,老黃認為:許多房企未來都會破產關閉,收購兼併,自我轉型,年審的時候註銷執照。最終到2030年以後,最起碼6萬家開發商沒了,剩下3萬個,這還是用最寬鬆的思路想。略嚴重一點的話,可能8萬個都沒了,留1萬個都是會出現的局面。


一個是房地產的年均銷量降40%,另一個是開發商的數量大減9成。


如果這兩個數字按照專家列出的“時間表”來運行,未來的樓市會是什麼模樣?


從行業角度看:地王會變少,房企集中度會提升,大魚吃完小魚,連帶著把蝦米也要吃掉,三四線的退潮早晚會來臨,中小城市供給變少、需求變少的“雙擊”將成現實。


從購房個體的角度看: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區房子,依然是抵禦通脹的工具之一,卻無法再實現數年翻倍這樣的“暴擊”,價格“窪地”的城市不復存在。


相反,買錯了城市、選錯了區塊、掏空了家底、加高了槓桿的購房者,可能會隨著那9成開發商一起消失,只因為我們都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