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個角度,正確理解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

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傅山曾經說:

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於是“支離醜拙”一詞便引起了當代很多人的關注,傅山這一句話也成為了傅山最有名的言論。讓後人為自己的醜書有了強大的理論後盾,書寫醜書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於是很多不喜歡醜書的人把醜書橫行的現象歸咎到傅山這句話上。

那麼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真的是提倡醜書嗎?

寫的越醜就越好看嗎?

傅山提出“四寧四毋”的真正含義到底是什麼?

下面我們來探討這幾個問題。

從3個角度,正確理解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

傅山心中的“支離醜拙”

傅山在《訓子帖》中有言:

貧道二十歲左右,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香光詩墨跡,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遂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稜難近,降而與匪人遊,神情不覺其日親日密,而無爾我者然也。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始覆宗先人四、五世所學之魯公,而苦為之,然腕雜矣,不能勁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傷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見而遂稱孟頫為五百年中所無。貧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寫此詩仍用趙態,令兒孫輩知之,勿復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須知趙卻是用心於王右軍者,只緣學問不正,遂流軟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爾輩慎之。毫釐千里,何莫非然?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

其中說到,傅山早年是很喜歡趙孟頫書法的,但瞭解到趙孟頫是宋臣降元的“貳臣”後,“降而與匪人遊”,便立馬改變了自己的觀點,由愛變惡,始覺顏真卿書法的可貴,因為顏真卿到死也不屈服於反叛朝廷的賊子,保持著一顆忠貞愛國的心,一心不做“貳臣”。

從3個角度,正確理解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

傅山的這一態度的改變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關,那時明朝被清軍佔領,身為明朝臣子,明朝即滅,當毅然獻身,士大夫寧死也決不能苟活於清軍門下,這是古代一直遵從的儒家道德思想。

所以傅山強烈的感受到趙孟頫的軟弱無能,人品決定書品,遂惡其書。

傅山通過趙孟頫和顏真卿書法的對比,越發感覺,趙字柔媚造作,顏字率真可愛,趙字巧媚,安排費工,而顏字醜拙,率真支離。因此,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結論。

顯然傅山提出這個概念是在人格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人品為根本出發點,在不同風格中提出觀點。

那麼傅山的結論對不對呢?

“支離醜拙”的質疑

我們對傅山的結論可以提出以下兩點質疑:

1、趙孟頫書法的藝術價值無需質疑

傅山提出“四寧四毋”的背景是傅山厭惡趙孟頫書法時提出的。傅山無法理解趙孟頫當“貳臣”的內心世界,而當傅山在清朝掙扎幾年後,發現“反清復明”的行動終究是不能成功的,明王朝的隕落似乎是天命,最終屈服清朝的統治。晚年的傅山終於也理解了趙孟頫的困境。於是感嘆“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趙孟頫的書法不僅得到了傅山的認可,也得到了無數後人的認可,也被後人歸為“歐顏柳趙”之楷書四家。

2、巧媚醜拙皆可稱讚

下面我們來對比趙體和顏體的書法:

從3個角度,正確理解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

從整體上看,顏體確實要比趙體醜拙支離,趙體確實巧媚費工,但是都在我們接受的範圍之內,趙體雖巧,但已有天趣,與工整的字體相去較遠,顏體雖亂,但有跡可尋,與真正的醜書仍有不同,如下圖所示:

從3個角度,正確理解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

顏真卿《多寶塔》相對於《膽巴碑》,筆法結構你都相對固定,是屬於工整費力的巧媚。

趙孟頫《膽巴碑》,工整中富於變化,將收放疏密在工整與變化中達到了一個平衡

從3個角度,正確理解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

這種就是典型的工整書體,才是真正的“安排費工、巧媚輕滑”。

所以無論是趙體,還是顏體,他們只是風格不同罷了,不能因為你不喜歡趙體,趙體就不好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從上述推斷,傅山提出的“四寧四毋”的前提條件都有問題,他認為趙孟頫書法不好不成立,趙孟頫過於巧媚也不成立,那麼他得出的“四寧四毋”的觀點也就值得我們質疑。

“支離醜拙”的正確理解

1、“支離醜拙”具有政治色彩

“支離”最早來源於《莊子·人間世》: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意思是說,支離(身體殘缺不齊的人)在戰亂的年代,反而有優勢,可以免除勞役和參軍,還能拿到政府補貼,豈不爽哉?“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如果把支離當做一種審美觀念,那支離本身就具有政治色彩。

從3個角度,正確理解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

況且,傅山提出這個觀點是是基於趙孟頫和顏真卿人品的不同,與其說提倡顏真卿,不如說是反抗清政府的統治,也具有政治色彩。據史記載,清朝入京後,傅山沒有屈於清軍胯下,不當官,不參與清人政治,一直暗地裡策劃資助“反清復明”的地下活動,傅山一直忠於明王朝,因此,他推崇顏真卿也是一種政治理想。

2、“支離醜拙”是一種“尚奇”的表現。

如果單從傅山在《訓子帖》中得出的“四寧四毋”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在趙孟頫和顏真卿的書法及人格的比較中得出的結論是不能讓人信服的。

但是,如果我們拋開趙孟頫和顏真卿的前提,傅山還會不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呢?

應當會。

因為傅山那個時代處於明末清初,那個時代是一個“尚奇”的時代,是一個個性思想解放的時代,人們大多遵從王陽明“心學”,(具體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因此人們不再固守傳統的藩籬,為了展現個性,為了自由書寫,為了“奇”,傅山也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別樣風格,他往“醜”的方向寫,只不過是表現的與傳統不一樣而已,你看習慣了,也就不“醜”了。支離醜拙就是他尋找出路的方向。

從3個角度,正確理解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

傅山作品

3、“支離醜拙”是為了表達本心,不造作。

而書法自古以來都強調:“書為心畫”、“隨性自然”。

蔡邕《筆論》:“欲書先散懷抱,任情姿(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都在說書寫應該隨性任情,按照自己的本心去自然書寫,何必造作、安排,那樣是寫不好書法的。

所以“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應該理解為“隨性自然”、表達個人本心,切不可為了醜而醜,為了美而美,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應該寫出什麼樣的書法,這才是傅山的初心,也是當代書壇提倡的學書境界。

從3個角度,正確理解傅山提出的“支離醜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