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低保扶貧對象都有安置房生活到了城裡,但是他們以後的生活來源是什麼?

苗鄉風哥


關於農民離開土地,住進城裡的安置房,以後的生活怎麼辦?

1、有個故事叫做"羊吃人",發生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紡織業;那時,因為殖民擴張,突然出現巨大的殖民地市場;羊毛紡織品需求量增幅巨大,傳統的養羊產業,已經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資本家就到農村圈地;農民被迫遷入城市。此後,英國的農業就進入到集約化生產。到現在農民也沒有回到土地。

2、從當下講,中國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剛剛開始,現在很多的安置房都是因為公共工程的需要而搬遷,涉及到的人口數量畢竟是少數。

3、農民退出自耕地,如果有技術或者文化還比較好融入城市生活。如果沒有技術,沒有文化,年紀又大,那就很麻煩了。那就只能靠政府了。

4、題主問的是貧困戶,那麼既然都是貧困戶了,那技能、文化、普通話、達標就很難了。加之農村是“熟人社會”,城市是“陌生人社會”,社會成員的交流與協作方式有本質區別。想要融入城市生活,豈是一朝一夕。


空空新農人


隨著2020年的接近,“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等政策詞彙熱度不斷飆升。習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更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對於扶貧,既要解決眼下的問題,又要規劃未來的目標。把治標與治本有效結合起來。治本為主,治標為輔,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扶貧”。

治標就是要切實解決農村低保扶貧對象的溫飽問題,讓貧困戶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治本就是要從根本上幫助貧困戶創造經濟來源,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可能有的人會聽到某某村的某某貧困戶被政府安置到了城裡的新房子裡,我們在羨慕的同時,也不禁對扶貧政策產生了懷疑,畢竟有些地方的貧困戶是沒有這種待遇的。

其實,這種政策便是脫貧政策的其中一種:異地搬遷脫貧。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貧困戶都有這種待遇的。異地搬遷脫貧對象主要是針對一些環境惡劣、難以維持發展的邊遠山區貧困戶。通俗點講就是“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

可這樣一來,有些朋友就會問了:農村的低保扶貧對象住到了城市安置房之後,那他們的經濟來源是什麼?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明顯對扶貧政策有些誤解,就像前面提到的,扶貧是治標與治本相結合,而且治本才是扶貧的核心與關鍵。

針對低保扶貧對象,尤其在工作方面,政府會給予一定的幫助與支持。政府會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培養、完善農民工人才市場。提高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最終從根本上徹底的改變窮困面貌。

綜上所述,如果農村的低保扶貧對象有了安置房生活到了城裡,那麼他們的生活經濟來源最主要的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實現自力更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鄉村小天


移民搬遷在一七、一八年都有,作為村裡面的小職員有幸在這屆村幹中參與其中,分享一下我這邊的移民心得,我們村裡七百多戶人家三百多戶貧困戶,貧困戶低保戶參與移民的一共才十二戶,可想而知大部分貧困戶都有共同一個心裡“進城了今後怎麼維持生活,拿什麼維持生活?”國家出臺這個政策早就想好對策,要搬得下、穩得住、後續就業有保障,只要你適合搬遷對象,搬進城裡面政府不會丟下你不管的。

但是有些貧困戶,並不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種想法,反正在幾代人耕種幾百年的土地上,只要你勤快點也不會餓死,總的來說就是思想陳舊保守,大腦不開竅,有等靠要這種根深蒂固的心裡,讓很多幫扶幹部頭疼。其實進城後,只要你努力勤奮點,儘早融入新的環境當中,把貧困戶的思想包袱丟掉,慢慢適應城市節奏,是金子總會發光,再說現在城裡面發展快,公益性崗位每年都在增加,只要你肯吃苦,也會走出自己完美的人生!謝謝!





七俠小武義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政府既然把低保扶貧對象安排進城裡,那麼他們早就已經想好了這些問題。具我瞭解,政府會通過如下幾個方式來成為這些人的生活來源。

一,手工電子組裝。雖然手工電子的單價不是很高,但也能一天生活的開支。這個工作不用太大的技術要求,也自由,而且對於年事已高的老人,是個不錯的收入。

二,電子廠、各類加工工廠。政府部門會加強引進電子廠,為這些人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政府也會通過走訪瞭解各類加工部門所需的員工,然後政府部門就安排這些人去工作,上班。

三,政府會通過了解得知,哪個果園要人、哪個小區招保安等,把這些人介紹去應聘。

四,政府加大對這些低保扶貧對象的技術培訓。政府花費大筆資金聘請有技術的人來教這些人技術,比如教電工知識、電焊等等。這能讓這些人學會一項技術來養家餬口。

所以,不用擔心以後的生活來源。只要你肯學,然後肯去工作,沒有崗位,政府替你找。國家和政府是不會把這些人置之不理的。

個人觀點,認同可點贊,轉發或關注。🙏🙏



人格的魅力


農村的低保扶貧對象被搬遷到了城裡,他們今後的生活來源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案例。我們村九組的一戶梁姓低保貧困戶,夫妻二人因長期患病,不能勞動導致家庭貧窮。後又因治病需要,在縣城邊上租了一間別人不要的破屋,稍微整修一下住了進去,就算在城裡安下身來。夫妻二人每天拎著一個箱子就在街上給人擦皮鞋,每月收入突破三千元,憑著省吃儉用,把自己的兩個孩子一個送進了咸寧職院,一個送進了武漢某醫學院。如今其大孩子已畢業開始工作,每月有四千多的收入。小孩還有兩年也大學畢業,工作後其家庭就可不再需要低保兜底。


我們再來看農村能夠享受低保都是那一類人?農村能夠享受低保的都是非病即殘,勞動能力弱,使得家庭收入低;或者智力、神經有問題,無勞動能力且還需要人照顧的這類人。農業的產值本來就低,正常人一年下來做農活都掙不了幾個錢,莫說這些勞動能力弱的低保貧困戶,要想靠農業擺脫低保就更難。這也是時下農村為什麼十室九空,越來越空心化的原因。

城市的繁華催生了更多的服務產業,為人們就業謀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城市的一個月就可以抵在農村的一年辛苦勞作的收入。比如我先說的那戶梁姓低保戶,通過替人擦皮鞋,改變了自己和孩子的命運。雖然說進城了的低保貧困戶不可能都去擦皮鞋,但政府通過建立扶貧車間、微工廠、或是安排清潔工等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公益性崗位,每月就算只有一千多點的工資,也勝過他們在農村的農業收入,生活也就不會存在問題。當然,前提是隻要這些低保貧困戶不是因為懶而貧困才行。


另就是因為一家有一個雙目失明,智力精神殘疾或長期臥床不起的這類正常人被拖累無法外出務工掙錢而致使家庭貧困的低保戶,一旦搬去城市,可以就近邊務工邊照顧家人,也同樣有利於改善其家庭生活狀況。我們五組有一患尿毒症的低保貧困戶,一家人就租住在縣城醫院邊上,邊透晰邊務工。因為有低保,透晰這個鉅額費用國家解決了,子女就近務工,既照顧了患者又一家人在一起生活融融。

人們的第一認識認為,這些低保貧困戶進城了買米哪來錢?買油哪來錢?買菜哪來錢?認為在農村管它的自個還可以種點,至少吃飯沒得問題。我認為,一方面他們本就是自身勞動能力弱,加之農業辛苦不說收入還低,你叫他們怎麼能不貧困?另一方面農村就業的單一性侷限了他們脫貧的能力,而城市就業的多元化和可選擇性又是可以讓他們生活的更好。要不我們那麼多的青壯勞力湧進城市為了什麼?何況,城市的社會保障功能和基本公共服務比農村更加完善。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也會有部分低保貧困戶也會不習慣城市的生活而不願搬去,都屬正常。但我還是更多的認為,城鎮化和減少農業人口是讓更多農村人、農村貧困戶、農村低保貧困戶擺脫貧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憨娃春哥


瞎扯我無房無地戶在當地快三十年找了快十年沒錢送至今無人解決,沒關糸沒錢只能看著全國奔小康,當然各人能力有線打工只能勉強維持租房孩子上學日常開銷


用戶9943382516546


農村低保扶貧安置城裡居住,他們以後的生活來源是什麼?

最簡單的辦法是就業,只要在工作就有收入來源。
隨著城鎮化建設發展


,農民勤勞肯幹的習慣在城裡是很有的價值勞動力。只要稍有培訓,就可以上崗工作。扶貧不僅解決生活與居住問題,主要從實際調研,按照現在他們的能力,進行技能培訓,讓他們可以勝任一些工作崗位,有賺錢生活本領。不能培養賴人,政府還要二次扶貧。

城鎮建設很多地方都需要勞動力,新型農業也大量需要有動手能力強,有技能的勞動力,只要不怕累與苦,在城裡就業機會無處不在。不需要非要去種地,這樣就可以有規劃的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

農民可選擇的職業還是非常多的,我們不能把眼光侷限化,只要不好吃懶做,生活習慣不良,願意多多嘗試,把自己眼光與格局給完全打開,就可以賺到錢解決生活來源。


希望的鄉村


易地搬遷扶貧,實際上又是被地方官員玩壞了,做成了政績工程。搬遷戶中村幹部的關係戶居多,他們的生活基礎還是在村裡面。而有能力打工增收者,根本就不貧困。


月伴星輝1


真正的貧困戶一點都得不到。所謂的貧困戶是有門道的。村上的惡人,特除關係,勢家子弟。才是貧困戶。


用戶41055006989481


屬移民搬遷戶才可以!有的搬遷到交通便利村莊、集鎮中心,有的搬遷到城市,都是徵地拆遷戶,並非貧困戶低保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