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vs現在過年,看完都是淚

晚上開車回家,經過城市主幹道,道路兩旁的霓虹燈爭相綻放,彷彿在努力地告訴人們,今天是大年三十啊!

街道車水馬龍,人們各自匆忙著自己的事情,和這一年其餘的364天並無他樣。

我努力地尋找,除了日曆,哪裡還能夠體現出過年的感覺?

終於,朋友圈裡一位好友的狀態提醒了我:誰有敬業福,讓我沾一下。

沒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集五福已經成為過年必備的一道大餐,人們為了分得馬老闆的幾塊錢總是樂此不疲。雖然我也集齊了五福,但是相比如此,我更想知道,我們的年味在哪裡?

小時候過年vs現在過年,看完都是淚

小時候過年:人都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不敢說,但至少從臘月二十以後,大街上早已充滿了春節的氛圍與喜慶。紅色的春聯、熱鬧的人群、歡慶的爆竹聲,孩子們人手一串冰糖葫蘆跟在大人身後,兩隻眼睛根本看不過來街邊好吃的,好玩的……

現在“過年”:寬廣的馬路上,霓虹燈寂寞的閃爍,匆忙的路人根本無暇欣賞街邊“美景”。


小時候過年:人們住的都是平房小院,鄰里之間熟的就像親人,孩子們更是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大年初一,孩子們穿著最美的衣裳,大人們互相拜年,歡聲笑語溢滿身邊。

現在“過年”:人們住在高高的樓房裡,不知道外面的寒冷,也不知道鄰居的模樣。


小時候過年: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大年三十下午貼春聯了,首先清理掉牆上和門上的舊春聯,然後抹上漿糊,貼上新春聯。漿糊是自己熬的,春聯也是大人們親手寫的。

現在“過年”:隨便哪個商店送的春聯,用膠帶紙簡單的粘上就完事,有時對聯上寫的什麼字,甚至沒人關心過。


小時候過年:還沒開飯,孩子們就偷偷拿著好吃的往嘴裡塞。年夜飯大人們聚在一起推杯換盞,歡聲笑語。

現在“過年”:面對滿桌的雞鴨魚肉,卻只是潦草的吃上幾口。


小時候過年:每年的春晚都是一道大餐,人們一邊期待著本山的小品,一邊笑著評價春晚的節目,那時的小品真的能讓人笑出眼淚。

現在“過年”:春晚全程無笑點,人們只顧搖晃著手機搶紅包。小品講的什麼故事?不知道。


小時候過年:大人們放鞭炮,孩子們玩小炮。一聲聲爆竹點燃了節日的歡快氣氛。

現在“過年”:各個小區明令禁止燃放各種煙花爆竹,春節也就失去了本屬於它的聲音。


小時候過年:小時候和夥伴們整天沒日沒夜的玩,依然玩不夠。

現在“過年”:長大工作了,春節假期短得不能再短,除了走親訪友,就剩一個字:累。


小時候過年:小時候,我們沒錢,但是我們快樂,我們期盼過年。

現在“過年”:如今,我們有車有房,卻從不再期盼過年。

小時候過年vs現在過年,看完都是淚

是不是因為我們長大了,就體會不到過年的樂趣了?那麼看看今天的孩子們,他們快樂嗎?除了手機、電腦、ipad,還有什麼童年的樂趣?無非是得到了更多的壓歲錢,僅此而已。

今天的孩子也許能夠熟練的玩手機和平板,卻從未體驗過放炮的樂趣,從未體驗過在雪地打滾的樂趣,從未體驗過趕大集的樂趣。

“年味”就是這樣一年年失去的吧。

年齡增長、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條件充裕……這些都不能成為拋棄“年味”的理由。

願我們在集齊“五福”的同時,更要集齊我們的快樂!

小時候過年vs現在過年,看完都是淚

老李手寫“福”字

作者:老李,一個數學成績最好的語文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