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家节倍思乡,我的家乡令旗塘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从古到今,思乡是中华儿女最质朴最浓烈的不老情怀,从王维“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牵挂到杜荀鹤“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的乡愁;从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到张抗抗《故乡在远方》;从余光中的《乡愁》到李谷一的《乡恋》,如此等等,无不从平仄和韵律中渗透出恬静、淡淡的乡愁,从文字和音符里参悟到浓烈、深深的思恋。

每逢家节倍思乡,我的家乡令旗塘


家乡,是我们每个生命的“原产地”。二十八年前, “家乡”就因我背井离乡而割裂,家在北上广,乡在令旗塘。网曰: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想,不管走多远,我们都别忘了生命的起点。

我生命的起点是令旗塘,那是湘江西侧的一个小山村,南接龙湖,北抵洞庭,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一条小溪由东向西潺潺流过,把马鞍塘、令旗塘和荷花塘连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小溪上有石拱桥,水溪两边是高低有序的梯田,四季各有神韵,春季道道绿波,春天荷香四溢,秋时满地黄金,若是那银装素裹的冬天,树成了琼枝玉叶,山脚下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中式别墅,灰砖黛瓦、粉装玉砌,一副标准的中国山水画。

每逢家节倍思乡,我的家乡令旗塘


每到夏季,家家都会把竹铺子搬到池塘边上乘凉,小伢子小妹子都会乖乖的躺在上面,奶奶们不急不缓地摇着那蒲葵扇,讲着那神秘又古老的家乡故事……

令旗塘,形如其名,塘的主体象一面旗帜的旗面,一条小溪犹如旗杆由东向西缓缓流过,塘面波光粼粼的水池,鱼翔虾跃,满池荷叶,莲香四溢 。流水潺潺的小溪内水草象彩练一样随水飘舞,两岸杨柳依依,勤劳的百姓在小溪上架起了多座小石桥,方便耕种和往来,试想,在一碧无穷的稻浪中,一座古朴简约的小石桥横卧绿海中,是何等的诗情画意。特别是春天的桃花坡,千枝万树的,就像一片燃烧着的火海,春天的万物,彷佛都为它炙热而娇艳的色彩所融化般,桃花坡无愧人们的厚爱,“桃红容若玉,定似昔人迷”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那真是“若是人间四月天,不逊王母蟠桃园”。

每逢家节倍思乡,我的家乡令旗塘


家乡人们世代在这里休养生息,安居落业。塘的北面修建了洪山庙,供奉众仙,世代香火不断,只可惜文革破“四旧”时被拆除了,所幸是几棵五六个人也抱不过来的古樟树依然生机勃勃,茂密参天,像一把撑开的巨伞,又像一个神话中的巨人一样日日夜夜守护着我们的家。

而今,家乡的人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家乡人民依托铜官古镇、靖港古镇、乔口渔都和千龙湖湿地公园等旅游项目,摸索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并发挥临近长沙的区位优势进行产业对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等项目,利用山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弘扬乡土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乡邻和睦,乡风文明,以观光农业为龙头的各种越来越兴旺,旅游越来越红火,环境越来越优美,村民越来越幸福,家乡已为真正成为了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真正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真正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和典范,家乡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每逢家节倍思乡,我的家乡令旗塘


后记(今日小年)

街头巷尾嬉戏的小孩又点响鞭炮声,一年又过去了,小年一到,年味愈浓,提醒着每一个游子,归期已至。忙碌了一年的你,是否已经踏上了回家的路;又或者日渐年迈的父母,是否还在等待在外漂泊的孩子?

于是我想,今年虽沒赚多少钱,还是要早点回去,家里有栋瓦屋,打扫一下灰尘,贴个对联,挂个灯笼,年后再把屋子的瓦拣一下,房前屋后栽点果树,种些小菜,还是会有收获的……

每逢家节倍思乡,我的家乡令旗塘


背上行囊,踏上归乡的列车。无论路途多远,风雪多大,都阻止不了游子回家的心情和脚步。心怀重逢的期待,积攒着太多的思念,穿越人海,挤上列车,回家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