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石油如何影響經濟:俄沙美石油戰爭背後的“危與機”

據行業預測,2035年以前,全球能量來源仍主要以化石燃料為主,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而相對潔淨的石油和天然氣依然備受寵愛,也必然賦能其主要存儲、生產和出口國以價格主導權乃至地緣話語權。4月10日訊:三國領導人舉行電話會議討論了國際石油市場的形勢;俄、美和沙、重申將致力於協調行動,以穩定全球石油貿易的局面,世界石油價格已經跌至歷史低點,價格下跌對石油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害,並儘量減少油價波動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

一滴石油如何影響經濟:俄沙美石油戰爭背後的“危與機”


沙特讓步了?

目前的經濟危機將欠發達地區帶來巨大的衝擊,增產降價抑或減產抬價,主動權始終被產油國操控,是工業化時代石油逐步取代煤炭主導能源市場並導致結構單一的必然結果。產油大國始終處於甲方地位,據沙特媒體報道去年沙特第一季財政收入增長40%。今年2020第一季度沙特的石油收入上升至1400億里亞爾,比去年同期的1100億里亞爾,增長了300億里亞爾,增速30%。另外,一季度沙特非石油活動收入增至800億里亞爾,僅約為同期石油收入總額的60%。沙特的經濟是多麼的依賴石油啊,可以說石油就是沙特的經濟的最核心支柱。最近幾年沙特也在積極發展非石油行業對沙特說,經濟高度依賴石油,有好處也有弊端。好處很明顯,尤其是龐大的石油儲備、開採量和出口量,導致沙特成為全球著名的富裕國家,可以說石油是沙特能富起來的根本因素。消費大國總體而言無法發揮買家優勢而扭轉“店大欺客”的格局。也正是為了避免出現“客大欺店”的歷史逆轉,沙特等產油大國才頻繁不惜自損八百而殺敵一千地“團滅”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以求始終保持油氣話語權和收入並將其轉化為石油地位話語權!

美國放棄了掙扎?

美國似乎已經受夠了俄和沙之間的石油價格戰,並準備大幅減少石油產量,以便走上擺脫危機的道路。考慮到減產對自己來說是不可接受的,美國已準備好做出這樣的讓步,並將做出50年來從未想過要做的事情。但是,這樣做有一個先決條件:俄和沙必須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回應,即減少石油產量。上述內容是美國權威分析機構彭博報道的。以沙和俄的石油價格戰,兩敗俱傷是必然結果。但對於美國而言就不一樣了,特別是以共和黨為首的美國,共和黨相當一部分財政收入來源於傳統行業,油價突然暴跌,如果長期持續必然給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簡單的說就比如我們看財報中的存貨計提一樣;據分析人士說,做出這樣的聲明充分說明美國頁岩油產業的形勢極為不樂觀。美國頁岩油企業目前的現狀是入不敷出:收入甚至無法支付開採的運營成本,在每桶頁岩油的開採成本為33-36美元的情況下,光運營成本還要支付每桶23美元。一些分析人士說,實際上是沙在試圖實現自己的目的:沙不僅要“懲罰”俄羅斯,搶佔市場,還要讓俄羅斯回到談判桌前,並與美達成協議。為達目的除了製造混亂和災難性的局面外,別無其他辦法。美國人自己只是在災難的邊緣提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

俄羅斯達成共識?

俄方面為應對這場危機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因此,俄斷然不會同意新的協議,也不會屈服於沙的敲詐。他們的推斷是基於俄方面作出的官方聲明,即莫斯科不會減少產量。克里姆林宮只同意讓交易回到原先的樣子並將減產協議延長至今年6月,以便更好地研究新局勢下的需求以及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因為低價格,大家為了獲得和原來差不多的石油收入就要出口更多的石油,俄都有自己的一個自己的財富平衡價格,所以我們看到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節點,包括從歷史上來看,大的這種價格週期,或者說從高位的均衡到地位的均衡這個轉換過程當中持續的時間都是非常長,最著名那次就是1985年以後的這次石油下跌,其實一直持續到2003年,那麼這中間產生了很多著名的國際事件,比如說:蘇聯解體,當然蘇聯解體的原因很多複雜,但是油價下跌導致整個蘇聯財政出現巨大的危機,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對於中國來說,這確實意見天大的好事,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頭號原油進口和消費國,但是,油氣的暫時不可替代以及戰略儲備不足,導致中國不能反客為主,無權決定市場價格,只能藉助多元化等渠道分散風險和降低成本。中國是全球進口油國之一因為國內油價機制設置了最高點80美元/桶與最低點40美元/桶,也就是說無論別人油價跌成什麼樣,國內消費最低按40美元/桶來衡量,反之亦然,現在油價三十幾,可想而知。

觀察家們也許注意到,在敘利亞危機與戰爭進程中,中國無視頭號石油供應國沙特的怨言與非議,先後六次使用否決權聯手俄羅斯等改寫敘利亞局勢走勢和結局,成功挫敗變更大馬士革政權的戰略圖謀,同時,也沒有本質性傷及中沙友好關係。這次博弈堪稱進入原油低價和油源多元時代後,中國作為乙方將強大購買力轉化為地緣影響力的成功嘗試,但是,依然不能從總體上改變被動接受國際油價的不利地位。如要終結少數產油國左右市場價格的百年格局,只有推動能源革命取得顛覆性勝利,徹底使碳氫能源成為歷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