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轟動美國的年度書:《教育改變人生》

豆瓣9.1,轟動美國的年度書:《教育改變人生》

《Educated》,中文譯名《教育改變人生》,是一本轟動美國的現象級書籍。

它連續幾周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比爾蓋茨在2018年末的推薦閱讀中,把它排在5本最喜歡的圖書首位,他本人的推薦理由是:

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對一個在摩門教家庭中成長的故事產生共鳴,Tara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作家,她讓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確實。這本書,會讓絕大部分讀者震驚,產生強烈共鳴。這本看似雞湯的書籍之下,掩蓋著現代人難以想象的“真實恐怖童年”。


1

《教育改變人生》是一部自傳,作者叫Tara。

Tara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猶太家族,家裡有父母,5個哥哥,2個妹妹。Tara排行倒數第二。

按一般讀者想象,處於現代高度發達的美國,又是擁有高智商和高財商基因的猶太家族,應該是其樂融融的一家人。

然而,現實正好相反。

Tara的童年,是近乎地獄的痛苦和惡劣。Tara直到成年,直到逃離家庭,仍無法徹底擺脫童年的陰影。每一次接受採訪,在她神色間,彷彿還能看到所經歷的一切悲劇過往。

豆瓣9.1,轟動美國的年度書:《教育改變人生》

之所以有這樣的童年,是因為Tara生長於一個狂熱的摩門教家庭中。

Tara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教徒,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他的情緒會在亢奮與低迷之間來回擺動。在狂熱宗教信仰和精神疾病的雙重作用下,Tara父親沉浸在一個與常人完全不同的世界。

然而,就這樣一個“瘋子”,卻掌握著家庭的絕對大權。

他認為一切政府機構都是陰謀,是違背上帝的存在。Tara幾兄妹甚至沒有出生證明。

不允許子女上學,認為學校都是給人民洗腦的機構。Tara在17歲以前完全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以至於當她終於有機會接受教育的時候,她才在課堂上第一次聽說二戰期間的猶太人大屠殺事件,儘管她是一位猶太人。更可悲的是,她不認識大屠殺(holocaust)這個單詞。

父親不允許家人去醫院,不管再嚴重的傷病只能用草藥治療。有一次,父親和一個哥哥都遭受了嚴重的燒傷,卻只在家裡用土方治療,幸而好轉。Tara離開家去上學以後,父母偶然知道她吃了西藥,就給她寄了草藥精油,名曰排除體內的“藥毒”。

父親不允許讀除了摩門教義以外的任何書籍。只要與他世界觀不符的東西,他都認為是應該遭到打擊和毀滅的魔鬼。他還相信世界末日會到來,會在家裡儲備大量的食物和水。

在父親眼中,Tara生為一個女生,似乎本身就帶有某種錯誤

Tara不能穿短袖或裙子,否則就是“蕩婦”的行徑。但她又必須和男孩們一樣,每天隨父親去垃圾場撿廢品,從事對她來說辛苦異常的工作,儘管她比哥哥們都要瘦小和柔弱。

除了這樣一位不知該痛恨還是悲哀的父親。Tara童年的陰影,還來自於一位哥哥,Shawn

Shawn不僅完全遺傳了父親的缺點,而且相比父親的精神暴力,這位哥哥還有身體上的真實暴力傾向。

只要不順心意,他就會虐待Tara和最小的妹妹。他會把她們像囚犯一樣綁起來,會把她們拖到廁所,按住頭悶在水中,直到她們痛苦求饒。

在Tara的童年中,痛苦不僅來自於父親和哥哥兩位施暴者,還來自於一位本該天生為她提供保護卻因為太過懦弱而放棄了這份職責的人——Tara的母親

Tara的母親,是一位沒有執照的家庭接生員,同時也是用草藥和精油治病的發明者。

這位母親,是一個矛盾體。

一方面,她親眼見到自己的兒女們受到精神甚至身體的虐待;另一方面,她卻因為自身的懦弱始終不敢光明正大地反抗。

Tara曾經差點相信,母親會在某一天徹底反抗父親。畢竟她為子女們辦出生證明,存錢供子女們讀書,還為Tara買了芭蕾舞裙。

但未曾料想,這已經是母親的極限,母親從未真正意義上反抗過父親,反而變得越來越忠誠。就連成年後Tara希望母親作證,證明哥哥曾實施過虐待,母親也撒了謊。

如果Tara的故事就此結束,結束在與世隔絕的家庭中,《教育改變命運》也不會面世併成為轟動美國的暢銷書了。

幸運之神終究眷顧了Tara。


2

Tara的幸運,在於她不只有一個壞哥哥,還有一個好哥哥,Tyler。

哥哥Tyler,是衝破家庭陰影的第一人,通過自己的忍耐與努力,他接受了高等教育,獲得了博士學歷。

在這樣一位榜樣的影響下,也因為內心深處的厭惡、恐懼與反抗,以及對未來的渴望與希冀,Tara抓住父親不在的一切時間,自學課程,終於在17歲之後,考入了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豆瓣9.1,轟動美國的年度書:《教育改變人生》

Tara的命運從此出現轉機。

儘管因為沒有接受過基礎教育,Tara在大學學得非常辛苦,也鬧了很多笑話。

她因為詞彙量不足,學術資料的閱讀能力與同齡人存在巨大差距;她也不知道答案紙(answersheet)怎麼用。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親還在不斷質疑她的選擇。

好在,這個艱難的適應過程中,Tara把她在原生家庭中鍛煉出來的堅忍不拔完全展現了出來。

更有可能,比起初次逃出家門時決絕中帶著的驚惶,大學的所見所聞給了她更多的堅定勇氣。

Tara在大學廣修博覽,選修了歷史學、藝術學、心理學等課程,她知道了休謨、知道了約翰·穆勒…無數先哲與大師,帶領她看到了另一個別樣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她兒時無法想象,不再只有摩門、草藥、家規、教條、垃圾、暴力、虐待。

這個世界,還有科學、美術、哲學、人文、音樂……

這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享受自由,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出個性聲音的新世界。

直到這一刻,Tara才意識到,原來真實的世界如此美好。這些美好,不是“上帝”帶領她看到的,而是教育。

當Tara終於有機會去劍橋訪學,她在書中,把這份美好描述地讓人心碎:

The first time I saw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I didn’t think I was dreaming, but only because my imagination had never produced anything so grand.

當我第一次看到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是在做夢,因為就算在夢裡,我也從未想象過如此宏偉壯麗的景象。

豆瓣9.1,轟動美國的年度書:《教育改變人生》

仰望劍橋的背後,是Tara來自原生家庭的自卑,她不確定自己能否高攀這座人類文明的頂峰。

在劍橋最後一夜的晚餐上,她把深深的自卑告訴了導師:

This is amagical place, Everything shines here.

這裡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所有的東西都在發著光。

是的,所有東西都在發著光,除了她自己。這個來自大山,童年扭曲,17歲之前都沒上過學的毫不起眼的女生。

與來自家庭的質疑不同,導師發自內心鼓勵著她:

You must stop yourself from thinking like that. You are not fool’s gold, shining only under a particular light. Whomever you become,whatever you make yourself into, that is who you always were. It was always inyou. Not in Cambridge. In you. You are gold. And returning to BYU, or even to that mountain you came from, will not change who you are. It may change how others see you, it may even change how you see yourself—even gold appears dull in some lighting—but that is the illusion. And it always was.

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你不是隻有在特定光線下才會閃光的假金子。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變成什麼樣,你就是你,你的內心決定了你是誰,而不是劍橋。你要相信自己是一塊珍寶。即便你回到楊百翰大學,回到你家鄉的大山中,也改變不了你的內心。或許,不能在劍橋讀書,會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甚至會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但你要明白,真金也有被埋沒的時候,但是真金遲早會散發光芒。

有很多讀者說,看到這裡,淚崩了。被生活和家庭壓抑,被家人否決了許多年的Tara,終於被人看到了她的優秀。

努力和幸運的Tara,值得遇到如此好的導師,也值得在劍橋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Tara,順利拿到蓋茨基金會的獎學金,最終取得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學位。


3

教育重要嗎?

《教育改變人生》這本書,用一個真實的故事,回答了這個問題。

關於教育的意義,Tara在書中有自己的描述。

Everything I had worked for, all my years of study, had been to purchase for myself this one privilege: to see and experience more truths than those given to me by my father, and to those truths to construct my own mind.

我奮鬥多年,努力學習,只是想為自己爭取得一個機會:超脫我父親思想的束縛,去認識更多的真理,去體驗更多真實的生活,並用這一切構建起屬於我自己的思想。

在書的結尾,作者寫到她已經多年沒見父母,這是她主動的選擇。她不願意怨恨父母,但如果無法接受,就只能遠離。她寫到:

The decisions I made after that moment were not the ones she would have made. They were the choices of a changed person, a new self. You could call this selfhood many things. Transformation. Metamorphosis. Falsity. Betrayal. I call it an education.

從那一刻起,過去那個被束縛的小女孩就消失了。所有的選擇,都與過去的我無關了,我成為了一個全新的我,可以做出新的選擇。你們可以把這種自我選擇稱為:轉換、蛻變、錯誤、背叛。而我認為,這就是教育。

從那一刻起,作者幾乎與兒時的自己徹底決裂,她不再籠罩在父母、哥哥們的扭曲陰影之下。

是教育,帶她看見了真理,也看到了另一個世界。是教育,給了她勇氣和決心,與過去的家庭、與生長的大山告別,選擇她願意去往的世界,也選擇她以後的人生。

很感嘆,多少人能有和Tara一樣的感悟。

身在中國,也許我們會更加震驚於Tara的故事。因為我們是一個更加註重教育的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千年流傳的觀念。

但,是否也正是讀書至上的傳統,讓我們賦予了教育太多的意義。

功利的教育,早已象徵著地位的提升,收入的突破,階層的進化。可惜,現實是教育越來越難以承擔這本不該由它負擔的重任。

於是,我們又歸罪於教育,讀書功利化,反而又造就了讀書無用論的甚囂塵上。未能滿足我們期望的,我們便要回過頭來抨擊它。

無論是對教育期望太多,還是對它抱有偏見。成年人往往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告訴孩子們世界長什麼樣。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Tara式悲劇。

教育的真正意義,在紛繁嘈雜的世界越來越不起眼。

越來越少有人體會到,Tara感受到的精神蛻變和自由,以及生命新生的欣喜和感動。

我們一生下來,就有自己的模樣。

父母,告訴我們是誰。

家庭,決定我們是誰。

人們都說,這模樣變不了,

你就是你。

可教育,卻提醒我們,

你可以不是誰,

你可以選擇,再成為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