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自公元618年,唐國公李淵於長安登基稱帝,建立唐朝政權以後,唐朝便在唐朝歷代統治者的帶領下接連迎來了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等一連串的盛世之景。

幅員遼闊、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不說,更是有著極為開放且包容的思想,從而在科技、文化、經濟、藝術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而且作為當時最強盛的政權,唐朝對於當時的海外政權也是極為包容,與諸多亞歐國家均有著緊密的聯繫,聲譽也因此而名揚海外。中國人在海外的“唐人”之稱也正是因此而來。

一時間,唐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也紛紛成了當時許多海外政權學習和借鑑的對象,日本便是其中之一。

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日本效仿唐朝卻不修建城牆?

公元645年,為了實現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體制的目的,剛剛登基的日本孝德天皇頒佈《改新之詔》,宣佈推行大化改新改革舉措。

決定效仿唐朝的一系列政治經濟體制,藉以將原本分裂的日本也改革成一箇中央集權政權,確保日本天皇皇權的統治地位。

那麼改善“天皇”在世人眼中的形象,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可是在大化改新以前,由於生產力的落後,同時也受日本封建貴族對於日本經濟體系的影響,大量的土地實則都成了日本封建貴族的私人後花園。

日本天皇的權威也因此而名存實亡,甚至於就連宮殿都修築的“破破爛爛”,極為簡陋,當然,只是相對於那些日本封建貴族的“宅邸”而言的哈。

所以在大化改新剛剛開始之際,日本孝德天皇就宣告廢除原本盛行的土地私有制,也就是為“公地公民”。

從而一方面間接地實現了對日本封建貴族勢力的打擊,另外一方面則是為效仿長安城而建造的都城“奈良”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前提條件。

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雖然奈良的整體面積並不大,僅有唐朝長安城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從其中諸多深具“唐朝遺風”的建築風格來看,明顯就是以長安城為藍本的。


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諸如太極殿、朝集殿等威嚴的宮殿,星羅棋佈、井井有條且分為東西二市的規劃佈局,明顯都具備這濃厚的唐朝特色。

可是有一點卻不同,那就是日本的“奈良古都”沒有城牆,其它後來建造的日本城市也基本都是如此,同樣沒有城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城牆在中國古代的意義

要知道,在中國的封建時期,雖然唐朝強盛,但是這不代表唐朝就真的安定統一了,其依舊會面臨著外部諸多敵對政權的威脅。

且由於古代科技落後,根本不存在現在這樣先進的熱武器,戰爭基本就是很直接且殘酷的人與人的對抗。

所以在中國古代,在城市周邊修建城牆、以及護城河等一系列軍事措施也儼然已經成了中原文化的特色。

顯然對中國古代政權抵禦外敵、保障社稷、民生等諸多方面都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

反觀日本,作為一個自公元三世紀才基本形成奴隸制政權的政權,同樣不存在什麼熱武器,戰爭也是人與人的對抗,明顯也有著修建城牆的必要性,那麼為何卻不修建城牆呢?

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日本不修建城牆的實質

其實這還要從日本的地理特徵開始說起,要知道,日本終究還是一個“島國”,其不像中原這樣有著遼闊的土地,疆域極為有限。

而且島上更是有著諸多“溫泉”,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日本其實還是一個建立在“火山”上的國家。

諸如日本的“富士山”,雖然其上面白雪皚皚,可實則卻並非“死火山”,而是一座“休眠火山”,也就是“活火山”。

截止如今,其最後一次的爆發距今也就僅僅只有三百餘年。

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再者,日本地震有多麼頻繁大家應該都清楚,明擺著還是一個建立在地震帶上面的國家。

如若再加上海嘯、颱風等諸多來自大海的自然災害,大家說日本怎麼修城牆?

費心費力地用石頭建好城牆,結果一次地震或者火山噴發就塵歸塵土歸土啥也沒有了,這樣划算嗎?

另外,大化改新的實質是為了打擊日本大貴族壟斷的不良勢態,這也就意味著孝德天皇執政時的國庫其實是沒什麼多餘的錢的,生產力的落後無疑就更是加重了這一勢態。

那麼在建造城市都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哪裡還拿得出多餘的錢財去修建比房子還貴的“城牆”呢?畢竟為了抵擋地震的危害,日本當時的房子基本都是“木屋”結構。

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當然,這諸多看似對日本極為不利的地理劣勢實則也為日本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即入侵者比較少,由於古代科技落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其實都不具備遠洋航行作戰的能力,這還是相對於當時相對發達的華夏文明來說的。

諸如元朝忽必烈遠征日本的案例,勇猛的蒙古鐵騎兩次遠征,均是做足了充足的準備,結果卻均是無功而返,甚至還損失慘重,直接就折在了大海之上。

至於當時的歐洲地區就更不用說了,自身都還自顧不暇戰亂不止呢,又哪裡有功夫去研究“造船術”。

唐朝聲譽名揚海外,日本也因此而決定效仿,為何卻不修建城牆?

結束語

顯而易見,在孝德天皇效仿唐朝,通過大化改新將日本構建成“中央集權”社會以後,首先在內憂上面的矛盾明顯就減少了。

即便有,也不排除仍舊會存在內部攻破的嫌疑。所以城牆還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

且古代不怎麼發達的航海術、大海所為日本所提供的天然屏障,無疑也讓日本基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外部敵對勢力威脅。那麼城牆首先在軍事上所能提供的作用就極為有限。

那又要城牆何用?等地震的時候看城牆怎麼塌嗎?還是覺得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日本真的就錢多的沒處花了。

畢竟不管怎麼說,“借鑑”和“效仿”的本質並非什麼“照貓畫虎”,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然城牆對當時的日本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那麼自然也就沒有修建的必要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