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之下,跨境電商進入“加速跑道”

四月初,當孫文卓埋頭於為一批批跨境商品辦理查驗手續時,他可能沒想到,復工之日的“火熱狀態”能持續至今。一組最新數據為證:截至4月9日,他所在的新鄭綜合保稅區內跨境電商企業在四個月裡已累計申報進出口單量2237.07萬單、貨值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5.4%、99.7%。

“风口”之下,跨境电商进入“加速跑道”

跨境銷售逆勢增長的勢頭不為鄭州獨有。在相鄰的山東省,前兩個月其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3.5億元,同增50.7%;在外貿大省廣東,前兩個月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同增33.4%。數據顯示,時下,國內天貓國際、京東國際、考拉海購等進口跨境電商平臺訂單大增。

正是看到了跨境電商的獨特優勢,4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重磅措施:在已設的59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下稱“綜試區”)基礎上,再新設46個綜試區。

自國務院在杭州批准成立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以來,五年間,綜試區經歷了三波擴容,總數達到59個。如今,“新設46個綜試區”的重磅動作,既是疫情之下的超常規之舉,也表明了國家對綜試區寄予了厚望。

政策與資本驅動下

中國跨境電商火遍全球

制單、揀貨、包裝、出庫……連日來,位於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的出口加工區跨境電商保稅倉內,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來自全球各地的商品彙聚於此,隨後被派送到祖國的四面八方。

福州出口加工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福州自貿片區跨境電商企業復工率已達100%;截至2月底共完成跨境電商業務量61.96萬票,同比增長34.78%。”

“风口”之下,跨境电商进入“加速跑道”

福州海關部門受理申報清單包裹(受訪者供圖)

以綜試區為陣地,跨境電商打通了兩個渠道,讓全球需求找到了中國製造,海外商品滿足了國內市場。

七年前的那個秋天,註定要載入史冊。那年十月,上海自貿區“跨境通”上線,“跨境電商”自此成為時髦。很多人不瞭解,跨境電子商務,意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並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

當時,看得見的痛點在於,國人全球採購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但由於嬰幼兒奶粉、化妝品等商品的境內外價格差異較大,更多的人選擇網絡“海淘”。不過,由於缺乏正規的跨境網購渠道,海量商品以快件、郵件等物流方式進出口,消費者可能買到假冒偽劣貨品,也對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的監管帶來難度。

在此背景下,跨境電商應運而生。2014年被視為跨境電商元年。這一年裡,傳統零售商、電商巨頭、創業公司、物流服務商、供應鏈分銷商紛紛加入戰局,跑馬圈地。

可以說,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落地開啟了一個時代。此後,59個綜試區成長成熟,中國商品走出去,海外商品走進來。

火熱的綜試區成為城市轉型的動力

打開“赤峰全球購”APP,母嬰專區、時尚生活、環球美食、疫情防控等專項商品應有盡有。仔細搜索後,你會發現,這些商品有一個共同屬性,“全球造”。

在疫情期間,這款APP受到435萬赤峰市民的追捧——通過它,在線查閱、購買防疫品成為當地人的新時尚。從去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首單跨境電商業務落戶赤峰市,內蒙古綜試區正式運轉至今,疫情成為了重要節點,造就了“赤峰全球購”的火熱。

“风口”之下,跨境电商进入“加速跑道”

去年11月底,第五屆山東跨境電商生態峰會在濟南舉行。圖為會議現場的一名參會者。(沙見龍 拍攝)

綜試區的火熱,又何止囿於一省一市?

二月份,浙江省電商促進中心首次公佈去年2全省各縣(市、區)跨境網絡零售出口數據,義烏市以241.1億元雄居第一。這一數據來之不易。

長期以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是貼在義烏身上的標籤,聯合國、世界銀行、摩根斯丹利等權威機構都認可其在全球商品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新業態的興起衝擊著義烏。

當外界陷入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爭時,義烏早已加速向跨境電商轉型,成為全國跨境電商密度第二高的城市。尋找繁忙背後的動力,義烏市場發展委電商科科長喻中華提到了跨境電商新業態,“跨境電商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去中間化,使得中國製造直接面向國外的終端消費者,為中小微企業甚至個體參與國際貿易提供了渠道。”

對於不沿海、不沿邊的河南省來說,鄭州綜試區的設立徹底改變了內陸城市鄭州的模樣。不僅如此,這裡還創造了“1210”通關監管模式、E國際貿易“秒通關”的中國樣本。

對於一個人口超過千萬的大城市來說,綜試區對於城市轉型的意義非凡,也讓河南保稅集團在承建鄭州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項目時面臨著壓力,壓力與動力同在。

記者瞭解到,他們前後修正50餘次,打印文件材料30萬餘張,攻克了1875個實際問題,創新提出“電子商務+保稅中心+行郵監管”的通關監管模式,被海關總署賦予“1210”監管代碼,在全國推廣,成為跨境電子商務的主導模式。在商業模式上,創新實施O2O現場提貨零售新模式。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讓鄭州依靠E貿易實現了內陸起跑彎道超車,更意味著全球便捷貿易時代的到來。

疫情大考下

各地“新政”推動跨境電商跑起來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國在出入境、物流、海關監管等方面監管趨嚴,跨境電商迎來大考,“洗牌”在所難免。好在,四個月以來,各地硬核新政不斷,助力跨境電商的持續繁榮。

在福州,“硬政策”加持,市場信心在快速恢復。這裡第一時間修訂出臺《關於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若干措施》,從園區建設、做大規模、跨境電商綜合服務體系等方面,加大對跨境電商產業的扶持力度。

“作為邊疆省區,內蒙古有多個對蒙、對俄口岸,是我國向北開放的橋頭堡,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國際貿易承南啟北的重要地區。”內蒙古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蓋志毅表示:“以對蒙、對俄為主要發力點發展好內蒙古跨境電子商務,對我國北方對外貿易乃至經濟社會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呼和浩特市政府、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聯合制定出臺了《關於促進中國(呼和浩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展的若干政策》,將拿出真金白銀對跨境電商企業、跨境電商平臺、線下跨境電商園區、體驗店、國內物流費、場地租賃費、檢測費和人才培訓等給予雙向多領域支持。

在鄭州,新區海關關員賀玉潔親身體驗著疫情下的繁忙。他告訴記者,“現在每天進出的包裹量不斷增多,海關為企業提供全天候預約通關,配套無紙化通關、線上辦理業務等遠程服務,可以‘無縫’辦理跨境電商清單審單、賬冊管理、實貨監管等一系列日常業務,實現快速通關和嚴密監管兩不誤。”

“近段時間,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義務綜試區指導跨境電商企業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疫情。”喻中華說,如借鑑內貿電商發展經驗,調整跨境電商品類(家居運動,防疫物資),拓展東南亞、俄羅斯等新興國家市場等。

當市場和政策的“風口”開啟時,即使遭遇諸多難題,但中央和地方政府幫扶下的“跨境電商”已經進入加速跑道。新業態展現出的爆發力,還將持續下去。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喬地 江耘 謝開飛 張景陽

通訊員 梁凱鴻 許琳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