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垃圾回收:抗疫“隱形戰場”

人民政協報:垃圾回收:抗疫“隱形戰場”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生活垃圾量也隨之增加。垃圾分類工作受影響嗎?垃圾分類工作又該如何持續開展?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住建部城鄉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在這次疫情防控最緊張的時候,環衛工人的作業量增長了一倍以上。廣大環衛工人克服工作任務量激增、作業時間拉長、安全風險加大等困難,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擔的各項工作,受到各方面的一致褒揚。”


人民政協報:垃圾回收:抗疫“隱形戰場”


【“工作一天都沒停過”】

清晨6點,在北京豐臺區一個住宅小區承擔保潔工作的遲師傅已經清理完垃圾準備運到附近的垃圾收集點了,“現在的垃圾量明顯增加,工作量是之前的好幾倍,人手也緊張。”遲師傅告訴記者。不僅要清掃保潔、公共區域消毒,在城市隔離區還承擔了疫情防控的應急任務,比如集中隔離點消殺、醫療廢棄物協同處置等,幾個月來,環衛工人為城市生活的安全、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一家環境公司,啟迪環境城市環境服務板塊(以下簡稱啟迪城服)在全國27個省份分佈250多個項目公司,環衛服務從業人員超過9萬人。

“工作一天都沒停過。”啟迪城服總經理助理崇忠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把城市環衛工作比喻成了“隱形戰場”,在他看來,在疫情期間,生活垃圾中摻雜大量防疫廢棄物如口罩、手套等等,給環衛作業人員帶來巨大威脅。與此同時,摻雜防疫廢棄物的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時清運,將帶來二次傳播的巨大風險。

“疫情期間,我們的環衛工人真的很辛苦,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海南陵水有個小區因發生感染導致保潔人員離職,項目組就派出10名年輕員工接管;針對深圳市龍華區無物業管理的城中村,我們通過從全國其他項目抽調以及緊急招聘等手段,一週內迅速集結近300人,承擔起4個社區22個防疫卡點的疫情防控工作,有力保障了因返工潮而可能帶來的疫情擴散隱患的消除。”崇忠義說。

劉李峰也表示,今後要繼續落實好對環衛工人的關心關愛措施,首先是做好生產調度,通過輪休、調休、補休等措施,讓一直高負荷奮戰在一線的環衛工人身心得到調整。同時,加強人文關懷,落實補貼措施,幫助環衛工人解決實際生活困難。

【垃圾分類已成低碳新時尚】

疫情發生以來,不少城市對一些小區實行了封閉化管理,很多人都擔心這是否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造成一定影響?生活垃圾的分類工作又如何持續開展?

“生活垃圾分類關係文明習慣養成,是愛國衛生運動的重要內容。總的來看,生活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引領低碳生活的新時尚。”劉李峰說。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小區覆蓋率已經接近70%。其他地級以上城市,這項工作也全面啟動。

劉李峰同時坦言,疫情的發生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也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是生活垃圾分類的入戶宣傳以及在小區內生活垃圾投放環節的現場引導等工作沒有辦法正常開展。

但劉李峰也表示,“從我們瞭解的情況來看,上海、廣州、廈門、杭州、寧波、蘇州等一批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啟動早的城市,群眾工作基礎好,很多小區居民在疫情期間,在沒有現場引導、監管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自覺地定時定點地分類投放垃圾。”

上海市末端處理設施監測數據也表明,第一季度廚餘垃圾處理量與疫情期間的常住人口量相匹配,進入處理設施的廚餘垃圾的純度並沒有下降,這也意味著混入的其他垃圾並未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在今年5月1日實施。如今,垃圾分類的大幕在北京已悄然開啟。

位於北京霄雲路的朝陽區政府服務大廳,是全區政務服務的總樞紐,擁有上下8層樓,近500名工作人員。不久前,這裡的政務服務窗口、機關辦公區和食堂都實現了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

走進三樓食堂的洗刷間,一綠一灰兩個大垃圾桶格外顯眼,牆上還貼了數張垃圾分類宣傳畫。早餐時間剛過,記者掀開兩隻垃圾桶,發現綠色桶盛滿了食物殘渣,灰色桶則是酸奶盒、餐巾紙等其他垃圾。

“去年底我們就開始垃圾分類了,大概半個月就習慣成自然了。”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一桶垃圾的收運日期、數量和去向都可以追溯。在辦公大廳,則設置可回收、廚餘、有毒有害、其他四種垃圾桶,有物業人員負責協助投放和分類。

不僅是朝陽區政府服務大廳,如今,朝陽全區的黨政機關都已經實現了垃圾分類全覆蓋。

此外,為保障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環節的有機銜接,實現垃圾分類全流程閉環管理,朝陽區正在加快推進各類環衛設施建設、計量稱重改造和精細化管理系統搭建等工作。

“上週我們已經部署46個重點城市,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突出提高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補齊廚餘垃圾處理設施短板等工作重點,努力把疫情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完成好全年目標任務。”劉李峰表示。

【“物盡其用”仍需多方發力】

分類後的垃圾都能做到“物盡其用”嗎?

“國家政策的出臺和地方政府重視推動了垃圾分類行業的發展,使垃圾分類有了實質性推進。但由於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定要從僅僅回收再生資源到全品類回收利用,特別是廚餘垃圾的處置,如果後端沒有做好,那就是‘假的’垃圾分類。”啟迪城服再生垃圾分類及無廢城市業務負責人溫德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杭州市蕭山區的很多居民樓下,裝著易腐垃圾的小綠桶排放得整整齊齊。環衛工人拎起一個小綠桶,往車上的電子秤上一放,便能得到這個垃圾箱的具體信息,並被實時記錄收集到小綠桶底部的“智能環”上,同時也傳輸到蕭山區生活垃圾智能監管系統。

在易腐垃圾運輸途中,專業運輸車輛車身上安裝的GPS監控設備、過磅系統,能實時跟蹤車輛在收運途中的路線、稱重等內容;處置企業在末端對易腐垃圾的資源化綜合利用情況,通過專業設備接入監管系統,讓每噸易腐垃圾都有明確去向。

“垃圾分類的政策、模式也要因地制宜,我們針對不同的城市也做了多種模式的嘗試,比如杭州模式的蕭山‘小綠桶’解決方案、天津濱海新區的‘小綠袋’模式、上海青浦徐涇鎮的定時定點模式等全國20~30個垃圾分類項目,現在覆蓋了500~600個小區,近100萬人,基本完成了從前端到後端整個流程的固廢系統建設。”溫德芳說。


人民政協報:垃圾回收:抗疫“隱形戰場”

但溫德芳也表示,垃圾分類是一個全民的事情,不僅僅是一個模式的問題,仍需要在機制、模式、技術等一起發力,特別是政府頂層設計上,建議各地方政府早日出臺分類計量收費機制,實現誰汙染誰付費,確保分類的可持續性。

“另外,垃圾分類從居民上說,更多的是思想的改變,除了儘量方便老百姓分類外,建議多聚焦精準宣傳教育,針對不同人員有不同的方案。同時,垃圾分類的成功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要特別重視青少年在此方面的教育,他們才是我們的未來。”溫德芳建議。

作為垃圾的最終解決方案,“無廢城市”的建設也備受關注。

“無廢城市”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副司長周志強介紹說,目前,開展試點的11+5個城市和地區正在按計劃推進。一年來,“無廢城市”的理念也逐步得到了各方的認同,浙江省、吉林省政府已經決定在全省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

“未來,我們將以垃圾分類為突破口,逐步整合全品類固廢及固廢全產業鏈力量,取得綜合效益最大化,從而推動國家‘無廢城市’的試點建設。”溫德芳說。


人民政協報:垃圾回收:抗疫“隱形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