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品賞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與紫陶

佳品賞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與紫陶

佳品賞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與紫陶

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與紫陶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建水陶瓷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中國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水青花瓷與建水紫陶都屬於建水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瓷文化產物,是構成完整的建水窯陶瓷器燒製歷史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建水青花瓷和建水紫陶都是由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製成,都屬於陶瓷的範疇,前者為瓷器,後者為陶器。風格獨特、美觀實用、典雅大方的青花瓷和建水紫陶,讓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給建水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1980年,有關專家在建水城東郊與北郊的古窯址進行考古發掘,通過對古陶瓷殘片研究後認為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釉陶、清有紫陶”。早在宋代這裡就已生產青瓷製品,到元代有青花瓷,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與同時期景德鎮的青花瓷相比,春蘭秋菊,各具特色。建水青花瓷器燒製技藝從元末明初延續至今,約有六百餘年的歷史,在雲南陶瓷史乃至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史書記載:清光緒年間,窯匠潘金懷用來自七彩山的紅、青、黃、白、紫五種陶土為原料,泡水攪拌過濾成絳紅色陶泥,製坯燒成紫色或紅色的菸斗,不上釉、用石料磨光,開創了建水特有的紫陶生產工藝,由於傳統產品呈色紫赤,故得名為“建水紫陶”。建水紫陶燒製技藝產生於清代,開創於道光(1821-1850)年間,至今約有兩百年的歷史,1953年,建水紫陶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建水青花瓷”屬於瓷器。瓷器(China):以瓷土(即高嶺土或原生黏土)、石英、長石等為原料,經混煉、成形、煅燒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在古代也稱“窯器”。建水青花瓷器指元明時期建水及周邊地區生產的以鈷作為髮色元素一次性燒成的白底藍花或藍底白花釉下彩陶瓷器,它是一種具有明顯藝術特徵和審美價值的民窯青花藝術類型。

“建水紫陶”屬於陶器。陶器(Pottery):用陶土(沉積黏土)或加入不同的摻和料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乾燥後,放在窯內高溫燒製而成的物品。建水紫陶是指以“刻坯填泥”和“無釉磨光”為工藝特徵,並在裝飾上與中國傳統書法繪畫相結合的高溫無釉陶器。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建水青花瓷的坯料主要是建水本地的高嶺土(10%)、白土(10%)、灰土(80%)配製成80-100目的粗瓷泥。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建水紫陶坯料主要是建水本地的五色土(50%)、黃土(15%)、白土(15%)、灰土(10%)、紫土(10%)配製成200-300目細陶泥。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建水青花瓷是在半成品的幹坯體上用“青花料”繪製相應圖案、文字,建水窯青花筆法生動,畫法多樣,有著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裝飾完成之後,還要施上一層透明釉,陰乾待燒。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建水紫陶的裝飾工藝較複雜,也最獨特。

一是溼坯裝飾:在溼坯狀態下,用毛筆和墨汁等工具,手工直接在溼坯表面進行寫繪裝飾。

二是陰刻陽填:陰刻陽填是建水紫陶的特殊工藝之一。即對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將溼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隨形賦色,填敷各種色泥。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溼坯上的陰刻工藝

溼坯上的陽填工藝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建水青花瓷使用了含氧化鋁(Al2O3)較高的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在1200℃-1260℃左右,胎質基本瓷化,胎體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產品燒成後即光亮如鏡呈現青色藍花的瓷器。

建水紫陶燒成溫度一般在1100℃-1180℃℃左右,屬於高溫陶器,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但極少存在玻璃相莫來石結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瓷化。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建水青花瓷是釉下彩瓷器,施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施釉必須在坯體完全晾乾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否則燒成後易出現脫釉、起泡、開裂的現象。建水青花大多采用浸釉法、蕩釉法施釉,有時也採用倒扣淋釉的工藝。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GLAZE

浸釉法施釉

GLAZE

淋釉法施釉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獨特工藝之一。所謂無釉磨光:選用適當磨具,不上釉,經去火皮、擦絲、拋光等工序,對燒製完成的紫陶器表面進行打磨,根據需要打磨成鏡光或亮光、亞光、磨砂的效果。建水紫陶的泥料膩若膏狀,燒製完成的陶器表面經人工打磨會成明鏡般光潔。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經過多道打磨工序,才能讓陶面明如鏡、潔如玉。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無釉磨光工藝

由於建水青花瓷、建水紫陶是兩種不同的物質,製作工藝有差異,性能各有優勢,應用趨向不同。

建水青花瓷是施釉高溫燒成,具有光滑、不透氣、不滲水、不滲油的性能。廣泛用於餐具類(如碗、盤、碟、甌、罐等)和茶具類(壺、杯、盞、水洗等)實用瓷的生產;也可創作造型優美、青花裝飾典雅、釉色潤眼的青花瓷陳設器(玉壺春瓶、葫蘆瓶、直口瓶、花缸等)和文房器(墨盒、水盂、硯臺等)藝術瓷。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建水紫陶選料嚴格、做工精良、造型優美、重裝飾,文人書畫飾於其表、獨特典雅,是一種具有明顯工藝特色、創作意識和文化觀念的藝術陶,多用於文房器、陳設器的製作;另外,又由於建水紫陶泥料內含鈣、鎂、鉀、鐵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泥料不僅黏性好,還帶有磁性、紫陶器具有“透氣不滲水”的性能等等,也是做茶具(壺、杯、盞、罐、水洗等)、汽鍋、儲水缸和儲米缸的最佳選擇。人們常說:紫陶壺是會呼吸的紫陶茶器,泡茶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茶湯的馥郁茗香;紫陶水缸用來盛水,可達到磁化、軟化和淨化水的作用,使所盛之水清爽可口;紫陶缸用來存茶,可以起到防潮、避光、防異味的功能,用來儲米,可使米乾爽不生蟲,鎖鮮不變質;用建水紫陶汽鍋蒸煮食物,不僅能使食物格外鮮美可口,也更有利於保持食物的內在營養成分等等。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從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業進入了百花爭豔的鼎盛時期,成為雲南省陶瓷生產中心,其行業地位僅次於江西景德鎮,產品遠銷省內外和東南亞,是中國“國瓷”的一部分。明末清初,雲南和內地的交往範圍越來越大,商業經濟日益頻繁,景德鎮大量物美價廉的青花瓷器銷往雲南,使得建水窯工不得不放棄工藝雷同而質量粗糙的青花瓷燒造而尋找新的出路,從此建水青花瓷產業走向低谷。建水青花瓷長期得不到傳承與保護,造成了重視不夠,老一輩藝人相繼離世,青花燒製技藝瀕臨失傳,建水瓷器產業難以向當代產業轉化的瓶頸。近十年以來,建水瓷廠、建水土陶廠、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倒閉,青花燒製技藝受到衝擊,加之關注度不高,老一輩藝人相繼去世,傳承工作亟待開展。原老廠數名老職工以小作坊的形式燒製青花瓷器以外,掌握建水青花燒製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建水青花燒製技藝面臨失傳,十分瀕危。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自清代開始,建水燒製了聞名中外的紫陶。1953年,建水紫陶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被命名為“中國名陶之鄉”;2011年“建水紫陶”成功申報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7年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榮譽稱號,同時獲得“全國知名品牌示範區”的創建資格,同年10月經國家文化部批准,獲得“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創建資格,建水紫陶文化產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2019年9月,建水縣被授予“中國紫陶之都·建水”稱號,成為全國陶瓷行業的一面旗幟。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姊妹花”合影

在建水紫陶快速發展的同時,建水青花瓷也緊跟其後。目前,雖然整個建水青花瓷的生產企業不足10家,但在紅河州民族師範學校陶習苑建水青花研究所的積極努力下,學校與雲南大學加強合作協作,開展了青花的探索實踐、傳承與創新,2019年12月,“建水青花瓷”被建水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來源 | 人文紅河

審核丨蘭芳

各位小夥伴,紅河文旅的投稿郵箱已經開通,歡迎各位讀者朋友積極來稿哦!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佳品赏介丨建水陶瓷“姊妹花”—— 青花瓷与紫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