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與讀書日的千絲萬縷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而23日則是世界讀書日,我有一個很疑惑的問題:為什麼這兩個日子會連在一起?我認為,我們在這個春意融融的4月,不僅僅要用環保打動地球,還要在讀書中涵養我們對人文和自然的見解。

地球日與讀書日的千絲萬縷

地球日與讀書日的千絲萬縷

人類在開發這片紅石公園的時候,也在間接破壞本來就不多的植被

今年恰好是世界地球日的50週年,世界地球日旨在讓人們更加關注地球的變遷和景象的變化。可以看到,在世界地球日設立的50年裡面,地球發生了很多重要的變化,越來越反常的天氣,越來越珍貴的物種,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深刻影響著地球。從50年前的“只有一個地球”的呼聲當中可以看到,當時開始,人們就已經通過種種的行為去解決地球越來越熱、越來越反常、空氣越來越受到汙染的問題。只是在時間的推移中,很多國家只能實行先發展後環保的對策,通過犧牲一部分的環境來換取經濟上的利益,然後再進行環保的改造。這個過程使得地球的環境一步步惡化,從而使得50年來的地球日並不能真正改善全球的環境,因為不同國家的利益決定了很多事情難以實現(具體可跳轉至《冬若夏的顛倒時節》)。

地球日與讀書日的千絲萬縷


地球日與讀書日的千絲萬縷

所以讀書就如看風景,不能只看相同的,也要看到不同

同樣,從另一個方面來講,讀書日也是略有片面的。一直以來,主流的思想都倡導著人文方面的閱讀,卻有時忽略了自然方面的閱讀需要。但是,人文的閱讀終究只能夠讓我們瞭解過去的很多事情,和曾經的我們是怎樣的。能夠閱讀自然方面的書籍,才能瞭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多麼廣闊,遙遠,我們所看到的地球存在著如此之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一些措施去愛護(這些措施已經深刻印在主流媒體的言論中,不再贅述)。通過讀自然方面的書籍才能獲得對人類現有環境的一種深化。

所以深層地講,如果單靠對地球的觀察和某些人的所謂行動,是很難得到整個地球的改善的,地球得以改善還需要書本知識的加持。例如1962年《寂靜的春天》問世之時,對於農藥和殺蟲劑的濫用的問題就已經被廣泛提出,而正是這些書本上的知識的增加作用,可以讓我們瞭解到整個地球究竟現在在發生什麼。《寂靜的春天》經久不衰的原因就和地球日息息相關,也是因為對於環境的濫用以及破壞性,正是由於對環境的濫用以及破壞,使得地球日得以提出,也讓保護地球環境成為眾所周知的事情。如果缺少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的補充,像保護地球,愛護環境等等的事情就不能完全付諸行動,也不能深入全世界的人心,進而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極大的影響,讓更多人知道地球發生的一切。

地球日與讀書日的千絲萬縷

地球日與讀書日的千絲萬縷

圖書館門前的麻雀,象徵著這座城市環境的優美

所以,地球日和讀書日相鄰並不只是巧合,裡面還有很深的互相聯繫。地球日讓我們比以往更加關注環境變化,喚醒了我們關於全球變暖、水土流失等等的關注,於是一代代愛護環境的人們從此起出版了大量的書籍,用文字記錄下地球現在的問題所在,從而讓後人得以讀懂一個千瘡百孔的地球。而讀書則讓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們都認識到地球的問題所在,進而讓保護地球的意識一代傳一代地繼續下去,讓更多人從書籍中認識到地球的保護。

在每年的4月,讀書其實也可以保護地球。愛護地球的行動,也可以用文字記錄,讓更多人閱讀環保,實現環保。

地球日與讀書日的千絲萬縷

在圖書館閱覽珠江上游的美景還不夠,還需要親自實地探測,以深刻認識現在的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