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小男孩》:絕望時除了等待埋怨,你還可用行動捍衛信仰

當我們的愛和信念足夠強大時,我相信它會給我們帶來奇蹟,帶來一種強大的神奇力量。——《小男孩》


前言:《小男孩》,一部被評為2015年度的最佳冷門片,豆瓣評分高達8.3。本片由阿加多·蒙特沃德執導,導演很是巧妙地結合了一顆與劇中小男孩同名的原子彈這一情節,讓整部影片在同是戰爭題材的影片中別具一格,同名原子彈的情節設計也讓整個故事充滿了童話色彩。全片色調宛如油畫、濃郁明媚,在8歲孩童柔和的視角下,呈現了一部關於信仰、關於愛的戰爭故事。

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富有童話色彩的戰爭題材電影,劇中一名叫佩珀的8歲小男孩因個子天生矮小瘦弱,總被鎮上的同齡人嘲笑,甚至被取綽號“侏儒”。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他的父親詹姆斯,父親總是會給他不斷地鼓勵和勇氣,他與父親無話不談,感情特別深厚。然而由於戰爭,父親必須替扁平足的哥哥參軍,很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在菲律賓戰場上成為了日軍的戰俘,生死未卜。

佩珀特別想念父親,這讓他對神父交給他的“古老清單”深信不疑,他堅信只要自己用愛的意念去完成清單上的每一個任務,他的父親就一定會回來。於是,他每天對著日本的方向發功,試圖用意念結束戰爭。最後,某一天,日本真的在一顆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後投降,父親終於回到了他的身邊。

本片與“小男孩”同名原子彈的劇情設計看似有些刻意牽強,但在我看來,卻是導演的神來之筆。導演巧妙地用蒙太奇手法,將小男孩對著日本方向發功與同名原子彈爆炸後日本投降的兩個畫面重疊拍攝,寓意深長。小男孩用他對堅信父親一定可以回來的信念和努力完成古老清單任務的行動,奇蹟般地“結束”了戰爭。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導演在賦予8歲小男孩創造奇蹟“結束”戰爭背後的寓意到底是什麼?我將從陷入絕望、等待埋怨、最終用行動捍衛信仰這三個階段來分別解讀小男孩及其周圍人所變現出來的不同態度與行為。同時,我會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闡述本片寓意背後對於我們現實生活中身處絕望時該如何正確處理的幾點思考。

豆瓣8.3《小男孩》:絕望時除了等待埋怨,你還可用行動捍衛信仰

《小男孩》宣傳海報

01、陷入絕望:那個伴他成長、親密無間的父親,在菲律賓戰場上成了戰俘、生死未卜

影片的開場很有意思,一群孩子在拍集體照,小佩珀一開始是站在男生一排的,卻因個子太矮影響照片整體效果而被攝影師要求調整到了第一排女生的中間,畫面定格在了佩珀懊惱低頭和其他孩子在一旁嘲笑說他是侏儒的瞬間。這一刻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佩珀在同齡小夥伴間是沒有什麼好朋友的,關於身高他自身也是比較自卑和在意的,至少小夥伴的友情他是感受不到的。

你的身高不是從頭頂到地面的距離,而是從頭頂到天空的距離。

但接著影片畫面就切換到了佩珀與父親之間的相處點滴,高大魁梧的父親總會有辦法讓佩珀開心起來。每年父親會幫佩珀在家裡的牆面上記錄身高,看到佩珀因身高不開心地低下頭時,父親會給他穿上高高的靴子;當佩珀因膽小不敢去嘗試騎自行車時,父親會堅定地對他說著一定可以;父親總喜歡對他說著那句

“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這給佩珀帶來無盡的力量與勇氣。他們之間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父親是佩珀最好的朋友和心目中的超級英雄。然而父親卻因為一場戰役,在菲律賓成為了日軍的戰俘,生死未卜。

導演巧妙地將佩珀與同齡小夥伴相處時的孤單落寞和與父親相處時的溫暖陽光做了對比,從而更加凸顯出小男孩佩珀在聽到父親成為戰俘、生死未卜時的絕望心情。這一刻對於小男孩來說,他唯一的朋友,他最信任、最親近的家人可能再也無法回來,對他來說,這樣的打擊是無比沉重的;這樣的絕望是影片中任何人都無法感受的。

豆瓣8.3《小男孩》:絕望時除了等待埋怨,你還可用行動捍衛信仰

02、無濟於事地等待埋怨:母親對父親消息默認的地無聲痛哭和哥哥及鎮上居民對橋本洩憤的情緒轉嫁

在得知父親被日軍俘虜後,全家陷入了痛苦和絕望。雖然母親不允許任何人提起丈夫可能已經離世的消息,但她總是一個人在房間抱著丈夫的衣服無聲痛哭,其實在母親的內心早就默認了丈夫已經離世的事實,即使她從未去對這一消息進行過任何追查和求證。面對不幸,她選擇了等待或在最壞打算的構想中無盡悲傷。

在戰爭的陰影下,鎮上的居民也開始變得惶恐不安。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但卻因戰爭失去了家人,他們感到痛苦、感到憤恨,他們需要宣洩。於是,在鎮上久居40多年的日僑橋本先生就成為了全鎮的洩憤對象。他們選擇不賣任何東西給橋本先生,在橋本的車子上用油漆寫著“讓他滾”,小男孩的哥哥甚至還想放火燒了橋本的房子,雖然沒有成功。

可是,面對不幸、面對戰爭,母親的不作為等待和鎮上居民對日僑橋本先生所謂的作為宣洩,所有的這些對於不幸及戰爭改變了什麼呢?正如橋本的那句“打死我,你戰死的兒子就能復活了嗎?”很顯然,這一切的行為都無濟於事、毫無意義。

所以,面對這一切時,我們除了等待和埋怨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豆瓣8.3《小男孩》:絕望時除了等待埋怨,你還可用行動捍衛信仰

03、用行動捍衛信仰:滿懷著愛和希望,努力完成古老的清單任務,終於創造了父親歸來的奇蹟

在整個城鎮被戰爭陰影籠罩的氛圍之下,在幾乎全鎮居民選擇對一個日僑宣洩憤怒之時,我們的小主人公佩珀又在做些什麼呢?

有時比信仰更勇敢的,是選擇相信的勇氣。

佩珀遇到了善良的神父,神父不忍澆滅小男孩心中那份期盼父親回家的執著,於是神父告訴他只要用愛完成古老清單的任務,成為戰俘的父親就會平安回來。對此,佩珀深信不疑,他努力地去完成清單上的每一項任務,即使被哥哥嘲笑也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這是他可以讓父親平安回家的唯一方式,他願意儘自己所能地為父親回家做一切努力和嘗試,甚至包括與他曾經很討厭的日本人橋本先生成為朋友。

他努力照著清單,認真地完成著每一項任務:他給無家可歸的人提供房間、他去監獄探望他的哥哥、認真地去醫院探望病人、最後與他曾經的“敵人”橋本成為朋友並真心地邀請橋本到家做客……,所有的一切在他人看來都覺得可笑至極、更沒有人會願意去做這些,然而佩珀卻一直堅信著做好這些,父親就會回家。

願你成長的路上,能遇到一個永遠陪你相信奇蹟的人…

他每天對著大海那端的日本發功,他相信自己可以用信念移開這座大山去結束這場戰爭,他每天都滿懷希望,竭盡所能地為此努力。終於在某一天,奇蹟出現了:一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在日本爆炸,結束了戰場,父親也順利回到了家園。

無疑,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認為這只是一個巧合。然而在我看來,小男孩願為父親回家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堅持,正是我們現在大多數人所缺乏的。我們知道信念的力量,但又有多少人會去用行動捍衛這份信仰,又有多少人可以堅持到奇蹟出現。

導演用富有童話色彩的方式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願意相信信念和堅持的力量,並堅持去用行動捍衛時,那麼大山是可以移動的,戰爭也是可以結束的,奇蹟是會出現的。

豆瓣8.3《小男孩》:絕望時除了等待埋怨,你還可用行動捍衛信仰

04、探討:小男孩移山、“結束”戰爭的奇蹟背後,對於我們現實生活面對困境時該如何面對的幾點思考

①面對困境時,思考如何解決困境比任何怨天尤人都有用

整部影片導演很喜歡用對比的方式去展現他想要表達給我們的寓意。面對父親的生死不明,母親選擇了無聲痛苦和內心接受現實;哥哥也默認了失去父親的事實,同時選擇將自己的憤怒宣洩在無辜的橋本身上,最終還讓自己關進了監獄。

自始至終,母親和哥哥都未曾想過該如何讓生死不明的父親回家,而小男孩卻從一開始就堅信:父親,一定可以回家。所以,他一直思考的是該如何讓父親回家。正因為佩珀思考問題的點是如何解決問題,所以他對於魔術師的超能力和神父的古老清單極為敏感,也堅信不疑,這也讓父親回家成為可能。

在我看來,小男孩在面對父親生死不明這一絕望消息後的反應值得我們學習。他在面對這一絕境時,沒有一蹶不振,更沒有怨天尤人。更多的是選擇面對並思考該如何去解決問題,這種態度很積極、很正向。

現在我們中的大多數,面對困境時的第一反應就是絕望或抱怨,負能量爆棚。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情緒只會讓處境更糟,對困境毫無幫助。所以,面對困境時思考如何解決困境、積極面對很重要。

豆瓣8.3《小男孩》:絕望時除了等待埋怨,你還可用行動捍衛信仰

②擁有信仰時,堅持不懈地用行動去捍衛才會有奇蹟

影片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定格畫面是小男孩的每一次發功,總是那特有的姿勢、然後拼盡全力的面紅耳赤、還有那堅定的眼神,真的每一次的發功都會被他感動,因為我知道:他在用他所能做到的最好方式捍衛著自己心中的那份信仰。

神父說,只有用愛完成古老清單的所有任務,父親才會回來。但他沒有朋友,他才8歲,他知道自己一個人無法完成。於是,他再一次用行動證明自己對父親回家這一信念的執著,他主動找到了“敵人”橋本尋求幫助完成清單任務。一個8歲的孩子,他每天都會對著大海發功,日復一日從不間斷。他傾盡自己的所有時間,努力做到最好,只為堅持心中的那份信仰。小男孩用實際的行動告訴著我們,堅持用行動去捍衛信仰時是可以創造奇蹟的。

現在的我們總是過得有些浮躁,我們總認為自己早已看透了規則或規律,關於信仰、關於堅持不以為然。卻殊不知,大多奇蹟的背後都是咬牙堅持後的結果。有時我們真的需要單純些,去相信這個世界還有美好,並努力地用行動去捍衛我們的信仰,或許下一個奇蹟就會由我們創造。

結語:

整體而言,《小男孩》是一部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暖心電影,影片的色彩和畫面渲染都極為豐富,賞心悅目。雖是沉重的戰爭題材,但卻輕鬆詼諧,以孩童的獨特視角向我們傳達了關於愛、關於信仰可以改變一切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豆瓣8.3《小男孩》:絕望時除了等待埋怨,你還可用行動捍衛信仰

小男孩與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