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竹枝詞是什麼?

為什麼是詩詞界的奇葩?

為什麼叫做「竹枝」?

它為什麼數量眾多?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它吧~

竹枝詞的起源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它的起源是古代巴蜀間的民歌,人民邊舞邊唱,並以鼓和短笛伴奏。唐代劉禹錫將這些民歌編撰成為詩體。

劉禹錫在學習民歌時,最常接觸的是「竹枝」與「楊柳枝」,便將他所寫的類七言絕句體式歌詞冠名為「竹枝詞」。

竹枝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大體分為了三類,一類是由他人蒐集整理的民間歌謠,第二類是由文人融匯竹枝詞精華而創作出的濃郁民歌色彩詩歌,三類則是直接藉由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

所以,有些標題為「雜詠」、「風土吟」、「雜事詩」的七絕,實際上也是竹枝詞。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詩友們最熟悉的竹枝詞

想必是它開宗鼻祖劉禹錫的這兩首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初戀少女,在楊柳青青的春日裡聽到情郎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
正如這首詩一樣,多白描、少典故,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都是竹枝詞的特點。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劉禹錫身居蜀地,耳聞巴人歌唱,懷鄉幽思。這時的他備受貶謫,傷心失意實屬正常,江雨即來,淅瀝不歇,更添傷情。

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竹枝詞,更能表現出詩人思想而不得歸,心懷遠志而不得用的心情。

竹枝詞的特點

可以說,竹枝詞是傳統詩詞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歌而來,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正如屈原的《九歌》,劉禹錫從巴蜀當地的民歌中汲取素材,變民俗為雅趣,讓竹枝詞流芳百世。

正因來自於民歌,竹枝詞不太講究平仄粘對,更常用日常生活中的景色作為比喻,並且還吸收了民歌喜歡用同音通假字作為隱喻的特點,就比如劉禹錫的《竹枝詞二首·其一》中的「道是無晴卻有晴」,是「晴」也是「情」。

因為有著創作簡單、風格日常等特點,竹枝詞在清末時大約留存了十萬餘首,超過了歷代其他詩詞的總量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不僅劉禹錫

白居易、蘇軾、鄭燮等詩人

也都創作過竹枝詞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論詩詞界奇葩,它必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