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平型關修建中新關樓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關樓保護石碑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平型關大捷設伏地--喬溝

近日,看到《今日頭條》上揭秘八路軍平型關之戰真相的文章評論時,發現不少網友依然認為平型關大捷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殲滅的只是網絡上流傳的日軍“輜重隊”;以前還有說法只是殲滅了60名日軍云云。於是就又重寫這篇紀行,和大家共同探討之。

真相真的是網絡上看到的那樣嗎?

1.網絡上的種種謬論

多年來,我一直持續的關注此話題,過程中,發現網絡上的不少說法並不客觀公正。為什麼會這樣?個人感覺,日本戰史作家兒島襄的《日中戰爭》5卷本中,有關平型關戰役的一章內容,可能在N年前經港臺網友翻譯二傳至國內平臺,是誘因之一?因為該書中記載,當時的日軍戰損是200人左右,作者特意點明是“輜重隊非戰鬥人員”,輜重隊是否就無戰鬥力?請往下讀。

但當我特意在日本古舊書店中購買此5卷本,把第4卷中關於“平型關”一節讀完後,根本就沒有看到兒島襄對他自己得出的數字表現出充足的自信。並且,他的侷限性還在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他只是計算了運輸隊的兵員,根本就沒有把日軍增援的兵力與阻擊戰中被殲滅的日軍戰損歸類統計,詳情後述,此處不贅。

假設兒島襄的說法為實,網絡上說殲滅的日軍輜重隊60人也為實,那麼我方公佈的,老八路此役犧牲高達600多人,且都是長征過來的老紅軍又是與何人作戰戰死的?

分辨真假,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知識,其實稍微有點文化常識的人,能夠動腦、懂點邏輯,自己稍作推理就能知道網絡上關於“平型關大捷”的謠言,只是用來羞辱那些弱智、無腦之徒的。

簡說抗日戰爭中,中國敗多勝少的原因時,我們首先要想到工業化國家的優勢,工業是否發達是決定一國戰鬥力的要素之一。我們自甲午戰爭以來對日作戰屢戰屢敗,直至抗日戰爭爆發。網絡上時常有文章探究抗日戰爭時,我方的慘敗原因,其實若是立場客觀、實事求是,科學公正,就會發現這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角力。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加之陷於軍閥割據的內亂中,民眾識字率又不高,封建迷信;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社會,且,因重視普及教育,民眾的科學文化素養遠高於我們。

如果不把這些客觀存在作為大前提,就容易推理出不盡科學的看法。

現代的另一個極端,利用粗製濫造的“抗日神劇”,塑造出成批的低智商人群,內心要麼極度的仇恨,要麼極度的狂妄自大,好像戰爭如同遊戲一般,我輩宇宙無敵,這不是一種提高國民素質的好方法。

當然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是拿抗美援朝作為實證的前提,同樣的人,同樣的土地,只是國家統一與文化思想更新,民族的精神面貌得以改善,武器裝備得到保障等諸多因素的改變,就能戰勝比日軍更現代化的多國軍隊。這,足以說明在保家衛國的戰爭能力上,中華民族不比任何一個種族差。

不過,本文主要是想通過走現場,結合翻譯日本兒島襄書中就平型關大捷一些細節,探討一下網絡上種種貶損八路軍當年“平型關大捷”的真相。

因八路軍的平型關伏擊戰,只是1937年由閻錫山任總指揮的“平型關戰役”的一個環節,因此為了便於區分,本文中“平型關戰役”是指整個作戰行動;八路軍的平型關伏擊戰則稱之為“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2015年10月黃金週結束後,為了躲避黃金週的免費高峰堵車,才從山東半島出發,前往目的地。結果,中間還是被堵在高速河北段太久,走夜路行車到晚上10點多,才抵達山西大同的靈丘縣城。

2.從趙武靈王墓到平型關大捷主戰場:喬溝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趙武靈王墓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翌日一早,當我們上街找吃早餐時,看到市中心街道邊騎馬武士的雕像和廣場後的三孔大紅門,才知道原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墓竟然在這裡。

根據《史記》“趙世家第十三”: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那天迷霧重重,趙武靈王墓在晨霧中,顯得有點神秘。從《史記》中我們都知道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一時間變成了戰國中的強國;趙武靈王甚至化身特使,前往秦國王庭進行偵查,準備挑戰秦國。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高信即與王戰。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父開之,成、兌因圍主父宮。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

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

他對趙國躋身戰國列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他本人和所有人都未曾預料到,一代梟雄會被自己的兒子和信任的部下,囚禁於沙丘,靠掏鳥窩中破殼雛鳥充飢,終餓死在眼前的這地方,一時間成為列國的笑柄。

但因那天是閉館日,我們未能入內一看,真是遺憾。

這只是段小插曲,本次的主要目的是前往“平型關大捷”戰役地。

北方的晨霧來得快去得也匆匆,我的首站當然是平型關戰役地喬溝一代。距離靈丘縣城大概31公里左右,至古村平型關村則是41公里。

太陽出來後晨霧基本消失,336國道上的車不多,時而會有農用車突突著迎面而過。平型關大捷消滅的鬼子車隊,也是從靈丘出發。當年的路線肯定和現代不同,那時大多數利用的是山澗地形。中途經過一處水庫,碧藍色的水面上,霧氣繚繞,一副仙境之感。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一路上,我都在想兒島襄在其著作《日中戰爭》之4卷中,對“平型關”的敘事。雖說用了P100-139,近40頁的篇幅來描述平型關之戰的整體全貌,對作為整個戰役中,日軍唯一大敗並付出慘重代價的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他很想輕描淡寫,但近40頁內容近乎全部是在寫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言詞沒有掩飾住他的沮喪。且,在細節描述上也不得不用慘烈等詞彙來描寫日軍的狼狽。如果運用邏輯推理就會發現這些細節和200人的死傷有嚴重的矛盾之處。後文還會詳細論之。

而且,很多人包括兒島襄自己,忽略了他自己在書中也寫到的

根據三浦少將的指示,緊急派第21連隊第3大隊長平巖少佐率第9、10中隊和機關槍中隊的主力與第12中隊之第1小隊前往增援,但救援隊被115師的685團阻擊在開溝。

第685團的攻擊非常猛烈,集中用迫擊炮、手榴彈、機槍,時而舞動團旗嘗試著發起突擊。救援隊被阻擊的寸步難行,只好在後方衛生隊用來救護傷員的開溝村形成防禦態勢。救援隊與第685團的遭遇戰發生時,是新莊中佐的汽車隊已經受到該團的襲擊之後。”

其實我試著求證一些數據時發現,日本人自己編寫的書籍中數據也不盡一致。本書中兒島襄引用了大量的我國國內的原始資料。

日本軍部在二戰時,常常在戰損人數上偽造數據,為的是鼓舞日本民眾的士氣,導致戰後統計數據出現很多矛盾之處,而我們現代有些人就盲目相信了。

而且,他在最後總結整個“平型關戰役”死傷人數時,卻:

“以上,作為“日中戰爭”初期的艱苦戰“平型關之戰”雖然是結束了,但就彼此的戰場損傷,日本方面沒有留下詳細的記錄。中國方面的《抗日戰史》中則有日本方面死傷“2952”人、中國一方死傷39402人極為驚人詳盡的數字記錄。”(此處的戰損數字是指整個平型關戰役的統計數字)

由此可知,我前邊述及的他對他著作中的戰損數據沒有十足自信是有依據的。並且,國內權威資料表明,改編為八路軍後的總人數約在4.3萬人左右,而他的書中說是2萬人左右;115師的兵員總數為1.55萬人左右,而他書中僅為6000人左右。諸如此類,如果細究細節簡單予以邏輯推論,會發現矛盾之處不少。這是我評價因作者的立場並非那麼“公正”的緣由,不知道國內有些網友盲信他的根據何在?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當我到達設伏的喬溝時,人工修成的石碑處並無其他遊人。兒島襄在《日中戰爭》中把喬溝稱為“開溝”?他為寫這本書,在70年代2次到訪中國,幾乎走遍了日本侵華期間相關重要的戰役地,也許他也來過這裡?

站在當年的戰役故地,看著淡淡霧靄中沿山澗蜿蜒的山路,遙想37年9月的那場慘烈的激戰,儘管網絡上的說法種種,但感覺這是一場非常值得紀念的戰役。因為這是在日本侵華初期,中國軍隊屢戰屢敗的悲情時刻,八路軍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估計只是“日軍輜重隊”的說法源自兒島襄在《日中戰爭》之4卷“平型關”中:

“……實際情況是,戰損包含新莊隊在內約200多人,但是輜重隊、汽車隊,換言之屬於非戰鬥部隊。不過,不管怎麼說上述二部隊遭受伏擊,受到攻擊而被“殲滅”(此處的雙引號是原作所加,說明作者很不服氣--作者譯註)是不爭的事實。”

如此一來,對比下文看,就會發現他自己的敘述和自己前述稍微有出入:

實際上--新莊中佐與矢島俊彥大尉指揮的第二中隊(日產卡車50輛176人)作為先頭部隊,中西次八少佐指揮的第三中隊主力(美產卡車30輛)作為後續向開溝出發了。遭受攻擊的,是中佐以及矢島隊計198人,根據矢島第一小隊井出次郎見習士官事後的回憶說,矢野隊一進入開溝村與東邊小寨子村的狹窄路段就遭到了來自二側高地的襲擊。後續的中西隊好不容易得以脫身,矢島隊的5輛後備卡車急速掉頭才逃出重圍。”

從這段描述足以看出當時局面的嚴重,但對人數的計算,作者明顯有自相矛盾的敘述,為師團參謀橋本中佐配屬的護衛小隊到哪裡去了?還有汽車隊配備的武裝護衛隊?既然都是非戰鬥人員,那麼奪取老爺廟高地的日軍從何而來?難道非戰鬥人員也有如此強的戰鬥力?上述的汽車隊2、3中隊是多少人?諸如此類的邏輯不順,在兒島襄的著作中時有可見。

如果結合兒島襄的書中內容,比對國內的史料,把腰站阻擊戰、爭奪老爺廟梁高地、喬溝伏擊戰整體組合看,就會發現,國內近年來彙總的資料可信度高於兒島襄書中所述。

國內權威資料中,提及八路軍的損失時“在平型關戰鬥中就中方八路軍傷亡數字而言,有表述傷亡600餘人的、也有表述傷亡1000餘人的。但表述八路軍傷亡600餘人的說法還是比較普遍。”

若不能從系統論看“平型關大捷”,就是別有用心的耍流氓,難道圍繞伏擊戰的阻擊殲敵數就不能計算在內嗎?如果會數學、也認字,可以簡單推算下當年八路軍面對的是多少鬼子?僅僅增援部隊就有3箇中隊和一個小隊;若再加上伏擊圈中汽車隊的2箇中隊和一個小隊,會有多少人?

由於兒島襄在《日中戰爭》一書中,除過對靈丘出發的新莊中隊有人數外,其他的數字,他自認也不掌握。但,若依據聶榮臻元帥在《崢嶸歲月:首戰平型關》中提到平型關戰鬥,我軍殲敵1000餘人;楊成武將軍在《為了平型關的勝利》中寫到:(9月25日)下午4時,林彪、聶榮臻發來電報:師主力殲滅日軍坂垣師團第21旅團1000多人,你們獨立團已勝利完成了打援任務。有這些當事人的記述推論,平型關戰鬥八路軍殲滅日軍1000餘人是可信的。

即便是在如此猛烈的伏擊戰中,竟然還有一名叫大賀春一的汽車兵,藏身斜坡上的洞中得以生還。他事後向日本記者描述說八路軍用手榴彈“掃蕩”負隅頑抗的日軍殘兵。當然還有其他很多醜化的說法,就不一一列舉。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3.慘烈的老爺廟梁高地爭奪戰

後來前行到老爺廟粱高地之戰處,此處的戰鬥異常慘烈,犧牲非常大,近乎一個連的老紅軍犧牲在此。此事也說明了,當年中日軍隊素養的差距要用鮮血彌補;另外一個原因,八路軍是首次與日軍作戰,不瞭解日本軍隊的“武士道”之頑強,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類推之,據此對於網絡上只是日軍輜重隊的說法,若稍有推理常識亦會不攻自破。

那天,天高氣爽,老爺廟景點幾乎沒有幾個遊人。除過賣當地小吃的攤販和幾隻在遊蕩的小狗,就我們夫妻倆了。從地形看,這裡是這一帶的制高點,如果日軍控制了這裡,等於是從後方控制了設伏點。當時八路軍忽視了日軍的反擊能力,只在此處投放了一個排的兵力。最終不得用傷亡一個連老紅軍的代價才得以奪回,並且正、副指揮官楊勇等也都身負重傷,足見激戰之慘烈。這也是我前文說中日軍隊的軍事素養差距,需要用鮮血來彌補的緣由所在。這種說法非我發明,好像是八路軍戰後總結時的觀點。

平型關紀行:在這裡殲滅的只是日軍輜重隊?

當我在寫編譯資料時發現,如果當時閻錫山指揮的部隊團結一致,與八路軍一樣勇敢,那麼平型關戰役就不會出現10:1慘重代價。因為根據兒島襄的說法,三浦支隊陷入“苦戰”,關東軍的第五師團長板垣徵四郎不得不改變作戰計劃急令各部增援,三浦支隊在中國軍隊的打擊下已經陷入絕望。此大捷,打擊了日軍所謂的“連戰連勝”的囂張氣焰,為平型關戰役閻錫山各部減輕了被全殲的危險。

總而言之,之所以如此糾結於數字,是因為網絡上關於平型關大捷的謊言太多,什麼只消滅60多人、只是日軍的輜重隊等。姑且,不論中日雙方的資料真假,僅憑常識推理,殲滅60“非戰鬥人員“需要那麼久、那麼艱苦的戰鬥嗎?還有,現代人意識中的“輜重隊”,根本不能和“武士道”武裝起來的日軍輜重隊劃等號,平型關大捷的慘烈犧牲,說明了其戰鬥力之強,並非兒島襄口中的“非戰鬥人員”那麼簡單。

搞明白真相不是為了增強仇恨,只是希望儘可能還原歷史,給為國犧牲的烈士以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