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30,一事無成,只因為沒有打造“耗散系統”

前言

今天一個學生問我:

老師,人生是一直這麼累,還是隻是學生階段?

我說:

一直這麼累!

她覺得不可思議。在她的年紀,覺得考試是全宇宙最辛苦的事,沒有之一。然而,我卻深深體會,少年時的焦慮是輕快的,是為賦新詩強說愁,中年人的負重前行,才是真心酸。

年近30,一事無成,只因為沒有打造“耗散系統”

一.熵增讓你的生活一地雞毛

前不久,我無聊的時候,刷了刷《演員請就位》。其中有一段我特別有感觸。演員明道說自己,戲齡15,但很久沒有接到戲了,自己都有點兒看不起自己。還有戲齡18的阿嬌,曾經大紅大紫的她,像個剛剛畢業的學生一樣站在臺上,對導演和觀眾表白:我會盡力的。

我覺得很難受,我想起當初自己生完孩子被學校勸退的經歷。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人到中年,還在焦慮如何寫簡歷,到處去面試,和比自己小10歲的大學生一起競爭。也是在那一瞬間,我醒悟自己太過於安逸,以致於離開了學校,根本無法在社會立足。

為什麼我們的人生那麼累?

物理化學界有個定理叫做”熵增“。熵指的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系統越混亂,熵越大。

如果一個系統處於一個均勻環境中,沒有任何外力的干擾,熵會自動增加。比如我們熟悉的擴散,溶解等自然反應都是熵增的過程。

那麼,熵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舉個例子,漂亮整潔的新衣總是會變得又皺又舊,新房總會變成二手。一開始相處融洽的情侶總會遇到爭執和矛盾。

剛剛開學的時候,新生總是神采奕奕,充滿幹勁,一個學期之後,他們都成了在課堂上東倒西歪的老油條。

這個過程就是熵增。

物理學家薛定諤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生命以負熵為生。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說過:管理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如何對抗熵增。

劉慈欣在他的科幻小說《三體》中,也描述了宇宙的熵增,任何的系統,都傾向於從有序到無序,從生命到死亡,整個宇宙在擴散,生命在漸漸走向死寂。

為了抵抗熵增,我們必須用力推動。房間亂了,要自己去收拾,家庭關係,需要自己去維持,工作技能,需要自己去提升。

人生並不是一個自然向上的過程,正相反,它是一個不斷向下的深淵。

所以,如果你覺得生活很累?那就對了!

年近30,一事無成,只因為沒有打造“耗散系統”

二.如何抵抗熵增?

面對熵增,有些人選擇放棄。

比如現在流行佛系,還有些知乎大V教人”躺下“。別奮鬥了,看看前面的屍山血海,還是躺下吧,雖然最後必定被淘汰,但至少躺著比站著舒服啊?

這也是一種辦法,不過採用這種方法,自己是舒服了,未來生活的壓力就只能由別人承擔了。

而另一些人,選擇掙扎。

董明珠的丈夫突然離世時,她已經30多了。當時,她在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主管。行政,適合女性,適合養老,穩定輕鬆,卻無法讓你升階。沒有頂樑柱,生活的滑階看似不可避免了,權衡再三,她選擇了跳槽做銷售。

49歲的宿管阿姨,帶著兒子考上了廣西大學的研究生。80多歲的作家江淑梅,60開始學寫字,75歲才開始寫作,她對著鏡頭,自信的說:我要當四大家,作家,畫家,書法家和老人家。

那麼,該如何掙扎才是有效的呢?

年近30,一事無成,只因為沒有打造“耗散系統”

三.對抗熵增的耗散系統

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給了一位叫做普利高津的科學家。獎勵他發現了”耗散系統“。耗散系統是一種運動中的系統,需要消耗能量,而且一直處於非平衡態。

例如,瀑布;瀑布是不停的運動的,需要高水位的水不斷的產生勢能,一但能量消失,整個結構就消散了;還有燃燒,火焰需要不斷的消耗能量,一旦能量消失,火焰就熄滅了。

然而,耗散系統卻可以抵抗熵增,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耗散系統,才能維持住現狀,而不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走下坡路。

為了維持耗散系統,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1,遠離平衡態

2,開放系統

四.打造耗散系統

我們就從兩個方面說說如何打造耗散系統。

遠離平衡態

比如,一杯常溫的水就是平衡態,它和周圍環境的熱交換很低,很自在舒服的狀態。沸騰的水就是非平衡態,一直處於動盪中。

我們都有感觸,剛剛開始新工作的那段時間是最忙最累,也是收穫最多的時候。一旦工作駕輕就熟,完全程式化了以後,我們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了。

這其實就是一個非平衡態到平衡態的過程。

很多人習慣了這樣的方式,並把它看成是自然的。下班後刷刷抖音,玩玩遊戲,放鬆放鬆。但是平衡態帶來的必然是系統熵增,你的人生就此開始階級滑落。

年近30,一事無成,只因為沒有打造“耗散系統”

如何找到非平衡態呢?

1,去一線城市

我們都知道亂世出英雄,社會大變革時會出現很多了不起的人物。這是時代給與的機遇,一個天生的非平衡態。

有人說,我們錯過了時代紅利啊,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生在中國本身就是一種紅利,經濟還在增長,城市化還在進程中,我們的生活在一個天然的非平衡態中。

同樣的,北上廣深風氣雲湧,每天都有無數的逆襲故事,風平浪靜的3,4線小城,舒適是舒適,卻沒有多少機遇。

所以,如果你是年輕人,建議你去一線看看,那裡是天然的練兵場。

2,保持學習狀態

如果人到中年了,無法拖家帶口換個城市,更需要自己打造非平衡態。

新技能可以是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可以是工作所需。在這裡學習的內容其實不重要,總之,先學起來。一開始肯定是困難的,但是對自己的要求不必太高,每天花費的時間也不必很長。

其目的有兩個:

慢慢讓自己適應非平衡態

找到自己的擅長點

3,自我挑戰

任何時候,都要有挑戰自我的勇氣。

2007年,iPod是蘋果公司的主打產品。iPod當時已經屬於顛覆產品,有了它之後,隨身聽迅速的消失了。可是喬布斯又做了iPhone,讓兩個產品自由競爭。

很多人會迷戀自己曾經的成就,上班用慣了的套路,講課永遠那麼三板斧。但是曾經有用的肯定不會一直有用。我們可以適當的給自己的生活加一點兒動盪。

《副業賺錢》的作者Angie講了她在工作中鍛鍊技能的故事。當時,公司想選取幾個人做組長。組長是個人申請的,沒有福利。很多同事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當了組長,事情變多,責任更大,何況也沒啥好處。但Angie不這樣想,她覺得公司出錢讓自己鍛鍊技能,還可以接觸更多資源,這真是太划算了。

最終,在工作中鍛煉出來的組織能力,讓她在自己的副業中大放異彩。

這就是讓自己處於非平衡態的底層思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迎接新的挑戰,才能讓自己越來越強大。

年近30,一事無成,只因為沒有打造“耗散系統”

開放系統

開放系統指的是不停和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系統。

比如燃燒,就是開放的,需要外界提供能量,一旦火滅了,整個反應就停止了。而房子就是個封閉系統,放在靜態的環境中也不會有任何變化。

那麼如何成為開放系統呢?

1,擴大社交圈

很多人工作以後,就不再擴展自己的社交圈了,下班回家,兩點一線,認識的人還是大學時代的室友和同事。

開放系統的能量需要與外界交換。這個社會是由一個一個人組成的。當我們孤立的時候,我們的資源和能力都是封閉的。

剽悍一隻貓是做社群的高手。可是他在28歲的時候,還是個碌碌無為的小職員。然後他做了一件很神奇的事:變賣家產,行走江湖。

他定了個目標:看100本書,見100個牛人。

很長一段時間,他沒有收入,只好在文章後面放二維碼,最感動的一次,收到了10000的打賞。他把賞金退回去了,覺得自己不值這麼多錢。但這個經歷卻鼓勵他一直走下去。

這就是自己打造開放系統的過程,只有開放的系統,才能增長見識,才有更多的概率,成功也無非就是一種概率。

2,多走一些彎路

特別是中年人,時間緊迫,生怕吃虧,是堅決不肯走彎路的。

奇葩說的辯手邱晨,是第二季的奇葩之王。她2003年的時候就參加了”國際大專辯論賽“,後來,她成了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辯論隊的教練。

很多人以為她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但其實不是。

她轉行做了記者,不想幹了又做了編輯,後來自己創業做設計。她自嘲自己是沒底線的辯手和不靠譜的記者,幹不下去的編輯和半路出家的設計。

她說自己,莫名其妙的過了這18年,遇到到人生中奇蹟時刻。

很多人覺得成功就是一條路走到底,但彎路有時候才是生路。

《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也說:”回顧10年,做成過一些小事,但每次都不是以當初設想的方式,甚至很多時候本是衝著A目的去的,結果做著做著,在B路上越走越遠。“

走走彎路,嘗試沒有嘗試過的事,是打造開放系統的一種方式。因為每一段經歷都是一種與外界的能量交換,你不知道哪一些交換是有效的,但只有在不斷的交換中,你才能抵制熵增,往上前進。

我自己也是在不斷的嘗試中成長的,被學校勸退後,我開過淘寶物流,做過代購。後來自己做考試補習,做留學,做簽證。

一步一步的向前,雖然談不上成績,但至少自己能靠著副業吃飯,還買了一套房子。雖然恐懼和煩惱比上班多,但自由的感覺真的太美好了。

年近30,一事無成,只因為沒有打造“耗散系統”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

抵抗熵增,我們需要打造耗散系統。

第一,我們要習慣處於非平衡態。

學習新技能,去一線城市,接受職業挑戰。

第二,成為一個開放的人。

擴展交際圈,多走一點彎路。

我們的底層邏輯就是打造耗散結構,儘量多和社會產生交換,每一次交換都會提高我們成功的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