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地飛
古代帝王死後,後人會為其準備非常繁瑣的禮儀,當然了,這也是處於尊敬帝王的考慮
作為朱元璋最寵愛的孫子,朱允炆肯定不會做出對不起自己爺爺的事情。史書之中曾記載,朱允炆完美的繼承了它老爹朱標的仁愛待人的性格,他體恤百姓而且為人忠厚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在他的身上彷彿看到了自己兒子朱標的影子,結果我們也知道,朱元璋將孫子朱允炆封為皇子,這當然遭到了朱元璋其他兒子的不滿,但是沒有辦法,此時的朱元璋還在世,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一般的帝王在死後不但要將將屍體畫好裝飾,之後還要派人頒佈皇帝留下的遺詔,僅僅就已經過去了數日,之後朝中的大臣和各地的王侯將相還要集體來到朝中一起舉行喪禮,在這期間王公大臣還要披麻戴孝,等一系列流程完成之後,時間至少也過去了一個多月。之後才能正式進入下葬環節。
最為朱元璋的孫子,按道理來說他肯定會遵循古法,按照正常的禮儀為自己的爺爺風風光光地舉行一次大葬,但是結果出乎大家所有人的意料,朱元璋死後僅僅過了一週,朱允炆就將其匆匆下葬了,這個問題至今是一個謎底。
朱允炆此舉極大程度上刺激了各地藩王,這也成為了燕王朱棣發兵南下的一個理由
自己的老爹死後竟然被匆匆下葬,各地的藩王顯然有點接受不了這個事實,而且最為惱火的是,許多藩王還沒來得及進京,就發現自己的老爹朱元璋已經被安葬完了。他們本來就看朱允炆不順眼,這個事件可以說初步為藩王和朱允炆關係的不和埋下了一個禍根。
燕王朱棣遠在北京,當然想看朱元璋最後一面,但還是被硬生生的拒絕了,再加上後來朱允炆削藩政策的實施,朱棣終於忍不了了,遂起兵。
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朱元璋這麼快的被下葬是自己生前決定的
明代有一本書叫做《明皇政紀》,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去搜一搜,這本書是一名明朝人士撰寫的,因此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朱元璋在自己離世之後說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那一天就是自己下葬的那一天“即為而葬,同日共舉”。朱元璋在當時是怎麼想的我們不得而知。
根據我個人的推斷,我認為朱元璋是為自己的孫子建文帝著想,他怕自己死後,各地藩王以為朱元璋服喪的理由趁機帶兵進京並發動叛亂,為了給自己的孫子留下一個安穩的帝位,朱元璋大殺功臣,他死後就連自己的兒子也考慮了進去,不得不說朱元璋地震的是老謀深算,只不過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燕王朱棣終究還是反了。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這一件事你們有什麼看法與想法嗎?歡迎留言吐槽,想看更多的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哦
湯姆貓談歷史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星期六(1398年6月24日),71歲的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明史》記載,朱元璋死後7天就被朱允炆下葬。
古代皇帝死後一般都要很長一段時間下葬,例如,秦始皇死後2個月才下葬,明成化帝死後3個月才下葬,清朝皇帝死了之後,基本上要過幾個月甚至幾年才埋進地裡。
朱元璋為什麼被葬的如此迅速
1,這是朱元璋的要求。據記載,
“故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柔弱仁慈的皇孫朱允炆在皇位的繼承上會橫生枝節。 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秦王朱樉(西安)、晉王朱棡(太原)、燕王朱棣(北京),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朱元璋為了不讓朱棣等諸王回京(南京)搗亂,引起內訌危害國家安全,朱元璋就留下遺命,要求朱允炆從速辦理自己的喪事,燕王朱棣不許渡江進香,所有藩王不能擅自離國。
當時燕王朱棣見到父皇的遺詔,大怒,想要強行渡江,卻發現江口一帶已經有重兵把守。
朱允炆遵照朱元璋遺命,速埋朱元璋,速上位,(國不可一日無君)。
《皇明大政記》載,
“並初虞致祭,不啻數壇,尚稱皇太孫。寧有大葬無嗣皇帝主祭之理?”2,天氣原因。朱元璋死在“閏五月”,當時的季節已是夏天。炎熱酷暑,在“火爐”南京更甚。停靈時間長了屍體會腐爛。
朱元璋何時下葬,竟有不同版本。
1,《明史》記載,朱元璋死後“七日而葬”
2,明人吳樸的《龍飛紀略》記載,“逾七月而葬”。朱元璋死後2個月左右下葬。
3,《明史》是“(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辛卯”,即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十六日。朱元璋死後6日下葬。
4,《通紀》及《建文朝野類編》的記載,則是“六月甲辰”,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二十九日。朱元璋死後19天下葬。
朱元璋的下葬時間太模糊不清了,為何?
這應該與朱元璋的嚴防盜墓賊有關。1368年,明朝大將徐達和常遇春將元大都攻破,發現了一個人頭做成的酒杯,朱元璋得知是宋理宗的頭骨做成的。他“嘆息久之”,並親自把他下葬。當時宋朝皇陵被僧人楊璉真迦盜的慘不忍睹,他將宋寧宗、度宗和楊皇后的陵墓裡的財寶盜個精光。接著楊璉真迦又將宋理宗墳墓裡的寶物一掃而盡,並將他的屍骨棄之荒野。一位西域僧人還割下宋理宗的頭骨做成了酒杯。朱元璋在反盜墓方面可謂慎之又慎。為了反盜墓必須密葬,設個障眼法。
《皇明大政記》載,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引,各門下葬”。民間傳說是“十三城門同時出棺”。
這場景不僅讓人想到關於大盜墓賊曹操下葬時的傳說,曹操下葬時,鄴城內所有的城門同時打開,七十二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葬入墓室內。曹操到底葬於何處,只給人留下了“七十二疑冢”之謎。
而朱元璋具體葬於何處,留給後人的只是傳說和猜測。
小姐姐講史
“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
這段話的內容,是歷史上對於朱元璋死亡時間的描述。其實有關於朱元璋死亡的時間,歷史上爭議頗多。有的說五月初五,有的說五月初十,還有的說五月十五。
但是前後相差不過5天,爭議來爭議去也沒有什麼意思。畢竟朱元璋已經死了,爭議他什麼時候死的有什麼勁兒?但是要說他什麼時候埋得,那就值得好好說道說道了。
為什麼要講他埋葬?而不是說他什麼時候死。是因為朱元璋的埋葬充滿了“疑點”,史書上面還有這麼一段內容的記載:
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意思是說朱允炆繼位,然後大赦天下,把第二年當作是建文帝元年。而就在朱允炆繼位的第二天,就把朱元璋埋葬在了孝陵。
這裡就有問題了,就算是普通人家都講究一個頭七。到了朱允炆這裡,反倒這麼快就給埋了。有人說可能前面已經過了頭七,但是朱元璋只停屍七天不夠啊。
他朱允炆登基的時間是五月十六,就算是按照民間的說法,朱元璋去世於五月初五,現在也才過了十天時間。放在普通家庭,這個時間埋了算可以的。
但這是做了幾十年的皇帝,掌管天下所有的權力。這麼著急把他埋了,難道朱允炆心裡有什麼小算盤?
當時可不是現在,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就把所有的兒子放到邊界去鎮守國界線,趕回來得花不少時間,畢竟當時沒有高鐵可以坐。
真的是這麼快就下葬了嗎?我們看一下歷史上其他記載:
辛卯皇太孫即位。是日,葬孝陵。——《明書》“五月辛卯葬孝陵之下。”——《明史》“乾學謹案,明代諸栽紀,皆言大祖崩七日而葬。惟吳樸《龍飛紀略》逾七月而葬。”如果單獨看上面這幾句,可能就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因為記載又太亂了,說什麼都有。有的說在繼位第二天就下葬了,還有的說7個月之後才下葬。
我到底該相信誰?大家先不管到底什麼時候下葬的,我只是給大家總結一點:按照主流觀點的說法,朱允炆下葬的確實著急,時間非常短,差不多在1——10天這個時間長度之間。(綜合一些史書來看)
為何這麼說?首先史書上爭議時間雖然很多,但是爭議的時間節點,差不多都是1天到10天之內。
再者後來朱棣打朱允炆的時候,就曾經拿這個事情做過文章。說朱允炆不該這麼快就把朱元璋下葬,可見朱棣這邊也說下葬的快。
那麼朱允炆到底有沒有什麼小九九?比如說是他殺了朱元璋。其實錯怪他了,他沒有這個膽子。為何下葬這麼快?史書上這樣記載的:
“故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
只是說朱元璋在臨死之前下了命令,讓自己孫子朱允炆趕緊把自己下葬。朱元璋在害怕什麼?怕有人造反?
還真有可能,因為朱元璋知道自己殺了這麼多的官,難免會有幾個擁護者的漏網之魚。如果趁著自己死後,按照朱允炆的性子,肯定要給自己好好準備一場大的葬禮。
這個過程中,肯定很多事情都要被耽擱起來。如果有人趁著這個空擋,突然來一個造反,朱允炆這麼“年輕”,還真有可能顧不過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說朱允炆早就察覺到幾個叔叔可能會造反。如果真的給他們來京奔喪的機會,說不準自己這個觸手可得的皇位,馬上就要丟了。所以趕緊把爺爺下葬,然後自己當皇帝。
也有人說是因為南京太熱了,如果不趕緊下葬,很有可能屍體都發臭了。其實這個說法不可靠,古代皇帝死後沒立刻下葬的人多了去了。也沒有見多少史書說臭了。
另外據說朱元璋下葬的時候,還不按常理出牌。他仿照古人,在南京城的所有城門一同抬棺材出去,這樣別人就不知道他到底是從哪個城門出去的了。
而且史書上面記載的是下葬於孝陵,然而還有人說是朝天宮。之所以沒有埋葬在孝陵,說是因為擔心有人去盜墓。民間還有個傳說,專門來“佐證”這個說法。
說是在孝陵的晚上,經常傳來女子啼哭的聲音。而這個聲音的來源,就是被埋在這裡的馬皇后。馬皇后為何要哭?是因為他一個人獨守空墳,因為朱元璋死後沒有埋在這裡。後來大做法事,聲音才消失。
總結一下:大量史書記載,朱元璋埋得很急,具體時間有爭議,但是前後差不超十天。而且錯不在朱允炆,是朱元璋下令這樣做。
史之策
對於古代皇帝死後下葬的時間,各個朝代都不同,甚至還要看新任皇帝和大臣的態度。還要看要看陵墓什麼時候修好,因為皇陵沒有完全修好(因為工程浩大,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弄好),比如清朝要先在乾清宮停靈27天,後移到景山壽皇殿,直到帝陵建好後下葬。
一般大殮完畢,放在原來的寢宮,或者某個大殿,或者新蓋一個奉安聖殿;明朝皇帝死後一般放在乾清宮或者奉天殿。何時下葬要看各方面的工作進度才能確定。
關於朱元璋的下葬時間,有各種說法,一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九,一說是閏五月初五,一說是閏五月十七日等。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說法,表面的原因是史書上記載多模糊,如《明史惠帝紀》:“恭閩惠皇帝諱允蚊,大祖孫,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只是說明朱元璋閏五月死的,而哪一天沒有說。但對於下葬時間倒說得很具體,“(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辛卯”,現在可以確定了,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從這裡推算,朱元璋下葬是他死後的第七天
有史書上稱,這是朱元璋為了防止燕王朱棣謀反,自己選擇的時間,“故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
而秘史更稱,朱允炆實際上在即位的前一天,即閏五月十五日把朱元璋給下葬了。
這是“領命於地下”。這裡說明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出亂子,留下遺言要朱允炆從速辦自己喪事的。
傳說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現了“迷魂陣”,就是南京的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這是南京民間,就連小孩子都知道這樣的民間傳說。是否真的是如此還有待史學家的考證。
漫品人生
古代帝王最看重一件事就是死後的葬所,一般情況下,帝王對自己的葬所總會千方百計的選擇與調整,很多情況下,帝王從繼位到死亡,整個執政期間都命人在修建自己陵墓,由於他們這些帝王對死後的世界要求都非常高,這就對國力和工匠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所以經常會延誤工期,並且由於古代帝王的後代諸侯往往四散各地,回京奔喪總要時間,於是甚至會出現連續數月乃至上年這種時間單位的情況。
但是著名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死後,就沒有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他死之後七天,就被孫子下令安葬在他生前選好的墓穴——孝陵之中。那麼到底為什麼朱元璋可以輕輕鬆鬆的短時間就能下葬了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蒙古鐵蹄踏入中原之後,在中原建立了一個廣大的帝國——元朝,可是元朝統治者不熟悉業務水平,總是殘酷的壓榨漢人百姓,於是在元末,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後的勝利者自然是朱元璋,朱元璋於是順利開啟了屬於他自己的時代——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立國之初,面對一片蕭條的中原大地、貧困交加的百姓子民,朱元璋開啟了工作狂人模式,通過各式各樣的勤政愛民舉措,使得洪武年間中原大地恢復元氣,朱元璋不愧是一代雄主,一邊讓天下恢復元氣,一邊還對已經逃亡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窮追猛打,殘元很快就被朱元璋給徹底消滅了,之後朱元璋開始大力反腐,對於貪官汙吏,朱元璋基本上是逮著一個殺一個,逮著倆就砍倆,一時間,官員人人自危。朱元璋不惜一切代價的針對官僚集團,掀起各式各樣的大案要案,將宰相制徹底廢除,又株連胡惟庸、藍玉兩大家族,殺戮非常重。
這當中有一定的太子朱標的原因,因為朱元璋對自己的太子朱標非常的信任,對於朱標這位太子,他傾注了幾乎全部心血,只可惜朱標突然疾病纏身,不久就病死了,這對朱元璋的打擊非常之大,所以朱元璋把對太子朱標的愛全部轉嫁給了太子朱標的兒子、自己的親孫子朱允炆身上,朱元璋畢竟已經是一個老頭子了,他要為自己的孫子掃清一切可能威脅到的東西。
所以說,在朱允炆繼位之前,朱元璋已經用雷霆暴力手段將一切潛在威脅全部送進了地獄,當然了,除了朱元璋自己的兒子們,對朱元璋這種重視親情的人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能對自己兒子下死手。朱元璋難道看不出來自己的兒子有一些能力特別突出的嗎?
比如說朱棣,事實上,朱元璋看出來了,不過朱元璋並不在意,他問過朱允炆該怎麼對待想要圖謀不軌的叔叔,朱允炆的標準書面答案讓他相信孫子有能力收拾得了局面。但朱元璋還有一個心結,那就是自古權力交接給幼主的時候,回京奔喪的皇子們總會搞事情,為了讓自己這位孫子能夠正常登基,朱元璋一定會站好最後一班崗,決不讓任何人搗亂。
所以在朱元璋死前,對權力鬥爭敏感了一輩子的朱元璋一定會特別強調讓自己早些安葬,因為歷史上這種權力交接過程中往往很容易出亂子,朱元璋雖然已經安排了許多身後事,但還是想為這個孫子在做一件事,就是為了保這位孫子成功登基。所以才會出現朱元璋一駕崩沒多久,就急匆匆的下葬的歷史情景。
無筆
關於朱元璋的具體死亡日期史書的記載非常模糊,下葬的日期也是有好幾種說法。
說法一:
《明史惠帝紀》:“恭閩惠皇帝諱允蚊,大祖孫,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從這段記載可以知道,朱元璋死於當年的潤5月初九,下葬日期是閏五月十六日,死後7天就埋了。
說法二:
明人朱國楨在《皇明大政記》稱,“高皇帝之葬,《吾學編》、《明書》:‘辛卯皇太孫即位。是日,葬孝陵。”而他書多不敢及,疑之也。於是有六月初一之說。夫即位,必先告几筵,以明授受繼體之正。建文即位,實在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辛卯日,去高皇崩僅七日,即於是日完葬事。’說法三:
徐乾學《讀禮通考》稱,“乾學謹案,明代諸栽紀,皆言大祖崩七日而葬。惟吳樸《龍飛紀略》逾七月而葬。簡單的查了一下,關於明太祖的下葬時間已有三種不同說法。而為什麼有這麼多種不同的說法呢?
小編分析了下,有以下幾種可能會令朱元璋匆匆被下葬。
第一種可能:朱元璋自己的要求
據記載:
“故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朱元璋這樣做是出於對朱允炆的保護,明朝採取的是分封制,各地藩王都是自己的親兒子,如果自己死後,讓這些兒子回來奔喪,那麼這幾個兒子一回來,皇太孫朱允炆可就是晚輩了,叔叔們帶兵回來奔喪,很可能就是一場內亂,那時,朱允炆還沒有登基,皇位能不能保得住,就得兩說了。
在《明史。太祖本紀》中寫道:
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天下臣民,哭臨三日,勿防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所以朱元璋要求將自己速速葬了,讓孫子立刻繼位,同時死前下遺召,不讓兒子們回來奔喪。
第二種可能:朱允炆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
關於朱元璋的遺召,朱棣是不承認的,他認為那是朱允炆下令的,目的就是禁止自己回南京,所以還搞出一個朱元璋死前連續呼喊自己三次名字,而自己被攔在南京城外無法進城的說法,以正圖混淆視聽,為自己的起兵找理由,從根源上懷疑朱允炆繼位的合法性。
當然這懷疑也是有道理的,雖然朱元璋關於皇位的傳承是很明確的立嫡立長,自己的大哥、二哥、三哥都已經死了,自己也就當然是長子了,而且自己也 是中宮馬皇后所生也屬於嫡出(這說法是朱棣自己添加的,而實際上朱棣並非馬皇后所生),自己和朱允炆都有繼位的資格。
所以如果朱棣到了南京,當然會爭奪皇位,而且朱棣也屬於開國功臣,手握後權、殺伐果斷,如若一爭,勝算是非常大的,
朱允炆考慮到這一點,當然希望儘快將自己的祖父安葬,自己繼位,這樣就可以以大明天子的身份號令天下,此時誰再談及皇位繼承問題,那便是謀反。
朱元璋的出殯方式,也是非常獨特,下葬當天南京十三門同時出棺,把百姓都搞暈了,到底哪一個才是明太祖的真身。這也導致了後來關於朱元璋的真正下葬之地成了迷。
關於許多答 友提到的南京天氣熱,潤五月時南京的火爐天氣,不利於屍體久存,所以才匆匆下葬,這一點,我是不認可的。
歷代帝王死後,停放的時候短則10數天,長的數月甚至數年,也沒有見哪個史官記錄說皇帝的 屍身腐爛發臭。
當然個人認為:朱元璋匆匆下葬的原因,應該是他本人的意願,目的在於保護皇太孫,他本以為只要朱允炆能夠正常登基繼位,那這天下便也安定了,自己的幾個兒子們也就不會犯上作亂了,但是他沒有料到的是自己的不遵禮制,反而給了朱棣以起兵的藉口,為“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
雨霽視角
《禮記》中有關於“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的記載,不過這個說法未必可信,當時有些天子和諸侯去世的時候並沒有達到這個期限,至於是否合乎禮儀是很難說的。但後世確實有不少皇帝去世後,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棺槨會在幾個月之後才進入陵墓下葬 比如唐高祖李淵是在635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十月份才下葬獻陵;唐太宗李世民是在649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八月份才下葬昭陵;唐高宗李治是在683年的十二月去世的,到了第二年的八月才下葬乾陵;武則天是在705年的十一月去世後,到了第二年的五月才下葬。因為帝王和常人不一樣需要進行國葬,需要各地重要人物過來憑弔,所以很多時候會在半年左右此下葬。
那麼朱元璋是多久那?
據我估計只有三天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
每當我們想起朱元璋時會想起他殘暴,他誅殺功臣,他寧可錯殺不可放過,他律法嚴格,滿門抄斬,流放不計其數,甚至說當時的秦淮河的青樓業發展異常的好,正是有太多女子因為連累被貶為官妓。可是對於天下百姓來說有朱元璋這樣的皇帝又未嘗不是福分哪,遺詔上寫明,天下臣民哭臨三日,都脫掉麻衣,不要妨礙娶妻嫁人,諸侯不用千里迢迢到達京師,愛民如唐太宗尚沒有如此愛民作為。所以說我是發自內心敬佩這位乞丐皇帝。愛民如子。
闡釋君
《禮記》規定,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
雖然如此規定,但從漢到清,帝王停棺時間長短並不一致,比較混亂,各種不確切的突發事件都會影響具體葬期。但總的來說,帝王葬期,還是比較長的,遵循一種事死如事生規矩。帝王駕崩是國葬,必須留有足夠時間供各邦國使節以及外地重臣趕來弔唁,在古代交通條件下,這時間真短不了
下圖是葉春芳老師整理的北宋皇帝葬期圖
再比如清朝光緒帝,封建最後一位帝王葬禮,從1908年11月14日駕崩,到1909年3月14日出殯,他停棺四個月
相比較其他帝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葬期,真的太短了
閏月癸未,帝(朱元璋)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從乙酉日到辛卯日,朱元璋駕崩到下葬,一共六天時間(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日)。這麼短的時間,別說和其他帝王比了,就連民間百姓葬期都不到
朱元璋葬期如此之短,恐怕連通知到各地藩王奔喪時間都不夠
史書未記載緣由,但究其原因,從後續發展推斷(建文元年就開始削藩,一月之間連削三藩),估計是朱允炆快刀斬亂麻吧,也可能是朱元璋用自己葬期安排給朱允炆支的招,畢竟削藩不是秘密,也保密不了,朱元璋知道朱允炆會削藩,也知道一旦削藩,藩王必反……假如喪期長,估計各藩王碰頭後聯合起來幾率很大
大幅度降低葬期,朱元璋舍子保孫或者朱允炆快刀斬亂麻
靈石蘊珠寶
古代皇帝中也並不是絕大多數人都會在駕崩多日後才能下葬的。
其一:如果選建陵墓和出殯日期這一系列因素全都符合的話,那麼是完全不用延緩下葬日期的;其二,按照古代風水風俗來說,不論何人離世,都不會分分秒就著急下葬的,死者家屬都會先將屍體放在棺材中停留幾天,民間稱之為“停靈”,這項習俗一直都持續到如今。民間如此,封建帝王家更如此,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古代皇帝死後需要多日後才能下葬了吧!與大多數封建帝王不同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個別例。
《龍飛紀略》中記載道:太祖皇帝朱元璋死後停靈七個月才被朱允炆下葬。很顯然這種“停靈七個月”是異常荒謬的,我們大可沒必要信。《明史》記載:“建文即位,實在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辛卯日,去高皇崩僅七日,即於是日完葬事。”這裡說到,朱允炆還是很合乎其理的,停靈七天後,果斷將朱元璋葬入孝陵。
通過題目,我們繞回到明朝。公元1398年6月的一天,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南京駕崩。《太宗實錄》記載道:“太祖崩,是夜即斂,七日而葬,皇太孫遂矯詔嗣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以此而見,繼任皇位的明建文帝朱允炆只是將爺爺祖皇帝朱元璋停屍七天,遂下葬。至於朱允炆為何僅僅停屍七天就將朱元璋下葬,這其中還是有不少原因的。
第一點,目前僅僅根據現存史料來看,朱允炆是遵守了“停靈七天”的規則而送朱元璋下葬的。但是,有些野史也是給出了最為後世人所信服的一種說法:“故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這裡提及到,朱允炆火速下葬朱元璋都是謹奉爺爺朱元璋的遺詔。這種說法也是極其有可能的,當時朱元璋最心愛的長子朱標死後,便在繼承人上一直都寡寡不欲再立,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幾個兒子會野心勃勃地來爭奪皇位,所以說才讓朱允炆快速即位,好打消別人的稱帝念頭,否則“遲則生變,悔之晚矣!”
第二點,古代封建王朝大多數帝王都是駕崩於天氣偏冷的北方,而朱元璋則是駕崩於應天,也就是如今的江蘇南京,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設想一下:南方的六月天,天氣炎熱、環境潮溼。在古代冷凍技術尚不發達的條件下,朱元璋的屍體又怎麼可能完好無損地停留過長時間,難道非要等到屍體發臭了才將之下葬入陵嘛。我想身為繼承人的朱允炆是不會這樣做的。
第三點,公元1381年8月,馬皇后病逝,9月,朱元璋親自將其葬入孝陵,以表心愛。由此便可以說明孝陵是早就竣工完成了的。而朱元璋於1398才駕崩應天,此時的孝陵不知早已多麼完善得體了。所以說在朱元璋死後,根本就不用考慮“選建陵墓”的事兒,只要一死,便可以入葬孝陵。
小鎮月明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死者為大。這一傳統觀念,歷來悠久。為了彰顯,便以儀禮來體現。最直觀的便是葬期的長短。
所謂葬期,它是一個時間段,從死亡時間算起,終止於下葬時間。也就是俗稱的停喪時間。
有儀禮,這在古代,必定牽扯到貴賤,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必然葬期長短不同。《禮記》記載: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按照當時的等級而言,諸侯、士大夫分別享受的數是“五”、“三”,即五日五月,三日三月(注:有人統計過明朝上海士人及家族成員的葬期,七成以上,超過七個月。所以,什麼三日五月,純屬理論)。
考察唐宋帝王的葬期,雖說有沒達到七月的,但至少是五月。當然,有遠遠超過七月的,但也是特殊情況。
唐時,高祖六月,太宗四月,高宗九月,中宗六月,睿宗五月,玄宗肅宗十二月而葬;宋時,太祖五月,太宗六月,真用七月,仁宗六月,英宗七月,神宗七月,哲宗六月。
時間長,說明喪禮繁雜,喪事隆重,表明子孫的敬意,展示子孫的孝心,顯示皇帝的威嚴。然而,作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卻被“速葬”,朱允炆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樣做?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就在閏五月十六日,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這天,朱元璋下葬於孝陵。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有沒有感覺到不同尋常?唐宋皇帝葬期最起碼也是五個月,堂堂開國皇帝朱元璋竟然下葬得如此匆忙,為何?
以朱允炆的脾氣,說實話,做不出來……朱允炆仁厚寬大,是個很講究禮制的人,他肯定會按照禮制來盡孝道。
所以,很有可能是朱元璋臨終吩咐他這樣做的。
另外,除朱元璋下葬匆忙之外,還有個奇怪的地方。朱元璋駕崩,然作為兒子,遠離京都的藩王肯定會入京奔喪。但是,他們並沒有。
《明史》記載:
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當時,燕王朱棣聞朱元璋的死訊,即刻從北平出發,南下奔喪。在聽聞詔書後,才原路北歸。
朱元璋廢除繁文縟節,違背葬期、奔喪傳統,意在:
第一,防止各地的藩王聚集京城,然後謀事;
第二,縮短時間,讓朱允炆即刻上位,防止事變;
第三,給朱允炆留下更多的準備時間,逐個擊破,分而化之。
從這裡看出,朱元璋可能不是個好皇帝,但絕對是個好祖父,好父親。倒是可惜了……兒孫各有打算。
這個理由是合理的。朱元璋有動機這樣做。也有說此舉是防腐,畢竟朱元璋死於夏天嘛,而南京又是“火爐”,但必要匆忙嗎?還有說是為防盜,據說南京有“十三個城門抬棺”的民謠。朱元璋就葬在孝陵,防什麼盜?
如果非得再加一個理由,可能是朱元璋想馬皇后了吧,迫不及待見她了。民間一些人的葬期為何超長,達幾十年?俟(等待)配同葬,夫婦同葬。
每天帶來精彩歷史內容,我是史小二記,歡迎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