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詩詞裡可以看到許多“橋”,有清晰的,比如野橋、溪橋、江橋等。也有模糊的,比如第四橋,比如秦橋,皋橋、銀橋。還有一些不知真假的,比如十二橋,二十四橋,七十二橋等等。小可雖才薄如紙,但幸好臉皮夠厚,試著一一拆解,若有錯漏,還請直指。

二十四橋

杜樊川一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雅緻千古,無人能及。網絡上隨意查詢便可知得,關於二十四橋的解釋有兩種。

一則說二十四橋即是吳家磚橋,又稱紅藥橋。後世有學者紛紛從姜白石的一句“念橋邊紅藥”中考證二十四橋不是二十四座橋,而是一座橋。

其實根本不用考證,答案就呼之欲出。

如果二十四橋指的是固定的一座橋,那第詩中的第四句便不可能有“何處”二字,何處,即不知玉人和(韓綽)在哪裡之意,所以二十四橋決不可能是什麼念紅橋或吳家磚橋。彷彿第三句我明明說了你去天安門看升國旗,第四句又問你在哪裡?

二則記載於北宋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說唐代的揚州城裡有明確記載的,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分別是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洗馬橋……等等,然而沈括又在書中說道城中還有北三橋、中三橋、南三橋,特意交待這九座橋並不在二十四橋之內,卻沒有交待原因。如此算來,唐代揚州城裡至少有三十三橋。雖然杜牧在揚州呆了幾年,但揚州到底有多少橋,恐怕也未必清楚。畢竟數年間新建一座橋或毀壞一座橋並不出奇,何況統計數量的沈括和杜牧還差了一個朝代。

那麼,唐代的揚州城裡果真有二十四座橋麼?如果沈括記載為真,那麼至少明確有記載的橋有三十三座。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假如二十四橋真的是二十四座橋的話,那麼陳允平《風流子》“十二畫橋,一堤煙樹成行”也應當是一一數過;徐端《丙除夜泊舟東湖》“醒來便欲尋春去,楊柳江南十五橋”保不齊都是作者自己蓋的;還有仇遠《木蘭花令》“蠹塵珠網滿香車,三十六橋春悄悄”估計是查了地圖;王叔承《風雨泛太湖》“七十二橋燈火亂,野煙沽酒宿漁汀”豈不是要大興土木?這還不算驚奇,周麟之《與蘇州守十詩》中說“黃堂高興動樽俎,三百畫橋絲管音”,蘇州和揚州大小相差並不明顯,然而橋的數量卻多出276座?其實這個數據也不準,一個叫袁華人寫過一首《水調歌頭》說“三百六橋春色,二十四番花信,重會在蘇州”,整整又多了146座橋。

劉禹錫《樂天寄憶舊遊》中說“春城三百七十橋”又該如何解釋?因為當時的蘇州加杭州放在一起,也不可能湊得如此整齊,更過份的是白樂天提供了另一組數據,在他的《正月三日閒行》中明確說過蘇州城內“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整整多了20座橋。

唐朝有一個叫張喬的詩人,寫過一首《寄維揚故人》,裡面有一句“月明記得相尋處,城鎖東風十五橋”,維揚就是揚州的前身,位置在揚州中北部,假如此詩屬實,假如二十四座橋也屬實。那麼就意味著揚州城內其它十一個方向只有九座橋,這種佈局僅僅從邏輯上便不成立。

因此,完全可以斷定,二十四橋僅僅是虛指,正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不可能是480個寺廟一般。東坡的“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也不可能記載在日記之中,一千三百六十日,一日醉,恰恰是百年,這種算法完全不成立,只能是詩家語。

二十四橋就是指煙花柳巷!不論是十二,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四百八等做為虛數,在詩詞創作中,使用具體數字遠比用“多少”、“幾何”、“若干”、“些許”更顯唯美和富有情調。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第五橋

追根溯源,中晚唐後百分之九十的詩歌創意都可以推到杜甫身上,《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有一句“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這個第五橋在華巖寺雁鶩坡西北方。全詩讀起來倍顯風流雅緻,讓後世詩人紛紛效仿。比如陳允平“明月空歸第五橋”,何夢桂“歸來第五橋邊路”,董嗣杲“平接南山第五橋”等

第……橋

大多形容清雋的情致或淺淺的思緒,而且讀起來音律感極為唯美。因為杜甫那首太過唯美,首創“數字+橋”模式,引發了後世以情趣為主的詩人詞家的瘋狂改編,比如張炎“又在煙波第幾橋”,蘇曼殊“踏過櫻花第幾橋”,郭奎“綠到淮南第幾橋”。比如著名的西湖六橋九亭,每一首讀起來都有晚唐風韻,清幽雋永,煞是小資。

第一橋:古映波橋,如劉過詩“紫騮借得將軍馬,垂柳西湖第一橋。”

第二橋:古鎖瀾橋,如錢宰詩“別來欲問春消息,花落西泠第二橋。”

第三橋:通往花家山,如王鎡“一派笙歌來水上,鷺鷥飛過第三橋。”

第四橋:通往茆家步,如蕭立之“晚風忽斷疏蓬雨,秋在煙波第四橋。”

第五橋:古通浦橋,如陳允平“題紅未託相思約,明月空歸第五橋。”

第六橋:古跨虹橋,如易恆詩“修眉愁澹初三月,畫舫歌殘第六橋。”

第幾橋:指江南的某處橋,多指春思,比如施肩吾“不知暗數春遊處,偏憶揚州第幾橋”,郭奎“不知楊柳將春色,綠到淮南第幾橋。”

附:川蜀地區有一個普安城,城中也有第一、二、三橋。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咸陽橋

杜少陵《兵車行》“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咸陽橋為漢武帝時所見,為長安與西北的必經之橋。也正因此詩詞中的“咸陽橋”有離別和眾軍征戍之意。比如梅堯臣詩句“白面書生有肝膽,少年曾過咸陽橋”。

藍橋

情人相遇之地。貌似藍橋有多種解釋(其實只有一種),其一為情人相遇或遇仙之處。典故是裴航遇仙。原故事太長,精簡為裴航乘船見一美婦人,意欲親近,通過侍女送詩。婦人回詩一首,裡面有一句“藍橋便是神仙窟”並暗示其為線索。裴航後來到了藍橋驛口渴向一名老婦求水觸發了劇情,遇到一名叫雲英的仙女,最終一同飛昇。古詩中帶有相遇或求仙之意的藍橋都是這個典故,比如“君行直到藍橋處,一見雲英便愛卿”,東坡“仙材夢不成。藍橋何處覓雲英”,范成大“雲英此夕度藍橋。人意花枝都好”。其二是地名,在西安,即尾生抱住典故所在之橋,這種說法缺乏有力依據支持,不足為據。而電影《魂斷藍橋》的解釋成夫妻殉情之意純屬臆想,斷魂藍橋譯名本意應當是將女人比成仙女,可惜最終無緣。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鵲橋、星橋

又稱烏鵲橋,典故疑出於《淮南子》“七月七夕,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謂與牛郎相會也”,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時由喜鵲搭建而成的橋,因此多和愛情中的短暫相聚有關。比如秦少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李郢“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程垓“去年恰好雙星節。鵲橋未渡人離別”,李易安“星橋鵲駕,經年才見”。

綠楊橋

即洛陽橋。東坡詞雲“解鞍敧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王安石詩云“江上齋船駐彩橈,鳴笳應滿綠楊橋”,歐陽永叔也有詞“紫絲障,綠楊橋。路迢迢”,此三人都是北宋人,由此可見,百度百科上說綠楊橋建於南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謝橋

晏幾道名句“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謝,指李德裕的侍妾謝秋娘,原為歌妓,才貌雙絕,可惜紅顏早逝。李德裕作《謝秋娘》來思念她,所以謝橋是指美貌歌妓的住處,同理,詩裡的“謝橋”、“謝家”、“謝娘”等如果與才學無關,都是指歌妓或情人。比如納蘭容若“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吳文英“念漢履無聲跨鯨遠,年年謝橋月”,史達祖“謝橋邊、岸痕猶帶陰雪。”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斷橋

一為西湖段家橋,二為路上破舊毀壞之橋。詩中斷橋如果和西湖無關,大多是指後者。因為橋已斷,所以詩詞中的斷橋除了寫實寫景以外,大多襯托得詩人心情淒涼,寂寞,甚至引伸為悲涼之意。比如放翁“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李彌遜“斷橋缺月。點點枝頭雪”,趙長卿“憶為梅花醉不醒。斷橋流水去無聲”,劉辰翁“但細雨斷橋,憔悴人歸後”。

赤欄橋、赤闌橋、赤橋

除了實指以外,都指紅色欄干的橋。因為顏色關係,所以橋都不大,也因為顏色關係,所以都和美麗女子相關,大多都是相會,思念,盼歸之意。比如周美成“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溫庭筠“正是玉人腸斷處,一渠春水赤欄橋”,陳允“心事不隨流水去,月明人在赤橋西”,史達祖“棹橫春水渡,人憑赤闌橋”。

灞橋、灞陵橋

位置在古長安東,古人在此送別常常折柳相贈,和折柳為同一典故淵源。詩詞中多指離別送別之意。比如放翁“灞橋煙柳,曲江池館”,吳文英“悵駐馬灞橋,天寒人遠”,張炎“天涯羈旅,不似灞橋雪”。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畫橋

柳永《望海潮》中有“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之句,畫橋,顧名思義,應與畫樓,畫閣相仿,大都是指外形華美的橋。類似的句子還有秦少游“畫橋南畔倚胡床”,稼軒“噴玉吹簫。曲江畫橋”,從現有的詩詞來看,這個畫橋更傾向於遊玩風月之地的橋樑。

金橋

有三解,一為成仙之橋或仙境之橋。比如王漢之“歸來悵望金橋處,露滴桃源一徑斜”,吳師正“潭上金橋跨龍背,綽約雙鸞飲潭水”。楊維楨“鐵崖仙客氣如虹,金橋銀橋遊月宮。”第二種解釋是寫實,橋在上黨附近,景元三年,年輕時期的李隆基從這座橋上步入長安,開啟了自己的事業。比如李義山“玉塞驚宵柝,金橋罷舉烽。”第三種就是湧金橋,在西湖邊上。

銀橋

即登月之路,有時也指明月。相傳某年的八月十五,著名道士羅公遠陪唐明皇賞月,問唐明皇想不想到月亮上游玩一番,得到應允後,把手中的木杖扔向天空,化為一座橋,橋呈銀色。詩詞多見,比如張炎《風入松》“說與霓裳莫舞,銀橋不到深山”說的就是這個典故,還有王國器“花房羞化彩娥飛,銀橋密遞仙娥信”,比如文徴明“松間翠殿團華蓋,天外銀橋入紫微”。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東橋、西橋、南橋、北橋

東橋即第五橋,見前段文字。

西橋,一解為洛陽城西之橋。二解為閩水之西名勝之橋,三解為風月場所之橋。四解為寧夏某名橋。但實際上在詩詞中大多是指西面的橋,僅此而已。

南橋:一解洛陽城南之橋,二解蘇州城南古橋,多有望遠盼歸之意,如晏幾道《一斛珠》“南橋昨夜風吹雪。短長亭下征塵歇。”吳文英《點絳唇》“明月茫茫,夜來應照南橋路。”

北橋,城北之橋,北面的橋。小可認為應無深意。

十二橋、十四橋、十五橋

等同於二十四橋,玉芝《遊西湖》“春老鶯花十二橋”,袁衷“明朝匹馬潮陽道,吟過韓江十二橋”,胡應麟“今夜揚州月,平分十二橋”,姜白石“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據小可粗略查詢,只要是帶水帶湖的地方,都可以用十二橋來增加小資情調。數字之橋,完全看字數需求,如果其位置為三個字,那麼就是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七十二。如果位置是兩個字就是十二,十五,第五,第幾等,如果是四個字,顯然可以是三百七十,三百九十等等。

皋橋

在古蘇州城內,東漢皋伯通家附近的橋,皋伯通有一個著名的門客,就是大名鼎鼎的梁鴻,成語“舉案齊眉”男主人公。比如沈彬《贈王定保》“皋橋已失齊眉願,蕭寺行逢落髮師。”後來著名詞賦大家庾信寫了一篇《哀江南賦》中有“下亭漂泊,皋橋羈旅”之句。所以皋橋多有作客他鄉之意。比如樂天《夜歸》“皋橋夜沽酒,燈火是誰家”,孟郊《送李翱習之》“皋橋路逶迤,碧水清風飄”,朱長文詩句“遇君來自西,暫作皋橋旅。”都有此意。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秦橋

秦始皇東遊時在青城山附近所造之石橋。後來多用來形容世事變化。比如李賀《古悠悠行》“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劉筠《漢武》“夏鼎幾遷空象物,秦橋未就已沉波”,梅堯臣“秦橋不可度,織女不可邀。”

楚橋

楚地之橋,借指江南水鄉的橋。比如鄭谷《梅》“離人南去腸應斷,片片隨鞭過楚橋”,石延年《送人遊杭》“五湖載酒期吳客,六代成詩倍楚橋”,釋函是《二蕭》“閉戶來春色,隨鞭過楚橋。”

六橋

即西湖六橋,與楚橋相比,這個六橋有明確的指向性,即西湖。比如吳夢窗《鶯啼序》“十載西湖……別後訪、六橋無信”,陳著《沁園春》“記六橋花舫……孤山草酌”,方回《西湖之遊》“六橋簫鼓日喧天,誰料年來漸索然”,不難看出,詩詞創作中若是用西湖之橋來增加情致,二字者為六橋,三字者為第……橋或十二橋。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野橋

山野小橋之意,側重於沒有建在驛路邊上的橋,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景色有些孤冷,恰好可以襯托詩人孤獨或獨苦的心境,常常與梅花,楓葉,落日一起出現。比如放翁“丹楓落日野橋晚,斷雁溼雲江路秋”,比如王冕“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比如唐伯虎“心期此日來遊賞,載酒攜琴過野橋。”

類似這樣的橋還有溪橋、石橋、柳橋、村橋、堤橋、林橋等都無明確指向,大多為寫實。

正所謂

何處伊人按玉簫,鞦韆巷陌雨芭蕉。

詩中莫問相思意,都在一千八百橋。

從“二十四橋明月夜”開始,掰一掰詩詞裡的那些橋的前生今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