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阜山鎮這個村的名字很有特點,叫做“老馬思家”

“老馬識途”這個成語,相信大家都熟悉。

這個成語,出自古代典籍《韓非子》。原文稱:“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也就是說,這個成語的由來與齊桓公、管仲有關。孤竹國遠在燕國之外,齊桓公救燕而伐孤竹,歸來的途中迷了路。這時候,管仲想到了靠老馬的記憶找路,果然走了出去。這段故事,在《東周列國志》中也有比較詳細的演繹。

當時的具體細節,已經難以考證。但這至少說明一點,在歷史上,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老馬的記憶力”。

招遠阜山鎮這個村的名字很有特點,叫做“老馬思家”

(配圖均為老馬思家村周邊風光)

而在膠東半島地區,有一個村莊的名稱由來,與“老馬識途”的成語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煙臺招遠市阜山鎮的“老馬思家”村。

招遠阜山鎮這個村的名字很有特點,叫做“老馬思家”

如果單獨把“老馬思家”這四個字拿出來,相信很多外地的朋友可能不會把它跟村莊聯繫在一起。但這的的確確是一個村名。從原來南院鄉(合併至阜山鎮)駐地向南行駛,過了寧家村之後,不遠處的路邊,就會看到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老馬思家”,在後面則是一個紅瓦白牆的村莊。

招遠阜山鎮這個村的名字很有特點,叫做“老馬思家”

“老馬思家”村並不在主幹路上,因為外地的朋友對它瞭解不多;但在招遠當地,這個村莊卻挺有名氣。有不少人曾經撰寫文章,介紹過老馬思家村的由來。

招遠阜山鎮這個村的名字很有特點,叫做“老馬思家”

民間的說法雖然有不同的版本,但基本上大同小異,與《招遠縣地名志》當中的記載相仿——這個名字,的確與一匹老馬有關。

根據記載,這裡最早在明代中期建村。當時孫姓兩兄弟在附近建立南北兩個莊子,南面的叫做南孫家,也就是後來的老馬思家村。

招遠阜山鎮這個村的名字很有特點,叫做“老馬思家”

到了清代,孫姓遷走,陳姓從轉山堡村遷來。相傳,村裡的孫姓人家曾經賣了一匹老馬,馬通人性,不願離家,去而復返。為了紀念這段經歷,村莊就以“老馬思家”命名。這個村莊規模不大,根據招遠地名資料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也就百餘人口,以陳姓為主。

招遠阜山鎮這個村的名字很有特點,叫做“老馬思家”

“老馬思家”與“老馬識途”雖然字面不同,但意思相近,當初給村莊命名的先人,說不定就是參考了成語典故。這也能說明,當年這裡的陳姓先人,應該也是通文墨的。

招遠阜山鎮這個村的名字很有特點,叫做“老馬思家”

在古代,思家的老馬,認識回來的路;而在現代,因為地理位置特殊,相信到過這裡的朋友,也會記住這裡的路。老馬思家村只有一條鄉間公路經過,它位於招遠有名的城子水庫的上游,沿著路走到水庫的北邊,就是老馬思家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