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作家與時間的抗爭史


平凡的世界:作家與時間的抗爭史

《平凡的世界》路遙、《路遙傳》厚夫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裡面有一篇講加繆,說加繆自己不是局外人,是非常執著的功利主義者,他的作品是故作冷漠。由此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就是作家筆下的文字,和作家本人,並不可以等同來看。

真的要走進一個作家,作品和傳記缺一不可。我從高中就接觸過路遙,當時課本選修課裡面有一篇潤葉帶著少平去家裡吃飯的,少平狼吞虎嚥的情節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子裡,同時我也記住了這本書。

大學的時候再讀路遙,花了三個通宵讀完《平凡的世界》,在網上把所有能找到的路遙作品看了個遍,唯獨落下了厚夫的那本《路遙傳》。最近在微信讀書上偶遇這本書,終於讀了他,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任務。

我覺得我又認識了一個和以往印象中不一樣的路遙。

路遙生在陝北的一個窮困家庭,在九個孩子中排行老大,七歲的時候,爸爸把他過繼給了能供路遙念書的大伯,我想這一類似“被拋棄的”事件對路遙影響深遠,他的後半生竭盡全力的證明自己的能力,為家人謀福利,不給別人添麻煩,逃避病症,他性格中的敏感細膩,不能說這一切有什麼必然聯繫,但是也不可能毫無關係。

《平凡的世界》裡處處可以看到路遙的生存痕跡,第一個便是孫少平,我在閱讀過程中看到過不少書友的評論,說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其實孫少平的原型正是路遙的弟弟王天樂,他在農村當過教師,而且不是像孫少平一樣因為學校原因而失業,是主動辭去了教師職位,來到縣城攬工,後來做煤礦工人,後來路遙有四處招人託關係把他變成了記者,後來王天樂也出了本書。

王天樂正像是少平一樣,不安於在農村呆一輩子,嚮往著外面的廣闊世界,農村的生活經歷和大量的閱讀,使他既熱愛生養自己的黃土地,又不甘於一輩子都生活在農村的一小片天地中,總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想王天樂的這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鼓舞著路遙的創作,在有一次王天樂和路遙談過自己對土地和家鄉的熱愛之後,路遙深受感動,說一定要把王天樂的話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裡,借少平之口好好說出來。

我暫時不瞭解現實生活中王天樂的愛情故事,我猜測少平和小霞的愛情故事,是路遙根據自己的現實和想象寫出的。路遙筆下的女青年,性格上都有他妻子林達的影子。路遙的初戀是一位北京女青年,分手之後很多人勸他找個陝北姑娘算了,路遙說那可不行,路遙要找一個能供他上大學的女人!單純從這一點上來看,路遙真是一個純粹的功利主義者呢。

回憶《平凡的世界》裡面的愛情,大多數都存在著一種不對等的照顧,要麼像秀蓮、蘭花一樣付出而不求回報,要麼像潤葉、曉霞一樣喜歡上身份地位比自己低很多的戀人。

愛情應該是這樣的嗎?夫妻之間只是單純的照顧嗎?是激情?是同情?是靈魂之間的理解?我說不好,只是覺得路遙筆下的愛情少了點什麼,情感描寫有些生硬,這也許和當時的大環境相關,也和路遙本人的戀愛觀相關。

我們是無法脫離大環境去評價任何一個人的,何況是一位作家,路遙的身上帶著那一年代的人的印記,他們生病不愛去醫院,想要吃什麼喝什麼也很少節制,而作為一個陝北人,路遙又有大男子主義,這也是他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也堅持要抓緊寫完《平凡的世界》的原因吧——一定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些什麼。把他比作夸父也一點都不過分,他確實是在和時間賽跑。我們甚至不能單純用這部作品的好壞來評價路遙,因為寫作過程中,作家本身的蛻變史,也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三部、六卷、一百萬字的《平凡的世界》,如果說一開始,路遙是希望從這部著作中得到些些什麼,那我相信,在工作逐步推進的過程中,路遙心裡想的,就只是完成這部書,不能像曹雪芹的《紅樓夢》、柳青的《創業史》一樣中道崩殂。

完成,就比一切都重要了。

平凡的世界:作家與時間的抗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