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荒蕪的時代裡,唯有善良是彼此的救贖

提到關於教育的電影,大多數人都會想起宛如聖經吟唱的《放牛班的春天》和充滿詩意的《死亡詩社》吧,其實中國在二十年前也有一部影響世界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它雖然上映於1999年,但今天看來我們依舊會為劇中人物的善良和單純而打動。過去的歲月物質或許貧乏,但也許正是因為這種貧乏人們反而更加珍惜彼此之間的善意。

《一個都不能少》:荒蕪的時代裡,唯有善良是彼此的救贖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電影講述了水泉鄉小學唯一的老師高老師因為家中有事,不得不花50塊錢從隔壁的村子找來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來代課。雖然魏敏芝年紀小,也沒多少文化,只會唱五音不全的兒歌,可是無奈找人不容易,只能無奈將就了。臨走時高老師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並許諾瞭如果完成便再加10塊錢。

學生們都覺得這個“小老師”太年輕了,沒有老師的樣子便開始欺負她,整個教室都變得亂哄哄的。學生張慧科家境貧窮,母親又病臥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裡打工掙錢。魏敏芝得知情況後,便帶著學生一起湊錢去找他回來。魏敏芝到達城裡後,歷經辛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找到了張慧科,而且這些山區的孩子得到了社會的很大關注。

這個故事並不複雜,演員都是沒有表演經驗的新人,拍攝手法也是採用的紀實拍攝的手法,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一部非常土的紀錄片的感覺。但是它卻斬獲了十項國際大獎,成為那個時代國外瞭解中國的窗口。

這部電影裡最為人稱道的劇中人物的純真與善良。劇中水泉鄉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有善良的一面,有的善良是天性,來自於純真和不諳世事。有的善良是世故,它源自於閱歷的豐富;還有的善良是崇高,來源於道德和自我的追求。

越是荒蕪的時代,越珍惜彼此的善良。也許正是因為一無所有,唯有靠著相互扶持才能更好的走下去,才會更加看重身邊的人和事,也更捨得奉獻和追求。

《一個都不能少》:荒蕪的時代裡,唯有善良是彼此的救贖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時代的荒蕪,每個人都在努力活著

荒蕪的時代離我們並沒有過去多久,甚至在30年絕大多數的農村人還住著破磚房。也正因為一無所有的貧窮,所以每個人才會更加努力的去為生活爭取一些東西。這種為了生活的努力在魏敏芝和張思科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中的魏敏芝也不過是一個小學六年級之後便輟學的孩子,為了村長承諾的50塊錢才來到水泉鄉小學擔當“代課老師”。說是代課老師,其實更像是保姆。她的主要工作甚至不是教書,而是保證孩子不會流失。因為高老師給她的任務並不是課業,而是孩子“一個都不能少”,這樣她就能多掙10塊錢。

為了多掙這份錢,她一開始時會用最粗暴的方式來管理著這群孩子。把他們鎖在課堂裡,不讓他們出去。甚至違逆村長的醫院把學生藏起來,差點讓一個孩子失去了改變人生的機會。在這裡,她不像一個老師,更像一個羊倌,用牧羊的方式來管理學生。

學校裡的一切一開始於她而言只是一份工作,甚至於來說是一種交換。所以一開始她對於教書沒什麼興趣,但是涉及到學生流失就變得很暴躁,因為這才是關係到她生活的部分,也是她唯一可以拿到報酬維繫生活的路徑。

《一個都不能少》:荒蕪的時代裡,唯有善良是彼此的救贖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如果說魏敏芝還帶有一些敬業的成分,那麼張慧科表現出來的就是最純粹的生存本能了。

劇中的張思科一出場便帶有一種超脫年齡的狡黠。當高老師介紹魏敏芝是新來的老師時,他直接戳穿了魏敏芝的身份只是一個跟他一樣的孩子,還有在後面他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向村長索取好處。這種對身份的識別和區分,還有與成年人的之間的同等語境交流,便是環境對一個孩子的塑造。

張慧科沒有父親,母親也重病在家。身後沒有了依靠,身前也就沒有了恐懼。他早早地學會了成年人之間的那種利益交換,也學會了察言觀色,這些都是殘酷的生活教會他的。而從村長與他熟練的交流來看,這種利益交換肯定不止一次。

在一開始,張慧科不喜歡學習,但是很喜歡學校。因為他的生活並不在這裡,學校不能解決他的生活困境,但是這裡有跟他同齡的孩子,有對他身份的認同。所以他才會拿出自己的錢賠償粉筆,其實這也是為了祭奠自己即將逝去的童年。

為了生活,一個孩子被迫早早地融入到成人的世界裡,失去了自己的童真和快樂,而他的狡黠也不過是他得以繼續生活的方式。

《一個都不能少》:荒蕪的時代裡,唯有善良是彼此的救贖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貧窮的土壤裡,往往能誕生最偉大的善良

《一個都不能少》裡有多窮呢,窮到這裡的學校只有一盒粉筆,一間漏風的教室,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窮到一個9歲的孩子要輟學去城裡打工為家裡還債。但正是在這樣貧窮的土壤裡,也依然有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師在堅持。

高老師是水泉小學學校唯一的老師,雖然只有不到30個學生,但是卻包含了學前班到4年級的五個教學年級。他的母親病重了,卻沒有人能替代他的工作,最後只能找來一個十三歲的女孩來幫他看著學生。他忍受了生活中眾多的不愉快,只為了繼續自己的職責。

當一個人能足以包容所有生活的不愉快,能專注於自身的責任而不是利益時,那麼他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也是最善良的人。高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最善良的人。

他已經不知道在這裡做了多少年,但哪怕是在母親重病將死的關口,而他的工資已經半年沒發了,他的心裡依然在操心著學生,臨走前還一再囑託魏敏芝“一個學生都不能少”。

《山月記》中曾寫道:“我常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

對於老師來說,他們最害怕的就是有珠玉置身於眼前,卻因為自己的放棄而永遠失去了翻身的機會。這是一種善良,更是一種崇高。

《一個都不能少》:荒蕪的時代裡,唯有善良是彼此的救贖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我們時常都會感嘆“人心不古”,其實人心從來都沒有什麼變化。人的善良從來都是出自本心的,善良者縱然環境艱苦如斯,也依然會會選擇挑起重任,堅守與此。而那些所謂的富貴之後的不仁,不過是之前環境的惡劣讓他只能通過善良來換取別人的善良,當環境改善之後,他便暴露了本性而已。

對“高老師”這樣的農村教師來說,他們的生活境遇太苦,收入又不穩定,工資也時常拖欠。由此導致了稍微年輕一點,或者有能力的都會選擇離開,而留下來的老師們要承擔的責任也因此變得太過重大。

生活境遇的苦痛讓他們後繼無人,責任重大卻又逼迫著他們不敢擅離開。最後的結果便是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帶著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蹣跚行走在求知的路上。

對於高老師而言,教育一方面是他榮譽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另一方面卻又是現實對他的鞭撻和束縛。

堅持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種崇高,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縱然如此,他依舊在堅持,因為他們面前是窮山惡水和千百年固化的思想,而他們的身後是一群需要他帶領踏上希望之途的孩子。那火苗縱然微小,也是這漫長黑夜裡最亮的光明。

正因為環境太過於荒蕪,這唯一的希望才顯得那麼崇高。而堅持這份崇高的人,才愈發的偉大和光明。而魏敏芝也在後來和孩子們的接觸中逐漸明白了高老師的偉大和“老師”的意義。

《一個都不能少》:荒蕪的時代裡,唯有善良是彼此的救贖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善良是貧窮歲月裡彼此的救贖

於鄉村而言,最不缺的是善良,最稀缺的也是善良。

鄉村裡不缺的善良,是如同村長一樣,當遇到能夠改變孩子命運的機會時,便極力想要讓更多的孩子也能夠獲得機會,這是一種順手而為的善良。鄉村稀缺的善良是如同高老師一樣的“唐吉坷德式”的善良,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失敗後依然堅持的善良。

於高老師而言,他所能做的便是盡力教好學生,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可能並沒有學到太多的文化知識,但是高老師的善良和堅持卻是深深烙印在了孩子們心中。而這種善良也通過孩子傳遞給了魏敏芝。

魏敏芝從只是應付差事,一心只想搞錢的外人,到成為一個努力想要教學生一點東西的“老師”的轉變,便是通過那盒破碎的粉筆和學習委員的日記來實現的。

張思科與魏敏芝打架,踩斷了高老師用換桌子的錢買來的一盒粉筆讓學習委員很委屈,而學習委員又把這種心酸和委屈寫進了日記裡:

新來的魏老師不像高老師那樣愛惜粉筆,高老師經常跟我們講,學校沒錢,買不起很多粉筆,教育我們要愛惜粉筆,我是學習委員,每次都要幫助高老師收拾粉筆,我知道再小的粉筆頭,高老師都捨不得扔。我記得有一次我把一個握不住的粉筆頭丟到牆角,高老師又把它撿了回來,他用兩個手指指尖捏住粉筆,在黑板上又多寫了一個字,最後一筆是高老師用大拇指抹上去的。我的心裡很難過,一盒又白又長的新粉筆,現在成了又黑又短的粉筆頭了。高老師知道了也會很難過的。

對於魏敏芝而言,在此之前的所謂“教書”生涯其實更像一場遊戲,並沒有多麼在乎。而在這一刻她明白了高老師的付出,也明白了自己的責任。所以在隨後面對張慧科失學時,她表現出了一種異於常人的韌性。這是一種責任的傳遞,也是一種善良的傳遞。

《一個都不能少》:荒蕪的時代裡,唯有善良是彼此的救贖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魏敏芝通過感受高老師的善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在她後來的救贖行動中收到了許多人的幫助。慷慨的磚廠老闆、好心的司機、善意提醒她的路人、還有電視臺的臺長。他們都或是出於尊重,或是出於職業素養,或是順手而為,但都給予了這個女孩善良的幫助。而流落街頭的張慧科也是憑藉著老闆娘的善良才得以在城市裡生存下來,故事的最後更是憑藉無數人的善良才帶給了水泉鄉小學新的希望。

他們中的每個人都給予了魏敏芝善意,而他們之所會幫助魏敏芝則是因為魏敏芝在做的事情打動了他們。唯有善良才能換得善良,而人們也在對彼此的善良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越是窘迫的生活環境,越需要人們相互之間的幫助與扶持,而善良則是唯一的救贖。

《一個都不能少》:荒蕪的時代裡,唯有善良是彼此的救贖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善良能賦予人生活的信念,能夠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打通陌生人之間的橋樑,甚至能夠感染他人幫助自己。

正如電影中的水泉鄉小學一樣,高老師在這裡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魏敏芝也因為踐行自己內心的信念而得到了眾多陌生人的幫助,甚至因此改變了學校的命運。一飲一啄之間,是命運的安排,也是彼此善良的結果。

哈維爾曾說,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並不是因為善良能帶給我們什麼實際的好處,而是因為善良是對的。

對於有些人來說,善良是一種本性,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善良卻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因為善良能帶給人的是無與倫比的底氣,不論你遭遇了什麼,你都會堅信自己的是對的。心中自有秉持,身處在哪裡都是福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