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樂平古戲臺

樂平古戲臺記

樂平素有中國古戲臺博物館之稱這裡共有410座古戲臺,散佈於全市各鄉村,建築時間從明清至當代跨越500餘年。共分有祠堂臺,萬年臺,宅院臺,廟宇臺,會館臺,,但從未謀面,今日,在當地湧山鎮文化學者王長壽的邀請下,去往湧山鎮附近的古戲臺參觀。

第一站來到車溪村的“敦本堂”,遠遠望去,其建築與一般民居無二,只是房屋較長,待走進去觀之,靠大門口前半部分是祠堂,後面才是古戲臺,臺址有一人多高,舞臺也寬廣,極盡奢華,十分壯觀,場地特別大,可容納觀眾千人以上。

據文化學者王長壽介紹,車溪《敦本堂》古戲臺,屬於祠堂臺,始建於順治初年,歷經四百餘年蒼桑,巋然不動。

仔細觀之,建築非常華美,磚木雕刻異常繁複,無論人物,動物,還是花鳥,無不精雕細刻,栩栩如生,人物浮雕有潘桃會,三英戰呂布,昭君出塞,《打金枝》,等古典人物故事,充分體現古人的審美情趣和當時的建築藝術風格。具有極高的文物考古及藝術價值。 但現在己經破損不堪了,極待修復。

第二站,學者王長壽帶領我們,來到了雙田鎮梅林橫路葉氏古戲臺---《萬年臺》。萬年臺建在村莊中央的廣場上,據學者王長壽介紹,萬年臺始建於大明萬曆初年,歷經四個多世紀的蒼桑風雨,幾經修膳,完好如初。

細觀之,其建築結構雄偉,氣勢磅礴,巍峨壯觀,三層巨大的挑簷有如大鵬展翅,簷下懸掛風鈴鐵馬,其臺宇盤桓,樓觀飛敬,畫彩仙靈,磚,木之上雕琢禽獸,人物,神話故事,以及花花草草,無不巧奪天工,戲臺天棚中央是華麗的澡井,臺上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瓊花謠草,祥禽瑞獸,遊梁隨坊,三架樑,搶頭梁,穿插坊上及牌樓各層之間,雕刻許多戲文,在這些戲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魁星佔鬥,大鬧天宮,八仙過海,麻姑獻壽等,是不可多得的古建藝術珍品。

試想, “敦本堂”與“萬年臺”這兩處古戲臺自建成之日起,上演著一幕又一幕的人生悲喜劇,王公貴族,公子小姐,書生民女,輪番上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傳承歷史,娛樂民生,是古人最主要的休閒娛樂場所,傳承中華文明,娛樂大眾生活。

有民謠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見誰都有氣,一月不看戲,做事沒力氣,這是對樂平人觀劇情節的寫照,演盡了千古風流。

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綿不衰,古戲臺的作用功不可沒,

樂平這些風格各異的古戲臺,大都出自本地工匠之手。那種對贛劇藝術的痴迷,競能幻化成藝術的才華橫溢,真是令人歎服。

象古戲臺,古祠堂這種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文化,歷史及考古價值,更是一座座古建博物館。

現在,在當地政府重視下,正組織古建建築隊,正在妥善修膳,保護,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座修膳一新的古戲臺,古祠堂將呈現在人們面前,併為當地的文化,旅遊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大勇撰文,謝謝閱讀,十月廿七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