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其實我不想隱居,只怪生活太難

2020新年伊始,大家都開啟了在家辦公的新模式,想象中的悠閒舒適一點沒有,愣生生把自己過成了“吐槽大會”,時間一久,大家都開始渴望上班了。

現在復工已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點懷念在家的日子呢?一週7天,總有五六七天不想上班,就想躺在床上當條鹹魚!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悠閒的生活是現在多少人的心之所向。

千百年來,陶淵明在我們心中一直是一副逍遙自在的隱士形象,“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不用為了生計而奔波。

陶淵明:其實我不想隱居,只怪生活太難

然而,我們印象中那個從容淡然的陶淵明,到底是真隱士,還是假風流呢?

少有猛志

說起來,陶淵明的出身還不算差,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拜大司馬;外祖父孟嘉出身武昌望族,是連晉穆帝都仰慕的名士;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曾出仕。

可惜陶淵明的運氣不太好,年幼喪父,家道也漸漸中落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註》記載:“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陶淵明自幼學習儒家經典,有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也曾受道家思想的薰陶,

喜愛山水田園生活,“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陶淵明:其實我不想隱居,只怪生活太難

仕途失意

雖然說家世已經沒落,但是相比於一般的寒門子弟來說,陶淵明好歹還是士族子弟,靠著那點家族的蔭庇,一出仕就是江州祭酒

此時,陶淵明的上司是王凝之。對於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是一提到他的父親——王羲之、妻子——謝道韞,你就明白了,這可是東晉大族,能跟著他幹,前途不可限量啊!

然而,沒過多久陶淵明就遞上了辭職報告,回家種田了。為啥?頂頭上司太不靠譜了。

按理來說,王凝之出身名門望族,不說浸染一身魏晉風骨,好歹也要是個正經人。然而王凝之偏偏信奉上了五斗米教,整日神神叨叨的。叛軍壓境,他派兵禦敵,跑去求神拜鬼,結果全家被殺。

迂腐至此,還好陶淵明早就辭職了,估計也是看出了王凝之就是個繡花枕頭。

在這次回家,一呆就是六年,直到權臣桓玄送來親筆信,於是陶淵明再次出仕,擔任參軍。

陶淵明:其實我不想隱居,只怪生活太難

這個桓玄又是個野心家,手握重兵,就想著謀朝篡位,老是派陶淵明到建康散佈輿論,藉此造勢。陶淵明怎麼說也是個儒家子弟,哪能同流合汙?一拍大腿,不幹了,回家!

《榮木》:先師遺訓,餘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歲不待人,此時的陶淵明已經年過四十,仍然壯志躊躇,想著要建功立業

此後,他又陸續出任了鎮軍將軍劉裕、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然而無論是在誰的麾下,陶淵明都無法觸碰到權利的核心,不免有些心灰意冷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此時的他,已經看透媚上欺下的官場生活,也厭倦於此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任彭澤令,錢多事少還離家近。他一上任就把分到的300畝田全部種上高粱,就為了釀酒喝,還是妻子據理力爭,才留了50畝種稻子

《晉書·陶潛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其實我不想隱居,只怪生活太難

再不濟,陶淵明也算得是個士族,什麼大官沒有見過,對一個鄉野小官還要卑躬屈膝?對不起,丟不起那人,官印還你,爺不幹了!

自此,陶淵明離開了那個壓抑的官場,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躬耕自資”。

隱居生活

《歸去來兮辭》: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前幾年,憑藉著當官積攢下來的俸祿,陶淵明的日子過得還算小資,家裡還有房產和僕人,閒來讀書,忙時耕種,不亦樂乎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其實我不想隱居,只怪生活太難

雖然技術不佳,整日早出晚歸,田裡的莊稼還是不見長,但是這樣自給自足,遠離爾虞我詐的田園生活就是讓人舒坦!

好日子沒過多久,一場大火把家產全燒光了,沒辦法,一家人只得搬家,生活也困頓了起來。

陶淵明還算小有名氣,得了個“潯陽三隱”的名號,也有不少權貴慕名結交,但是陶淵明就是任性不買賬。

《晉書·陶潛傳》: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後自造焉。潛稱疾不見,既而語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閒,幸非潔志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邪!夫謬以不賢,此劉公幹所以招謗君子,其罪不細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齎酒,先於半道要之。

刺史王弘,出身琅琊王氏,丞相王導的曾孫,連謝靈運都懟過,卻非常仰慕陶淵明,幾次拜訪,陶淵明就是裝病不見。

沒有辦法,王弘只能在陶淵明回家的途中設酒宴,請來他的朋友龐通守著,等到兩人酒酣耳熱的時候才冒出來。酒喝夠了,陶淵明看王弘也沒有那麼不順眼了,兩人一路談笑風生。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災荒不斷,戰火紛紛,陶淵明很快就入不敷出,到了乞食的地步。期間朝廷數次徵召,然而日子過得再苦,他都沒有赴任,“

寧為宇宙閒吟客,怕作乾竊祿人”。

陶淵明:其實我不想隱居,只怪生活太難

元嘉四年,病榻之上的陶淵明寫下了一篇《自祭文》回顧自己的一生,沒多久就安然離世。

歸隱非所願

一顆明珠就此隕落,卻為我們留下了詩意的桃花源,然而這個“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是心甘情願地歸隱嗎?

《自祭文》: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餘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

彌留之際,陶淵明或許又看到了那個年少的自己。少年也曾有過凌雲壯志,數度出仕,卻都無所建樹,可嘆生不逢時

陶淵明出生於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選拔人才全靠九品中正制,然而實際權力卻把持在世家大族手中,說白了就是靠家世,“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祖上雖然躋身南方大族的行列,但是和門閥士族相比,還是不入流,沒有盤根錯節的家族背景

,陶淵明就是擠破了腦袋,也進不了核心政治集團。

陶淵明:其實我不想隱居,只怪生活太難

幾次嘗試,他終於明白這樣黑暗的時代,是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大官當不上,小官不屑幹,那還不如歸去,擺脫塵世的束縛,還自己一個清淨。

喜愛田園生活是真,孤傲質清是真,但鬱郁不得志也是真

自此陶淵明寄情于山水田園,沉醉於酒香琴韻,自甘淡泊,內心深處卻仍有幾分悲愴和苦澀。縱然有萬般無奈,卻也只能在孤寂中了其一生。

魏晉的官場上沒有陶淵明的身影,他超脫俗世名利,在汙濁世間仍然堅守著自己的人格,獨立於天地之間。

他不是尋常意義上的隱士,卻用行動向我們表明人生該有的態度:無論生活有多艱難,堅守自己所愛,享受內心的悠閒自在,無憾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