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朝歌夜弦 常壘資本

五一回了趟老家,在澡堂子裡碰見了一位多年沒見的“叔伯大爺”,我請他搓個澡,他給我講了講他輾轉20多年在外漂泊的的半生。他外出打工半輩子,見識過各地風物,也經歷過各種人情,當然經歷得最多的就是欠薪討薪,老來決定回家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含飴弄孫。

農民居不易,根據農業部公佈的我國農村經濟數據,2018年全國農民年均純收入為14600元。與此同時,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菜價的穩定上漲,好像大家都居不易。


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為什麼在中國做農民不賺錢?

分析過這個問題的文章不少,總結下來主要有下面幾點:

一、市場波動大且難以預測

農作物的產出週期長,因此對市場供需關係變化的反應具有滯後性。農業生產者對未來市場供需的預判是一個博弈的過程,這跟金融市場頗為幾分相似。這一博弈的結果就是:蒜你狠,姜你軍的情形時不時出現,而前幾年行情走俏的小龍蝦,今年則迎來了價格大幅波動,賣個小龍蝦比炒大A股還刺激。水稻、玉米、小麥這些主糧作物的價格關係到民生和國家安全,受國家管控,又沒啥搞頭。所以明年種什麼能賺錢,誰心裡也沒底。


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二、隱性成本高

當一個農民為自己種地的時候,是不需要考慮給自己發多少工資的,適當交點錢參加一下新農保就行了。而當農民變成一個職業時,其人工成本就不能忽略了。如果從一個產業的職業供給來看,中國的農民雖然不少,但高素質的農民比例很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管理成本的偏高和效率的低下。


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農業普查數據公報

三、損耗高

農產品的損耗一直是一個難題,從田間到餐桌,行業公認的正常損耗率達到20~30%,並且產品品相下降,這一數字在發達國家可以控制在5%以下。冷鏈的使用率和產地的高度分散是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

四、氣候

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氣候,2018年因氣象災害導致的減產、絕收的耕地面積在2081萬公頃左右,佔到我國全部耕地面積的約15%,遇到旱災、水災、病蟲害、倒春寒或者其他極端天氣,那可能就是辛辛苦苦好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風險和收益往往正相關,既然承擔著這麼多的風險,農產品毛利率究竟幾何?


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我們翻閱了幾家比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數據,各家的規模差別很大,但毛利率基本維持在10%附近,而當你的產品毛利率只有10%上下時,你一定會變成一個風險厭惡者。

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是單獨的市場參與者可以憑一己之力解決的,所以想通過農業賺錢真心不易。

那咋辦?

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畢竟我們用世界8%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19%的人口。但換個角度看,2017年12月全國農業普查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共3.14億人,平均一個農民可以養活4個國人,相比之下,美國農業就業人數約為350萬人,卻養活了3億多美國人,平均每個美國農民可以養活近100個美國人。此外,每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有500多億美元的逆差,美國則是210多億美元的順差,是世界上第一大農作物產品出口國。

美國農業之所以強大,原因也是多方位的:

  • 擁有大量肥沃的未被開發利用的農業處女地;
  • 集約化&規模化生產;
  • 自動化、機械化種植、收割、加工
  • 種業、農藥、化肥產業鏈整體的強大;
  • 信息技術的利用等等。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況這山出的還是顆金剛石。

這其中自然條件老天爺賞的,難以改變;產業鏈方面,雖然中國化工通過收購先正達實現了在農化領域與美國、歐盟的三足鼎立之勢,但坦白說咱們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積累,急不來。機械化方面,你有BBA,我有BYD,農機能用耐造是核心,後面再逐步提升農機的操控性,自動化定位等,所以在農機的使用方面我們也不差。那麼,上面這幾條裡最值得中國農業借鑑,同時也最容易實現的就是集約化&規模化和信息化這兩方面了。

先說信息化,畢竟常壘資本是一家專注信息技術領域的基金。

農業產業的信息化,從產業鏈環節方面可以簡單分為:生產環節信息化和流通環節的信息化。

流通環節,流通環節的信息化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這一環節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就已經迎來了質變。2C端,叮咚買菜、每日優鮮、拼多多等都已經獲得鉅額融資或已成功上市;2B端,主要解決的是農產品價格、倉儲、物流信息的傳遞與執行,互聯網使得這一信息傳遞更加扁平高效,也誕生了美菜這樣的獨角獸。在這一過程中用戶流量的獲取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未來一定時間內這一領域的市場格局可能會發生變化,但整個農業進化的源動力大概率不會來自於此。

作物生產環節,農業經過了近萬年的發展,人類在年復一年的生產過程中慢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又在近幾百年間快速發展成一門複雜的應用科學。時至今日,基於經驗也好,科學的實驗數據也罷,我們總結出了一套數據可以用來指導農業生產,這套數據被稱之為農業專家系統,也是最早農業人工智能的雛形。

我國的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許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地有關部門都開展了各種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有了足夠準確的數據模型,理論上,作物的生產就可以實現可控。但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個前提:我們需要能夠實時地掌握作物的情況,它們應該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想曬太陽、想喝水還是該吃藥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數據很多,包括已知的作物生長模型,實時的土壤成份、土壤溫溼度、空氣溫溼度、光照強度、光照市場、二氧化碳濃度、風力、病蟲害情況等等。不過這些都不是事,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們就可以在實驗室獲得這些數據,並且這些數據對作物的影響也逐漸通過科學的實驗方法被總結了出來。但拋開成本談產出就如同拋開劑量談毒性一樣不可取,實驗室裡的實現方法成本太高難以在現實生產中得到應用。真正讓這些數據變得有價值的是近幾年來包括NB-IoT、LoRa、Sigfox、eMTC、eSIM等LPWAN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使用成本的快速降低。以NB-IoT為例,在運營商的補貼政策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模組的價格就從近200元邁入20元區間。可以大膽預言,數據化和智能化將成接下來一段時間內農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基礎數據的收集、低成本的實時數據通信、作物生長模型研究、病蟲害模型研究、農業設施的自動化控制等等,各個環節缺一不可。並且由於作物種類繁多、技術跨度大,領域內企業合作意願更強,這一領域創業機會更加豐富,常壘亦有所佈局。


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是不是有點熱血沸騰,想馬上殺入智慧農業市場大展拳腳?道友請留步,先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使是圖上上榜企業,有的也開始失去聲音。

因為擇時與擇勢同等重要。

信息化是一個乘法運算符。在不考慮折現率的影像時,信息化帶給一個企業的價值可以粗略地寫成下面這個公式:

信息化價值=企業初始規模*效率提升+直接成本節約-信息化支出

如果初始規模比較小,而信息化支出比較高時,信息化價值≈直接成本節約-信息化支出,此時用戶對於信息化的支出將會十分敏感,信息化的價值也會變得非常小,甚至導致收益下降。

只有當初始規模足夠大,那麼這個公式才可以簡化成:

信息化價值≈企業初始規模*效率提升

信息化,就像開通了ETC的車,開通時總是需要一些成本的,但通過收費站的時候效率提升了。效率提升了多少取決於路上的擁堵情況,人工車道排隊越長,你也就越開心。

因此,小農經濟難以享受信息化優勢,集約化&規模化農業很自然就會帶來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換言之,信息化的優勢需要在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到達一定的程度才能充分發揮。

那些針對小農提供信息化服務的先天存在劣勢。

一旦規模化之後,本文在開始時所提到的農業從業者面臨的幾個問題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或緩解,比如:規模化的種植者可以利用其對於信息的掌握、分散種植、渠道優勢和資金優勢最大程度規避甚至利用市場風險;可以大幅攤薄冷鏈、倉儲的成本;分區域種植、購買保險,以抵禦氣象風險;再加之信息化,提升效率,可以抵消人工成本的增加。所以規模化是未來農業必然的選擇,也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再回來看看美國這顆金剛石,美國大部分的農業生產都集中在加州的中央河谷地帶,就是圖上綠色的這一小塊區域,這一狹長的土地貢獻了美國60%的農業產值,部分種類的農作物產量的80%都出自於此。美國有200多萬家農場,其實大多數規模都很小,60%的農場銷售額只有一萬到數萬美金,銷售額超過50萬美金的僅佔總量的4%,而美國50%的農產品則是由2%的大農場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程度可見一斑。


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圖片說明:美國大部分的農業生產集中於此

集約化的前提是土地流轉,《宅地法》、《贈地學院法》等8餘部美國法律所搭建的土地私有化制度保證了土地流轉的相對便利和土地租賃的長期性,國內隨著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的持續進行,大量的閒置土地也正在被市場激活。


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兩百年的美國農業教會了五千年的中國什麼?


根據土流網整理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佔到家庭承包面積35%以上比例的土地已經被流轉。從統計數據來看,55%的土地流向了農業種植養殖大戶,32%的土地流向了農業合作社以及農業企業,規模化已經初步成型。從規模化到信息化還需要一個需求發現和市場教育的過程,這個市場早晚會到來。

到這,在我們的視野中農業的發展逐漸開始明朗:土地流轉推動集約化,集約化帶來信息化拐點,信息化帶來全面的競爭優勢,這一進程將會和美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程十分類似。

產業的升級伴隨的是一代人的退出和另一代人的粉墨登場,現有的農民文化結構難以滿足未來農業發展需求,農業的升級帶來是新一代符合需求的高素質農民的出現,也必然伴隨著老一輩農民逐漸淡出舞臺,這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做為風險投資機構,我們會擔心投資的企業遇到瓶頸,但一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瓶頸時,反而會使我們興奮。農業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其中蘊藏著很多投資機會和陷阱,本文粗淺討論之,歡迎關注並與我們交流。

Winter is coming,權力的遊戲迎來了完結季,中國農業變革的春天似乎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