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中國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也有許多以孝道為核心思想的文學作品。《二十四孝》講述了二十四個孝道故事。雖然孝道應該是每個孩子的道德品質,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眾所周知,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而這些文化財富都是祖先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我們也習慣把這種文化稱為“俚語”。俗話雖沒有多少華麗的語言,但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當人們面臨困難時,他們常常及時指出前進的方向。在所有這些諺語中,我相信我們並不陌生“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這意味著我們的子孫後代將擁有自己的祝福和幸福。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老人們不用太擔心,不用為他們擔心,也不用為他們工作太辛苦。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這句話裡有第二句話,而第二句話的實質,卻很少有人知道。當你的父母不能為你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時,你的祖父母可能會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常這樣說,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長大後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他們是父母,不管他們有多擔心或難過。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事實上,這句話在元代流傳甚廣,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還有另一句話。能否培養出一個孝順的孩子,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增廣賢文》有句話,給了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父母不必太擔心孩子的未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其實,這句話並不符合中國父母的育兒觀念。中國父母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為他們尋找幸福和未來。有句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表面上看來,父母應該為孩子多做打算,為孩子多鋪路。但為了孩子,我們也應該讓他們好好去闖蕩,讓他們在世界上有所突破。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如果父母只是在溫室裡保護他們的孩子,當他們離開溫室時,他們只會更快地枯萎。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中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相傳明代有一位羅姓學者。由於家境貧寒,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沒有取得好成績,他決定去當老師。羅秀才是妻兒之家。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當了老師後,他離開了妻子,教妻子料理家務。但羅秀才的妻子原本是個大姑娘,對家務也不熟悉。和她兒子單獨生活並不容易。羅秀才請假回家探親時,知道兒子已經7歲了。羅秀才看到孩子很高興,就想考自己的孩子。我看到羅秀才指著藍天說了一句“天”,讓他7歲的孩子拿出了對聯。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然而,平日幫媽媽做家務的兒子已經好幾天沒上學了。於是妻子很著急地指著地上,卻不小心指著“雞糞”,兒子看到後回答羅秀才“雞糞”。聽到回答後,羅秀才很生氣,就問“爸爸”什麼是對的?妻子想再提醒兒子一次,於是她指著自己,孩子找了一會兒,回答“牛奶”。羅秀才聽了這話,立即氣憤地跺了跺腳。他為孩子們的愚蠢和對自己科舉經歷的思考感到非常難過。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結果,羅秀才一怒之下成了和尚。羅秀才再次離家出走後,妻子後悔沒有給孩子適當的教育,於是存錢讓他們上學。不過,羅秀才的兒子其實很聰明。讀完後不久,他就成了一個博學的讀者。此外,羅秀才的兒子還通過了科舉考試並獲得了一等獎。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被授予狀元,並特別擺上生日宴感謝母親。


一位秀才考兒子對聯,兒子沒有對出,秀才說了一句話,流傳千古!

羅秀才知道這件事後非常高興,不停地跑回家。然而,門口的僕人不知道他是誰,所以他告訴外面有一個和尚來探親。於是妻子叫僕人拿錢給和尚。有一段時間,羅秀才似乎與世界分離了,於是他在牆上寫下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因此,下一句“子孫有福”就是“不要為子孫造牛馬”。而這下半句實際上是要告訴天下間的父母,孩子們都會有自己的福氣,有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不應該強迫或忽視他們,否則會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