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國經濟再次進入了一個“改革轉折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製造融入了世界產業鏈,深度的參與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產業升級,社會多化等多個階段。

同樣重要的是技術的革命,互聯網,信息科技,人工智能,讓中國再一次得到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馮斯基是80後,我也是幸運的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出生的第一代人。

80後的奔四與成熟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一步步的,並且這一代人還是未來十年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中流砥柱。

相信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巨大的好奇心:中國未來是怎樣的一個十年?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和大勢?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常壘資本(ID:conswall_cap)


西方政治經濟學:政治與經濟的脫鉤

無論東西方,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就是是否把經濟、商業活動,視為國家的責任之一。

正如經濟史學家波蘭尼所說過:

在人類歷史長河之中,不同的時期,曾經有過相差不多的政治與經濟的關係,那就是:經濟從來沒有一個獨立的時期,而是人類社會諸多領域中的一個領域,而且和政治有重要的共生關係。


正如馬基雅維利和霍布斯開創了純西方的政治學,休謨和亞當·斯密開創了西方的政治經濟學,純經濟學就從這個西方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獨立了出來。

在言論上,目前西方的主要經濟學派都傾向於政治和經濟的全面“脫鉤”。

然而在非常時期,西方多數民眾又贊成政府出手“救市”。

這一套二元性的標準,在一些成熟國家,也許運行的至今不錯;

但是對於一些經濟結構脆弱,資本寡頭橫行,金融尚無風控能力的國家,這樣的運行規則就會直接造就了:巴西、烏克蘭、墨西哥等的現狀:寡頭當道,治安混亂,經濟萎靡,人民貧困。

歷史的角度看來:商人依賴於國家力量,得到了統一的市場,甚至是全球化的能力;商人也成為政治基礎,影響政府過程。

西方經濟從原始資本主義到後福利資本主義的轉型過程是一個政治過程,即政治力量、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的互動和綁定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成功的,也出現了不成功的國家。

不成功的國家,失去了國家經濟起飛的機會,跨越不了中產階級陷阱,並且越發墮落。

這些國家中控制政治和經濟的寡頭在掏空國家變現的同時,也再難有普通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以及財富增長的機會。

中國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的綁定

70年前,新中國成立後明確了:政治經濟的深度“綁定”。

並且在中國歷史中,中國從來都沒有把經濟這個生態獨立於政治之外。確切的說,經濟從來都是國家治理的一個有效手段。

自漢代《鹽鐵論》以降,中國基本上對政府的經濟責任以及政府如何承擔這個責任有了共識。

西方近代,都喜歡稱中國為“國家資本主義”,然而實際在中國,瞭解經濟底層運行規律的,都知道當下的中國不是一個格式化的純粹的國家資本主義。

中國目前至少有三層的大結構:頂層永遠都是國家資本;底層的都是自由民間資本;現在的中大型民企,介於央企和小微之間,算是一箇中間層。

國家和民間的互動就在這一層產生。

  • 頂層的央企國企,解決上游原料、能源、以及基礎設施的功能
  • (想想這部分如果落入寡頭之手有多可怕,看看烏克蘭、巴西、墨西哥;韓國、日本還算好相對民族情結重)
  • 中間層的中大民企承擔了中國科技以及創新的主力。
  • 華為,京東方等正在一點點的突破西方的科技封鎖。
  • 底層的小微民企,為中國消費活力、就業以及更前沿科技創新提供動力。
  • (我們VC主要看的就是這部分前沿科技企業)

西方一直都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個是從西方的意識形態出發的。但無論承認與不承認,中國都會按照現在的三層結構進行微調,向前發展下去。

因為任何大結構的變化,都會導致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問題。

都不用回到解放前,單回首到1979 年,改革開放前中央政府在經濟上到底擁有什麼?答案可能有兩個:

一、擁有一切;二、一切都沒有。


某種意義上說,它擁有全部的經濟總量:國有經濟體。

但實則這個經濟體孱弱的驚人。

這也有了小平同志的一句比喻:“再不發展,我們就快被開除地球球籍了。”

官方估計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約為 4062 億人民幣,2018 年中國 GDP:90 萬億,相當於 1979 的 225 倍。

自1979年以後,國家頂層設計中釋放了第二層和第三層經濟體,直接幫助了十幾億人的脫貧、部分人致富,國家新興科技實力的增強。

同時將頂層的國家企業進行改造(投行協助國內外上市等)做強了頂層國有企業。極大的增強了頂層國有企業的活力和實力。

既然中國是政治經濟綁定的,個人的機會就一定和國家大勢息息相關。

繼往開來,回顧與財富相關的過去40年大勢和機會,也展望一下對於我個人未來人生最重要的十年。



1980~1989

80到89是解決溫飽,還不能說這十年有個人賺錢發財的機會。但是這十年卻為第一批富起來的中國人在儲備條件。

中國第六個五年計劃最重要的改革還不是經濟,反而是農業改革。

1978年,安徽鳳陽18位農民豁出命的倒逼,讓包產到戶成為可能。

到1980年5月,小平同志發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旗幟鮮明地支持包產到戶,中央層面的阻力得以排除。

一言定盛衰,農村的改革形勢迅速發展起來,逐漸形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在六五計劃期間,隨著中央5個一號文件的頒佈,逐步在全國農村普遍推行。

這一段解決了我們從吃不飽,到吃飽飯。

到1983年年底: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小雷家大隊聯產承包責任制

整個八十年代從文革後的極度管制和匱乏,到80年代的逐漸開放,壓抑多年的消費需求突然被釋放出來。

當今的二師兄比唐曾肉貴的現象,在解放後的80年代末出現過。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市場豬肉價格上漲

1988年8月,中央決定價格闖關,放開絕大多數商品價格,由市場調節。各地迅速出現搶購潮。

計劃經濟急剎車,導致七五計劃後期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與社會秩序一度出現混亂。

加上七五計劃末期發生的風波,其後不得不對國民經濟結構失衡與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治理整頓。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小雷家登封電線廠就是村裡的集體企業

80到89,是鄉鎮集體企業的從萌芽到發展的時期。

那時大多數生產資料還沒有被國有企業買走,而是被集體企業買走了。

鄉鎮企業起來了,對國有企業反而是最大的壓力。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小雷家收購市屬江陽電纜廠

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我們稱為:紮根!改革鬆動了國有企業,鬆動了計劃經濟。

七十年代初在政府"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下,社隊企業曾一度興起,但以後直到八十年代前並未成為大氣候,因為社隊企業在國家計劃之外,難有發展機會。

當八十年代初農村恢復了個體農業以後,鄉鎮企業就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起飛。

80年代初期,私營、個體企業是被歧視的,俗稱:“小販兒”、“倒爺”。個體都被打壓著,更別說私營企業了。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小楊饅頭是私營企業的代表

馬克思《資本論》中有這樣的論述:僱工7個人以下,賺了錢用於自己消費的,算個體戶;僱工8個人以上,就產生了剩餘價值,就算剝削,就是資本家。

其實馬克思只是舉了一個例子,當年的教條主義盛行,因此,在80年代以前,政府規定個體經營戶需經批准後才可聘請一至兩個幫手,最多隻可帶五個學徒。正好7人。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回頭看看,真的是難以理解,哭笑不得。但它就是那樣存在的一個時代。

相比當下的政府各地招商如火如荼;國家、地方各級政府操心著就業問題。40年,轉瞬一間,我們其實穿越了幾個時代。

1984 年,政府採取了鼓勵鄉鎮企業的新政策以後,增長更是大大加速。

從1971 到1978 年,這些企業平均年增長五十五億元的產值,在1979 到1983 年間,每年增長的產值達到一百四十五億元,在1984 到1987 年間,更是加快到每年增長將近一千億元。

企業規模從1978 年平均每家十九人增長到1988 年的三十一人。(終於破了馬克思定理)

1989 年鄉鎮企業賺取的外匯佔國家總出口額的五分之一。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數字:中國統計年鑑1998年和1999年


鄉鎮企業在90年代中後期的消褪,有學者歸因於中國財稅體制的改革。

* 劃重點:凡是財稅改革的機會,都有創新企業的產生

1994年,財稅體制從此前的包乾制變為分稅制,地方政府只能拿到增值稅和所得稅(2002年起)的小頭,其主力稅收只剩下營業稅,而營業稅對應的是建築業、房地產、服務業,尤其是建築和地產。

僅從稅收激勵的角度,地方政府對辦企業、工業化的積極性明顯減少,對經營城市、城鎮化的興趣明顯提升。

1994年是中國財稅體制的分水嶺,也是地方政府激勵導向的分水嶺。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小雷家電線廠開始走下坡路


這對鄉鎮企業當然不是好消息。

鄉鎮企業作為一種集體性質的企業,是在地方政府多年的特殊關照下異軍突起的。

如果地方政府因為稅收激勵導向的變化而失去辦企業的積極性,鄉鎮企業就只能像真正的民營企業那樣,單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場中搏殺。

失去地方政府青睞的鄉鎮企業,變身真正的民營企業也就是必然的選擇。

然而這十年的鄉鎮集體企業的轟轟烈烈,培養了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經營能力,間接創造了50、60這代企業家財富積累的時代機會:

1、企業家精神和能力是在實戰中磨練的:鄉鎮集體企業造就了中國第一批民營企業家。以50後60初為主。大家可以追溯一下在福布斯民營企業家上榜的大哥們,傳統行業的,早年20-30多歲有多少曾經是鄉鎮集體企業的帶頭人。
2、集體企業的衰落,轉製為民營企業(廠長收購收購)的提供了生產資料、人員團隊的基本盤。這些從零建立都是門檻。並且在一線城市,甚至集體企業所在廠房土地50年租賃權,都成為民營企業主的資產升值介質。(拆遷啊,來啊)


80年代從當時個人利益選擇來說,參加工作最好的是國有企業。

那個時候的國有企業福利是:發冰箱、洗衣機、電視機、房子、大米等等等。就差發媳婦了。

大國營相比於大集體,公務員,那都是高高在上的。人人都想去國營單位。

但是如果一個年輕人,選擇了國企,在裡面又混的平平,那可能就要面對90年代國企職工下崗大潮。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金州化工能進去都是優秀大學生

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去做了公務員(沒聽說公務員裁員吧),放棄當時最好的大國企福利待遇。相對的境遇,可能會好些。

或者殺入了集體企業,摸爬滾打鍛鍊個人業務能力。也會儲備面對未來養家餬口的能力。

不論怎樣,不管是在國企、集體企業、公務員,歷史看來都不能做得過且過的角色;鐵飯碗,在改革開放開始的那一刻,就逐漸在消失了。

擇業,是個技術活!

賺錢,還是靠自己!

是我們選擇錯了麼?其實也都沒有錯,往往都是大勢選擇了你!


1990~1999

89年到92年,這段時間中央也在是否要進一步改革開放上猶豫。但因為92年春天的鄧公南巡,這個決心被定了下來。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歲月是把殺豬刀


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另一個超級大國也進入了高速的發展時期。

來自阿肯色州的小夥子,年僅46歲的比爾·克林頓同學進入他人生高光時刻,1993年到2001年執政美利堅合眾國,把美國帶入一個10年的Golden Age。

由於阿肯色州小夥子的出身,總是被政治敵人攻擊是帶著滿身雞屎味的(阿肯色州屬於落後農業州),但是腦子可不傻,在執政期間最重要的一個計劃就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知道中國為啥一直強調新一代信息技術了吧)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中美談判簽約


克林頓同學對我們中國另一個重大的利好就是在1999年底,順利的談好了加入WTO和美國的協議。

加入WTO是要和每一個國家都輪番談一邊,但本質上,就是和美國談;中美談好了,其他國家的難度都沒那麼大。

入世帶來了中國向外向型經濟轉變,發展了一批中國製造型民營企業(輕工製造為主),出口創匯,創下了下一個十年的經濟騰飛。家裡為啥有廠,有廠為啥賺錢?這就是原因。

在90年代,美國從總體而言非常繁榮。

從1992年到1999年,美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4%(從2001年起就再也沒有超過4%;從2005年起,全年增長率就再也沒有超過3%。

九十年代每年平均增加170萬個就業機會,本世紀以來,平均每年約增長85萬個就業機會。

到90年代末,失業率從1992年的8%降低到4%(這事實上等於零)。此外,如果你是做文職工作的男性,從90年代開始,你就可以不用西裝革履地去上班了。

從1990年到1999年,美國家庭收入的中位數增長了10%;自從2000年以來,降低了約9%。

貧困率在1993年達到最高,超過15%,到2000年下降到接近11%,近乎“二戰”後的最低點。

在90年代,股價翻了四倍,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增長了309%。你仍然可以用50萬美元乃至更少的錢就買下一棟漂亮的布魯克林聯排別墅。

全球老大在鼎盛時期,自然大家過的也不錯。

整個九十年代,中國的運氣是極好的。

第一波港臺同胞以及新加坡人的瘋狂湧入,第二波是最惠國待遇導致的出口狂漲,第三波外資+入世,一下子成為出口冠軍,第四波更奇怪,本來小布什要來找碴了,結果911了,美國一下子和我們又是好朋友了。

美國這個超級武器,在一個時期一定要找個對手,要不渾身奇癢。槍口正要面對中國的時候,突然中東有人舉手,自告奮勇冒出來挑戰了。

對外,中國韜光養晦,鋪平了國際接入道路以及與地表上最強的國家成了好基友。

對內1993年朱鎔基上臺,做三件事:

1、清理三角債:

到了90年代,三角債規模達到了3000億。其實主要是國企之間、以及與銀行之間的債務問題。

那時候的國有企業的規範程度遠沒有現在這麼高。投資不計成本,產品生產不顧市場需求,財務制度混亂。

這個過程是計劃型生產工廠向現代化企業轉變畢竟之路。這也是後來成為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員工下崗,優秀國有企業海內外上市的導火索。

2、分稅制改革:

梳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改革前中央33%,改革後55%;

*劃重點:財稅的全國改革一定造就不同尋常的紅利機會和變革(比如我們投的雲賬房就是金稅三期後產生的優秀企業)。

百分比的改革,中央和地方博弈的結果就是:地方在土地出讓金可以絕大部分留存給地方財政,房地產這個又能賣錢又可以快速貢獻GDP的產業,一下子調動了各級地方政府的熱情。

3、讓人民幣大幅貶值:

吸引外商投資和出口貿易。

在國家產業上,抓大放小,學習韓國大宇等為代表的財團模式,目標培養世界500強,但均不成功。

中國的大型企業對內很強,對外沒那麼強,核心的根源是:

在國內是上游壟斷+牌照業務;但是,出了國門可就是真刀真槍PK產品和技術實力了。


這部分任務,現在中央也行清楚了:還是交給國有入股的民企吧。

國企的改造是帶有疼痛感的,國家的大勢,從來都是影響著我們自己的小家和個人。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90年代的下崗潮影響幾千萬人


1991年,國企下崗潮,但沒有思想準備或再就業能力的人出現了營生困難。成千上萬人下崗,一些地方員工跳樓自殺,或行兇報復。

國企日薄西山,鄉鎮企業營收265.3億超國企246億。當時俗稱“破三鐵”,分別是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

想當初80年代的國有企業輝煌,很多人進來國企,20多歲,到了90年代小40的年紀。十年過去了,青年人變成中年人,人也被國企制度化,俗稱:“軌道依賴”。

脫軌意味著:安全感的喪失和前進失去了方向和動力。

擺攤、開出租車、開小飯店成了不少人的選擇。家庭也從之前的小康逐漸變成了貧困。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國企下崗工人做起了零工

講到這裡,我是想說:對於絕大多數來說,變成企業家,富人,財富自由都是小概率事件,絕大多數人還是普通人過過小日子。但是縱然過小日子,其實也不能100%依賴於平臺和軌道。

因為在軌道上的表面光鮮、平臺賦予的資源和光環可能轉瞬就消散了。

當年國有企業發米、髮油、發彩電、發冰箱和2000年到2010年外企出差五星級酒店高福利的光鮮是不是很像呢?只不過時代不同,亮眼的東西不一樣了。

1993年,經濟開始全面復甦。

中國經濟走上外貿拉動道路,直到2005年達巔峰。部分人通過創新方式在流通環節獲利。

2000後的江浙滬、廣深珠家裡有廠開跑車的富二代爸爸們,那個時候開始了艱苦創業。

全國出現辦公司熱潮,國企、民營、國際商業資本開始競爭。出現海南房地產泡沫。許多開發區吸引外資,土地出讓交易,大量灰色交易。

90年代全國假貨氾濫,其中溫州商品最劣,全國四大製假中心,包括中關村。(請記住差異化競爭的重要,中關村有個:京東多媒體。從來不賣假光磁盤)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京東的前身

中國企業的貿工技和工貿技兩大成長模式,市場派佔上風,但面臨國際化競爭和技術存在瓶頸。

本土家電企業市場份額大,但技術空虛,其實是裝配工廠,核心部件靠進口。

中國製造嚴重衝擊海外,歐美聯手對彩電開徵15-20%反傾銷稅。產品技術概念炒作頻繁,包括光觸媒、無菌冰箱、數碼景深、地瓜洗衣機。

陷入形式主義和技術空心化;一直到2008年,仍無法完整製造100%中國彩電、冰箱、空調。

史玉柱靠IT崛起,聯想柳傳志走市場派獲成功。

90年代末,馬雲創辦中國黃頁,丁磊創辦網易,都沒找到盈利模式。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股票交易如火如荼


資本市場畸形,股市設計目的拯救國企,通過融資搞活增強國企實力。

大量國企債券變股權,很多上市資本分配給最困難國企,財務指標虛假。

國企過去靠財政,接著靠銀行,現在靠股市;“一年績優,二年績平。三年虧損”現象普遍,融資,揮霍,虧損的循環路徑。

上市公司質量普遍低劣,給股市操作和故事會留下很大空間。

居民生活上,1988年的物價上漲讓老百姓吃不消,無法維持生計,一些大學老師擺攤賣餛飩、麵包等。

1993年中國消費者第一次過上情人節。取消糧票,90年代末告別物資短缺,進入供給過剩時期。(解決10多人口吃飽問題,如今又出現了吃的太好的問題,這本身就是巨大成就)

整個中國的90年代可以被稱為商業鉅變的年代。

* 劃重點:90年代的中國還不是房產投資的好時候,剛剛稅改,熱度還沒起來。但是確實創業的好時代。

那個時候就是叫做生意、做買賣,沒有個毛線VC。市場越初期、越亂,其實對於個人的機會是越多的。現在的各類富豪,哪個沒有個當年草莽的歷史。

話說創業下海,這裡面還是有紅利存在的:

1.前面講的,都是創業下海,有的是老哥一人,單槍匹馬;有的是村鎮集體企業話事人,企業轉制了搖身一變成了民營企業家,到底誰的成功率更大點?2.有人賣本土產品、有人造假貨、有人代理海外成熟公司產品,都是做貿易,但在那個對外資歡迎的笑的像花一樣的年代。到底哪個產品更好賣更長久?3.有人做保健品和食品,有人做互聯網黃頁。吃穿都沒搞出花來,電腦都沒普及的年代,哪個賽道更容易賺錢?...........

無論啥樣年代,都有新的創業機會;

無論環境好壞,都有人吃肉有人喝湯。



2000~2009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中國曆年外匯儲備

2000年1月日,中國正式加入WTO,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兜裡的外匯儲備美元多了。在我們悶頭使勁賺錢的時候,還是得往外看看我們的美國同學正在幹嘛。

為什麼總要往外看?因為在一個發展成長的國家也好,企業也好,人也好;有人折騰你、琢磨你、在後面使壞下腳拌,和沒有人打壓,結果是可能都是相當大的不同。

911事件後,美國的內外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反恐成為“主旋律”,國際秩序也因此改變。

此後進行的兩場戰爭“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都與911事件有直接關係。

“反恐”不僅重塑美國與盟國的關係,也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坐飛機旅行越來越不方便,安全檢查搞到乘客不勝其煩。過去白宮以及五角大樓是可以隨便參觀的,現在卻盤查嚴密,令人望而卻步。

許多美國人說,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美國“失落的十年”。

的確,這十年美國經歷了911事件、兩場戰爭、網絡泡沫、房市崩盤、金融風暴等、政府財政赤字以及國民債務大增。

以股市為例,道瓊斯工業指數十年前在一萬一千點左右,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在一萬一千點左右徘徊,基本上原地踏步。

如果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進去的話,投資股市的人十年來不賺反虧,這在美國曆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

這十年給了中國很大的發展機會,中國加入了WTO融入世界的產業鏈。這十年是中國全民努力賺錢、提高自己各方面實力的十年。

千禧年出生的寶寶,現在已經20歲了;

活躍在當下臺前幕後的互聯網大佬們,其實也是起步於千禧年後的第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家用電腦是二千零幾年開始普及的,互聯網的大佬們,被稱為中國第三代的企業家,抓住的不是其他傳統的商業機會,而是中國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流量的機會。

隨著80年代解決吃飽,90年代吃好。吃飯不是問題了。00年代,開始進入消費升級和精神需求的年代。

女人,我要買買買;男人,我要玩玩玩。電商和遊戲,到今天依然都是大行業。

上一大段說過了分稅制的問題了吧,中央作為和地方妥協的安排,改了分稅比例之後,地方的土地出讓金,可以絕大部分留給了地方財政。

同時中國的城市化,開始了第一個浩浩蕩蕩的向一線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十年演進。

老家的翠花、娟子,到了一線中心城市後立馬變成了Mary和Sandy。畢竟是有眾多人會留下來,有了房子,才叫真正留下來。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春節遷徙圖

這個時候就迎來了對於普通人的重要的資產增值發財機會。這個機會一直持續了十幾年。

只不過第一個十年是全國性的,第二個十年是一線城市的。

* 劃重點:第三個十年可能是省會和強二線城市的。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對於普通人來說,中國普通居民最主要的貧富差距,是土地價格差距造成的。

1000萬的資產,在京滬,那就是一套城區內的三房。在3、4、5線,那可能就是一個100-200個工人的製造業工廠。

如果有時光機,讓你回到2000年。給你100萬,重新來過這20年。你是去照葫蘆畫瓢,做電商和遊戲創業與阿里和騰訊競爭,還是琢磨京滬做按揭多買兩套房子?

這是個很難抉擇的問題。

如果讓互聯網大佬們在00年代出開始做傳統生意,可能也做不過90年代轉制的村鎮企業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財富機會,不是這個時代沒有給你發財的機會,只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抓住這個機會。

再說另一個選擇的話題:

如果80年代選擇國企,大概率會在90年代遇到國企下崗的危機;

00年代,那是外資在中國發展了十年,賺的缽滿盆滿的鼎盛時代,70末與80初的大學生,如果這個時候選擇外企,而放棄了初出茅廬的BAT,大概率也會在2010~2019年代遇到外企的裁員和發展瓶頸的危機。

其實都沒什麼錯,人性就是選擇當下最優的選擇;而當下最優的選擇,誰又能預測到10年之後,還是依然是最優的呢?

2001 年到 2005 年,那四年是我們經濟起飛的 4 年,從 2003 年開始全民開啟了出口賺取外匯模式,外匯佔款在 2005 年達到了歷史最高的增速 58%。

朱總理在談下 WTO 談判後的感慨,我們到後世才能知道意義是多麼的重大。

中國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動了居民財富創造的快車,當時是宏觀經濟的特殊的一個時期,工業化起飛階段,也是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最高的一段歲月。

我們還能記得,在 2004 年年初,我們的固定資產增速曾經達到過 50% 以上的增速,中央政府害怕經濟過熱開啟了嚴厲的緊縮,直到媒體記者給高層內參捅了一個鐵本,抓人整肅,才對當時過熱的經濟狠狠的踩了一腳剎車。

但是那腳剎車踩得有些過猛,讓鋼鐵行業將“產能過剩行業”的帽子頂了 14 年,從 2 億噸的產量一路頂到了 8 億噸產量,才是真的過剩了。

01-05在這四年,大家做實業實在是賺錢的,一年投入下得本金如果只賺一倍的收益都不好意思跟朋友說。

那個時候的邊際流入資金主體就是居民蜂擁的買入基金,監管機構要求股票型基金限於不能低於 80% 的倉位限制。

這個政策本來是在是熊市時候保護市場的做法,但是在未來我們看到了這個政策如何在牛市時候推動無休止的泡沫以及在熊市時候如何成為最大的殺器 。

公募基金面對不斷膨脹的資產規模,只能配置、配置、再配置,這個也是市場為什麼在後面某一個階段公募基金收益率中位數會超過大多數人收益的原因。

不斷湧入的資金逼著大家一路到了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 6124 的巔峰,當基民認購數量達到歷史的峰值時後也就完成了最後一波接盤俠的入場,居民財富的累積造就了股市的上漲,但是群體的非理性行為,也造就了大多數人會成為後知後覺的接盤俠。

這一次收割的則是絕大多數的基民和想賺快錢的散戶。

股市你賺過錢嗎?

* 劃重點:股市交易的低成本、高流動性,以及場內零和博弈的各類牛鬼蛇神雲集,這個市場註定不是普通人財產保值增值的主場。



2010~2019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中國股市歷史走勢

歷史的事情,總是不斷的總重複。

2014 年年中開啟的瘋牛之路和 1999 年的 519 行情是那麼的相似,經濟不好、央行釋放流動性,債務率偏高,企業不想去投資,“經濟不好,大家又到村頭聚眾賭博”。

場內場外,槓桿全配。

話說,覆盤現在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為什麼漲?

以邏輯( 編故事 )為投資標準成為了市場的主流,編故事的人通過各種大邏輯套小邏輯,然後推動股價上漲來標榜自己發現價值,認為自己認知是多麼深遠超過其他人,因為是股價漲了;

也不知道是胡編的理由讓大家資金衝昏了頭,還是因為衝昏了頭來胡編理由。

在2015年4月的時候,我出去買早點,拎兜子買菜大媽都講電話:“沒賣沒賣,還沒到5000點呢”。

監會掐斷了 HOMES 端口,禁止證券公司為場外配資活動提供便利。一場跳水開始了……至今為止,還沒有重新游上來。

2015年六月的股市戛然而止,然而2015到2016中國房價確實經歷了最有力量的一波漲幅。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中國樓市漲幅


深圳領跑,一線城市近乎於翻倍。因此,炒股的錢和買房的錢,從來不是一種錢。

* 劃重點:告訴你了不是一種錢,你還賣房炒股?

擼過了資產的大勢,回頭看看商業的機會:

2012年9月12日,蘋果發佈了iphone5,而2013年被稱為中國4G元年。更快速的網絡和智能設備,推動了一大批移動互聯網公司的誕生。

2011年成立,當年的快手還在Flash中琢磨商機;

2012年,一家叫字節跳動的公司在北京註冊,今天它最有名的兩個產品是今日頭條和抖音;

2012年的7月,程維註冊了小桔科技,拿著大學生開發的App在發愁,同年秋天遇到了現任CTO張博。終於開始有人解決技術問題了。

可以參看以下2019年的獨角獸名單:http://www.199it.com/archives/864570.html 到底有多少是成立於2000~2015這段時間。又有多少是移動互聯網的創業項目。

很多事不是做了就能發達,而是在那個時點,你正好做了,也做對了。

我是2009年從美國回來,開始在上海生活的。經歷了找工作、創業、轉行、結婚、生子、買房等一系列流程。這10年的感受是清晰的,也是不可複製的。如果在這十年有真正的紅利:

移動互聯網:移動化的流量普及遠超PC時代;房地產:土地財政+人口線下流量的聚集效應,一線、強二線房產增值機會;


關於流量,大家有興趣可以再看看我合夥人的這篇文章 《VC,照常升起!》

對於絕大多數沒有權力和資源關係紅利的普通人,跑也跑不出這兩條道道。這個就是大勢。

我們從未有能力創造一個大勢,都是被當下的大勢帶著走,去創造下一個大勢。

2010~2019,我們也正在經歷著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夜。

“國產替代”、“安全可控”、和諧號升級為復興號、“經歷驚濤駭浪”、“一帶一路”、“貿易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智能製造2025”......

敏感的讀者一定會產生共鳴!



2020~2029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和諧號這個名字是2007年賦的,當時候“和諧號”這個名字是代表了科學發展觀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原則,並實現“創造和諧社會”的願景。

10年後的2017年:將中國標準動車組命名為‘復興號’是跟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步伐。

鐵總對中央的政策一直是敏感的、跟得上時代潮流的。

和諧轉向復興,字面上的轉變卻讓中國的整體路線逐漸發生根本不同。

2010~2019,這個外向型的路線和更強勢的戰略轉型是明顯的,在未來十年,這個政策和路線還是會被不斷的強化。

40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們融入了世界經濟和全球產業鏈。因此我們在討論政策調整之時,就不能不去談一下中國的國際關係。

在國際的關係上,中國和西方國家(以美國為首)存在著兩種很不同的思維方式。

兩者(中美)都關切世界秩序,但兩者的世界秩序觀很不同。

今天中美的多維度衝突,其實本質上從一開始的世界價值觀就有很大的差異。當中國一直在努力維持世界秩序的時候,美國一直再叫嚷著中國在挑戰世界的秩序。

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國家體系,在國際外交和貿易中,堅信的是一切都建立在硬實力之上的世界秩序。

儘管,也強調軟力量或者意識形態,但這些都是以硬實力為基礎的。

在硬實力之外,包裹了一層“友好”的軟實力,其中包括:宗教、文化、政治制度、人權等等等。

這些軟實力包裹硬實力的世界秩序價值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特朗普的American First就直白的表明了美國優先的自我認知。

總結下來,硬的很硬,軟的很軟。

縱觀美國對中東國家,不服的伊拉克薩達姆政府早就被炸的灰飛煙滅;面對鐵桿小弟沙特,我帶你繼續賺錢,帶你飛。從來不說你的封建制度民不民主。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伊拉克與沙特


而中國的國際價值觀和國際能力相對更加中庸一些,硬的,不會太硬;軟的,也不會太軟。

縱觀中國的國際事務,當代以來,很難找到中國軍事進入另外一國的領土進行軍事行動。

在軟的領域,對更小、弱的國家、也都是貿易、投資先行,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侵入以及內政的干涉卻很少。

舉一個例子,當代世界體系中最重要的體系就是聯合國體系,然而在聯合國體系不能為美國所用的時候就會建立各種各樣的其他聯盟來強化這種體系。

而中國更加認同的世界的秩序是建立在聯合國上,各國應該有更平衡的權利。

這樣的不同價值觀,其實就導致在聯合國內部很多問題上,中國少有和美國合作。

另外一個導致變化的原因是中國國力的崛起,其對亞洲、非洲的影響力導致美國的恐懼和不安。

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

解釋過來就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的“戰爭”不可避免。這也幾乎成為了國際關係的“鐵律”。

自1500年以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有大國的案例有15起。最顯著的就是德國統一後取代了英國導致了兩起世界大戰。

亞洲也有相似的經歷,日本崛起後挑戰西方殖民者在亞洲建立起來的秩序,提出了以日本為核心的“大東亞共榮圈”。最終爆發了日本和西方國家的戰爭。

而現代武器科技發展到今天,面對兩個都是核大國。

參與全面熱戰的概率不太可能。但是多維度的“衝突”會從各個維度展現:貿易戰、網絡戰、金融戰、技術冷戰.......

表面的貿易戰可能會因為短期的妥協和利益終結,但是長期的實力競爭、科技冷戰看起來似乎趨勢並不可逆。

2015年,美國智庫就發表了一份《修正美國對華大戰略》報告,指出了美國從20世界70年代以來試圖讓中國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的做法是錯誤的。

並且,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是美國官方首次強調這一思想:中國的基建投資(非洲和東南亞)和貿易摩擦策略,強化了其地緣政治的野心。

這不是特朗普政府的執政觀點,很可能是整個華盛頓的共識:中國的崛起和對外擴張令他們恐懼,要拖慢中國崛起的速度。

因此,美國既不願看到中國的崛起,也不可能因為打壓一個國家開啟熱戰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此路徑就非常明顯:

* 劃重點:

  • 技術打壓:國家的硬實力來源於軍事,軍事的基礎是科技,開啟科技冷戰,拖慢中國進一步升級的速度、卡住核心軟硬件的脖子。
  • 產業遏制:高舉301報告和貿易戰的大旗,打擊中概股和中國的外向型出口製造業。
  • 外交圍堵:美國的“重返亞洲”計劃,抑制中國在東南亞的擴張,防止中國破壞了原有的美國在亞洲的利益體系和架構。

在近些年來,似乎中國的地緣政治明確的從陸地走線過了海洋。

比如南中國海的主權宣佈、島嶼建設,以及海軍下餃子一樣的建造進度。

這些都其實在彰顯中國要走出去的決心。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拉出一帶一路的國家,仔細的瞄一瞄就知道,其實主力還是在亞非兩地。

雖然最終目標是亞非,但途徑國家也要關照著,要不總會給人感覺到:跳過我敬酒,你是什麼意思?

還要不要鋪石油管道和鐵路了。

東南亞,是中國向海洋第一步駛出去最重要的擴張範圍。

1、地緣離著近;2、國家不至於那麼落後。


相信承載未來經濟發展重點的粵港澳大灣區,也是意在如此吧。

在這個科技競爭不可逆並且中國堅定走出去的大勢下,是不是VC和我們創業者的機會呢?項目核心項目邏輯變成了三個:

*劃重點

  • 能否在國內市場實現對美國產品的依賴替代?
  • 能否加速在國內各種產業升級的速度?
  • 具不具備國際化(一帶一路)擴大海外市場落地的能力?


如果有,哪怕你只踩中了一條!那麼,恭喜你,那麼你一隻腳就邁進了中國為此設立的資本化大門——科創板。

我們常壘資本就是按照這三條原則,在信息技術和軟件領域投資的。

大勢不能幫你直接變現,但是大勢可以讓你在對的時間、對的點,從賺小錢變成賺大錢。


尾聲

其實大家發現了我整篇文章,都是圍繞著中國的大勢變革和個人的財富展開的。

中國的獨特的政治經體制註定了:每個人和國家政治政策是強捆綁著的。

以上寫了萬字長言,都在試圖去了解和預測我們到底會經歷一個怎樣的十年。

溫故真的可以知新嗎?

大幕在徐徐拉開,我們都是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親身經歷者。


參考文獻:

管漢暉、林智賢:《五年計劃與中國經濟發展歷程》

鄭永年:《大趨勢:中國下一步》

* 作者:常壘資本 馮斯基,首發於公眾號常壘資本(ID:conswall_cap),轉載可直接在後臺留言,未經允許禁止發佈第三方平臺。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期待下一個十年

變革與財富,中國的下一個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