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清庚子年宣戰詔書》

"十一國強盜要求清軍將大沽炮臺移交給他們管控。"

這就是1900年庚子年清政府被迫發佈《宣戰詔書》,向 "八國聯軍" )開戰的一個直接原因。(原為十一個國家,後因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三國自顧不暇,沒精力參加聯軍,他們之所以提出這個要求,主要是因為西摩聯軍馳援北京失敗。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1900年初,義和團運動在北京發展起來後,各國就不斷進行外交壓力和武力威脅,要求清政府剿滅義和團;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奧匈帝國、意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從5月份起,各國就已經開始強迫清政府允許各國軍隊進入使館區保護使館,同時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00多人強佔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一路上遭到義和團不斷反擊。6月14-18日,義和團阻擊聯軍的廊坊大捷。6月21日的御前會議後,慈禧太后下了《宣戰詔書》。

  請注意,宣戰詔書出臺時,八國聯軍已經攻擊到了天津,所以,不是因為慈禧太后發佈了《宣戰詔書》,然後八國才組織聯軍來侵略中國,而是八國侵略在前,幾乎快到了北京時,慈禧代表清廷才發佈了《宣戰詔書》。

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咸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範圍,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囂張,欺凌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謾神聖。我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慾得而甘心。

此義勇焚燒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朝廷仍不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衛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皆我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宿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日復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嚇,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

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況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祖宗憑依,神祇感格,人人忠憤,曠代所無。

朕今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口,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至於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幹櫓,人人敢死,既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兇焰,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餉項,朝廷不惜破格茂賞,獎勵忠勳。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做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朕有厚望焉。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1900年6月21日)

背景:

1900年6月16日,在縱火,大火"延及城闕,火光燭天,三日不滅",周圍幾千家商鋪和民房被毀於一旦。就在這天,在儀鑾殿東暖閣召開了第一次御前會議。這次是擴大會議,包括、、,總共有一百多名在京官員參加。

會議的氣氛是緊張而壓抑的,慈禧太后看著外面瀰漫半空的黑煙,她陰沉著臉,拋出一句話:"今京城擾亂,洋人有調兵之說,你們說怎麼辦吧。"各大臣聽後面面相覷,沒人敢先發言。沉默了一陣後,曾任外交使臣的說:"大清與外國結約數十年,每年都有民教相仇之事,但大都是賠錢了結。如果義和拳攻殺外國使臣,必然導致各國聯合進攻,到時將如何抵禦?"

這時,也站了出來,他痛斥拳匪不可恃,外釁必不可開,殺戮使臣,有悖國際公法,其聲音之大,聲振殿瓦。慈禧太后聽後十分不悅,她冷冷地說:"法術不足恃,難道人心也不足恃嗎?現在國內積弱已極,所仗的也就是人心還在,要是連人心都沒有了,何以立國?"聽了慈禧這話,長萃乘機跳出來說:"義和拳都是些義民啊。我剛從通州回來,通州要是沒有這些義民的話,恐怕早保不住了。"、聽了大樂,趕緊連聲附和說:"長萃說得對,人心不可失!人心不可失啊!"

後一直不太吭聲的這時說話了:"人心頂什麼用,不過是添亂罷了。們都喜歡,朝鮮一仗,朝中大臣都爭著主戰,結果是一敗塗地。如今諸國之強,十倍於日本,若和他們全部開戰,必敗無疑。" 載漪聽後頂嘴說,已調部來京,其善戰,剿回時立下大功,有他在就不用怕洋人。光緒冷冷道:"董福祥驕橫跋扈,列強船堅炮利,回部之亂根本不能比。"

自變法失敗被幽閉後,光緒皇帝每次見大臣都只說個三言兩語,絕不提及政事。獨有這一天,其說話峻切,顯然知道這時的局勢已是非同小可。

在後來寫給其叔父的信件中也多次提到載漪等王公在會議中心懷鬼胎,在殿廷上大呼小叫、犯渾不懂事理,實在不成體統。在這些人的威勢下,負責的慶親王在會上居然連聲都不敢吭。6月16日的會議,慈禧太后還是沒有打算和洋人決裂,只是派、許景澄去楊村面見聯軍,要求其不要進入北京。但那桐、許景澄在路上就碰到拳匪搶劫,根本就沒見到聯軍。到6月19日,慈禧太后再次召開御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卻是風雲突變。

據說,慈禧太后在會上拿出江蘇糧道輾轉送來的一份密報,這是一份洋人的照會,其中提出四條要求:一是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住;二是代收各省錢糧;三是代掌天下兵權;四是勒令皇太后歸政。當然,真正讓慈禧太后下決心與洋人決裂的不是洋人的假照會,而是來自裕祿發自天津的報告。裕祿在6月17日上午6時接到洋人一份遲到的最後通牒,要求在17日凌晨2時將大沽口炮臺交出。

作為對洋人最後通牒的外交反應,慈禧太后令總理衙門照會各國公使:索佔大沽口炮臺"顯系各國有意失和,首先開釁",各國公使和使館人員應在24小時內離開北京。這個照會總共有12份,分別由總理衙門在19日下午送交十一國公使,另一份則是單獨送給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這個照會,實際上是要將外國公使和使館人員全部驅逐出境,考慮到洋人在天津的無理要求,清廷的反應也不算過分。

6月20日,清廷發佈上諭,稱朝廷已經陷入洋兵和義和拳的雙重困境,要求各省通盤籌劃,聯絡一氣,接濟京師,共挽危局。這道上諭,隨後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發給各省。6 月21 日,清廷正式發佈"宣戰詔書",稱列強"三十年來,欺凌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日甚一日,無所不至";"昨日復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清廷決定對"彼等""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附件一:

《大清光緒皇帝宣戰諭旨》

  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近十數年,該國時多內亂,朝廷字小為懷,疊次派兵前往戢定,並派員駐紮該國都城,隨時保護。本年四月間,朝鮮又有土匪變亂,該國王請兵援剿,情詞迫切,當即諭令李鴻章撥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無故派兵,突入漢城,嗣又增兵萬餘,迫令朝鮮更改國政,種種要挾,難以理喻。我朝撫綏藩服,其國內政事向令自理。日本與朝鮮立約,系屬與國,更無以重兵欺壓強令革政之理.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辦。乃竟悍然不顧,迄無成說,反更陸續添兵。朝鮮百姓及中國商民,日加驚擾,是以添兵前往保護。詎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隻,乘我不備,在牙山口外海面,開炮轟擊,傷我運船。變詐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該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用特佈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以仁至義盡,而倭人渝盟尋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以姑容。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幹罪戾。將此通諭知之,欽此。

《大明對日宣戰書》

詔曰: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兇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盪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諮爾多方,宜悉朕意。

萬曆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戌,以平倭詔告天下。

《民國對日宣戰書》

日本軍閥夙以征服亞洲、獨霸太平洋為其國策國策。數年以來,中國不顧一切犧牲,繼續抗戰,其目的不僅所以保衛中國之獨立生存,實欲打破日本侵略野心,維護國際公法、正義以及人類福利與世界和平。此中國屢經聲明者。

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與之神聖抗戰,原期侵略者之日本於遭受實際之懲創後,能反省。在此時各友邦亦極端忍耐,冀其悔禍,陴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維持。不料殘暴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為行動,甘為破壞全人類和平與正義之戎首,逞其侵略無厭職野心。

舉凡尊重信義之國家,鹹屬忍無可忍。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係者,一律廢止。特此有告

附件二:

《日本明治天皇宣戰詔書》

  保全天佑踐萬世一系之帝祚大日本帝國皇帝示汝忠實勇武之有眾:朕茲對清國宣戰,百僚有司,宜體朕意,海陸對清交戰,努力以達國家之目的。苟不違反國際公法,即宜各本權能,盡一切之手段,必期萬無遺漏。惟朕即位以來,於茲二十有餘年,求文明之化於平和之治。知交鄰失和之不可,努力使各有司常篤友邦之誼。幸列國之交際,逐年益加親善。詎料清國之於朝鮮事件,對我出於殊違鄰交有失信義之舉。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而清國每稱朝鮮為屬邦,干涉其內政。於其內亂,藉口於拯救屬邦,而出兵於朝鮮。朕依明治十五年條約,出兵備變,更使朝鮮永免禍亂,得保將來治安,欲以維持東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國,以協同從事,清國反設辭拒絕。帝國於是勸朝鮮以釐革其秕政,內堅治安之基,外全獨立國之權義。朝鮮雖已允諾,清國始終暗中百計妨礙,種種託辭,緩其時機,以整飭其水陸之後備,一旦告成,即欲以武力達其慾望。更派大兵於韓土,要擊我艦於韓海,狂妄已極。清國之計,惟在使朝鮮治安之基無所歸。查朝鮮因帝國率先使之與諸獨立國為伍而獲得之地位,與為此表示之條約,均置諸不顧,以損害帝國之勸利利益,使東洋平和永無保障。就其所為而熟揣之,其計謀所在,實可謂自始即犧牲平和以遂其非望。事既至此,朕雖始終與平和相始終,以宣揚帝國之光榮於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戰,賴汝有眾之忠實勇武,而期速克平和於永遠,以全帝國之光榮。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重看明清民國四份《宣戰詔書》,中國仁義至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