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新死亡屬實,先鋒系群龍無首之際,匯源竟以果汁抵債?

根據英國政府出示的死亡證明,先鋒集團董事長的死亡消息終於被坐實。

10月5日,先鋒集團突然發佈了其董事長張振新去世的訃告。消息一出,外界的第一反應不是緬懷,而是對張振新是否為"假死"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這樣的反應也實屬無奈:先鋒集團目前揹負鉅額債務,情況不容樂觀,投資者和債權人們更寧願張振新是假死,也不願承認他的離世。

雖然在發佈訃告後,先鋒集團又立即發佈了一則公告,宣佈在張振新去世後,先鋒系目前的主要工作會由先鋒集團CEO張利群形成的高管團隊負責,但少了掌舵人的先鋒集團,註定會受到來自借款方的兌付壓力。

急缺現金流週轉,"先鋒系"卻在此時收到一箱箱用來抵債的匯源果汁——"先鋒系"旗下P2P平臺工場微金近日公佈了一份以物抵債的公告,公告上的四家借款企業均來自匯源集團旗下。

張振新死亡屬實,先鋒系群龍無首之際,匯源竟以果汁抵債?

消息顯示,來自匯源集團旗下的這四家公司在平臺的借款項目總金額為400萬元,還款日為8月初至8月中旬,債務逾期,這四家公司選擇以匯源果汁系列產品抵債。

昔日匯源果汁花費上億,搶佔央視春節廣告檔,春晚小品演員們走親訪友,手中拿的也必定是匯源果汁禮包。

國民果汁品牌匯源,從什麼時候開始,面對400萬的債務也要化身"老賴"了?

1992年成立的匯源集團,以純果汁發家,一句"喝匯源果汁,走健康之路"的廣告詞,將喝果汁標榜為健康生活的標誌,國人喝果汁的習慣,就這樣由匯源培養起來。

到了2000年,匯源已經達到年銷售額12億元,並以23%的市場份額雄踞果汁產業榜首。隨後,匯源得到德隆5.1億的資金支持,不到兩年時間,就新增20餘個大型生產基地。

雖然這次合作因德隆狀況惡化而終止,但匯源董事長朱禮新也從此學會了利用資本。2007年,匯源成功登陸港交所,籌集資金24億港元,上市當日,匯源股價更是上漲了66%。

嚐到了資本帶來的甜頭,匯源一時風頭無兩,其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大批國內外資本的注意。其中,可口可樂提出以12.2港元/股、總價約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所有股份。而當時匯源果汁每股價格是4.14港元,近兩倍的溢價讓朱禮新迅速同意了這項收購。

應可口可樂裁撤銷售渠道的要求,朱禮新大幅精簡銷售系統,削減銷售人員,這對銷售渠道極度分散的匯源,無疑是自斷命門,僅2008年一年,匯源的員工數就減少了近一半。

張振新死亡屬實,先鋒系群龍無首之際,匯源竟以果汁抵債?

原本一切都很順利,但這場聲勢浩大的收購案最終引起了國家的注意。收購國民品牌匯源,讓可口可樂在飲品行業的佈局進一步完善,若此次收購成功,國產飲品的生存空間恐怕會被進一步壓縮。因此,國家商務部最終依據《反壟斷法》,叫停了這筆收購。

這則消息對正在全心為收購做準備的匯源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在嘗夠了資本的甜頭之後,匯源最終被資本反噬,氣數大傷。

收購失敗,無奈,匯源只好拾起老本行,開始重新佈局銷售渠道,增加銷售人員。2008年末匯源的銷售人員被裁撤到1600人,而2009年末就暴增為13000多人。而在匯源積極修復自己線下銷售渠道時,別的公司已經陸續開始佈局自己的線上渠道和自助銷售渠道了。

在產品開發方面,匯源陸續推出低濃度果汁、碳酸飲料、混合果汁、雞尾酒等多個新品類,但收購案讓匯源成了"後進生"。彼時這些品類都已經有了各自的黃金產品,匯源的產品並沒有優秀到能與已有產品抗衡。

銷售、產品開放這兩方面都落後一步,加之國人在飲品方面的消費升級,匯源果汁的銷售額一直沒有太大起色。

2009年開始,匯源的利潤一路下滑,2011年開始虧損,到現在,匯源揹負的債務已逾百億。這些債務的年度利息支出就已超過5億元。更急迫的是,匯源果汁有四支數億元的債券將於今年到期。

面對這種狀況,匯源也開始尋找出路。

今年4月,匯源果汁宣佈與天地壹號成立合資公司。根據公佈的框架協議,天地壹號等將以現金方式向潛在合資公司出資人民幣36億元,佔股60%;匯源果汁則以資產出資方式出資24億元,其中還包括匯源果汁的商標。

這份協議一旦生效,匯源將完全落入天地壹號的掌控,可謂一場變相收購。而匯源果汁最後一次財務報表顯示,其年銷售收入為28億元,天地壹號的同期收入僅為5.5億元,為匯源果汁的五分之一。

但即使是相當於被這樣一家規模不及自身的公司收購,匯源揹負的百億債務還是讓對方感到了壓力,這場"下嫁"最終沒有成功,匯源需要繼續尋找新的出路。

揹負鉅額債務,前路生死未卜。匯源和先鋒的境遇,在此時達到了高度的重合。而他們陷入困局的原因,又何嘗不一致呢。

張振新起家於大連,在內地發家後,他開始奔赴香港尋找投資機會。彼時小額資金貸款和網上貸款正在起步,他買下在創業板上市的中國信貸的殼,打算以此開展業務,而在香港,創業板的股票很難進行股票質押獲得融資。

首次嘗試就遇挫折,張振新隨即買入了弘達金融和平安證券兩個主板的上市公司,但中國信貸的業務還是一直沒有起色。

就在這時,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在全球火起來,張振新又義無反顧地入了局。他在區塊鏈板塊迅速佈局了包括礦機、礦場、交易所、Tokenfund等業務。同時,他還成立了一支基金,用於投資數字貨幣。

2017年,比特幣一路看漲,年底一度達到了近2萬美元,張振新團隊進行了瘋狂的買入。而到了2018年,比特幣行情一路下滑,從年初的最高點11.66萬元跌到年底的2.2萬元。

泡沫破裂後,張振新在區塊鏈和數字貨幣上虧掉的錢,需要用幾十億為單位計,可謂無底黑洞。

今年7月,張振新對員工稱,"實體經濟的下行使得公司資產端的資產質量出現了嚴重下滑,抵押品價值縮水,處置難度增大;同時遭遇了一些惡意逃廢債的企業和個人等原因",因此"公司在這個夏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機。"

但誰都知道,他豪賭區塊鏈敗北,才是使集團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

匯源和先鋒,他們都自以為抓住了時代的浪潮,實則易受短利矇蔽,對局勢缺乏洞察力。

當時代一個浪頭打下,他們都只是從高處跌落的隨波逐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