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在歐洲行不通,“年富力強”的印度卻指日可待?

記者 | 田思奇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倫斯3月中旬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令其成為新冠疫情期間最知名的公共衛生概念之一。但從世衛組織到各國專家,外界大都認為主動實現群體免疫並非抗擊疫情的良方。英國也闢謠稱這並非政府政策,而是疫情持續發展下最終會出現的結果。

這種做法的主要問題在於,研究尚未證實免疫效果和持久程度,未考慮病毒變異性,以及各國難以應對病亡患者過多的壓力。但也有觀點認為,對於印度這樣年輕人口比例大、同時封鎖導致經濟負擔過重的國家,更適合另闢蹊徑尋求群體免疫。

推行這樣的理念可以理解為,在把老年人和基礎病患者等面對新冠的高危人群隔離保護起來後,讓整個國家的“年富力強者”主動或被動遭遇病毒後出現抗體,形成全社會的“群體免疫”,使得高危個體周圍最終都是對這種疾病有抵抗力的人。

隨著印度全國封鎖措施延長至5月3日,印度流行病學家穆利伊爾(Jayaprakash Muliyil)對ThePrint等多家媒體表示,生產能力強的年輕人應該出去工作,老年人繼續留在室內隔離。

“即使有50%的人被感染,他們(產生抗體的感染者)也會成為病毒的屏障,為另外50%沒有免疫力的人提供保護,”穆利伊爾說,“這在疫苗開發之前特別有用。”

按照穆利伊爾給出的數據,印度55歲以上和60歲以上的人口分別只佔12.5%和8.5%,保護好這些人就可以實現群體免疫。

世界銀行2018年度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65歲以上人口比例僅為6%。相對來說,中國為11%、英國18%、意大利23%、日本28%。

不過穆利伊爾認為,印度應該更謹慎地檢測感染率,並繼續禁止大型集會。電影院、劇院、商場、健身房和餐館等場所必須關閉。

到目前為止,莫迪政府尚沒有提及群體免疫的相關策略。當被問及莫迪政府是否不應該把封鎖措施延長至5月時,穆利伊爾稱這只是“更容易的選擇”。

如果長期推行嚴格的封鎖與隔離,穆利伊爾認為,一旦完全開放,病毒就會捲土重來。因此更謹慎的做法是在接下來半年裡有序開放,保護老年人,但讓年輕人走在前列。這樣印度經濟不會停滯不前,醫院也有所準備。

印度一度成為全球主要國家經濟增速的領頭羊,但增速正持續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印度經濟增速僅為1.9%。印度經濟監測中心數據顯示,印度失業率已從3月的8.7%升至4月的23.4%。

印度公共衛生基金會教授雷迪(K Srinath Reddy)也對CNBCTV18表示,認可階段性的解除封鎖:“我們需要減少的其實是重症病例數量,而不是病毒攜帶者數量。在可控的情況下(開放),我們可以在冬天或者明年獲得群體免疫。如果現在直接開放,我們會見證感染數量激增,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團隊和設在新德里與華盛頓的公衛宣傳團體“疾病動態、經濟和政策中心”(CDDEP)也提出類似的策略。研究稱印度較大比例的年輕口面臨的住院和死亡風險較低。如果病毒在未來7個月內可控地持續傳播,該國60%人口將在11月前獲得免疫力。

截至4月22日,印度累計確診病例突破2萬例,死亡645例。

但即便是在印度這樣年輕化的國家,任由大量人群感染勢必會給醫院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彭博新聞社分析稱,印度嚴重的空氣汙染和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高發率已經損害大量年輕人的健康,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可能高於預期。

此外,在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南亞大國,大量城市和農村生活條件擁擠,保持社交距離是個難題,尋求群體免疫的過程中如何繼續保護高危群體也絕非易事。

瑞典首席流行病學家安德斯·泰格內爾則發表爭議性言論稱,瑞典疫情中心,首都斯德哥爾摩最早在下個月就實現群體免疫。這個人口剛過1000萬的北歐國家一直被視為歐洲的“異類”,沒有采取和其他國家類似嚴格的封鎖措施,目前總確診數接近16000例。

世衛組織本週一(4月20日)再次強調,全球人口中只有極少數人——約2%或3%的人口——血液中存在抗體,意味著可能對新冠病毒免疫。這表明通過實現群體免疫來接觸封鎖的作法並不現實。

美國斯坦福大學在加州聖克拉拉縣進行的抗體監測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高達官方數字的50至85倍,即4.8萬至8.1萬人已經感染,但這也僅相當於3%的全縣人口。德國北威州重災區岡格爾特市已有500人接收測試,其中14%測出抗體。但這均和群體免疫所要求的60%人口感染相去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