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分享一系列相見恨晚的藝術審美隱祕結構

美是具體的感性現象。人類不同的族群都在享受著各自不同的美學系統。德國古典美學大師黑格爾說:

"不同的藝術樣式是美在自我實現時的不同生命歷程,每一段都是通向永恆之途的一種方式。"

藝術觀照人生,審美擢拔庸常。審美,最直接、最鮮明地體現了一個人內在包蘊著的一系列社會、歷史、心理、生理、性格、經歷等方面的因素。可以說,審美的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審美的殘缺,是人生最大的硬傷,甚至連知識也無法彌補。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分享一系列相見恨晚的藝術審美隱秘結構

室內裝置藝術


審美的能力,不能速成,唯有薰陶。現代社會文盲或許已很少,而美盲可能卻很多。商業文明裹挾著"娛樂至死"的浪潮,難免混濁了高雅與低俗、膚淺與深刻。熱熱鬧鬧的燈紅酒綠、光怪陸離的摩天大樓燈光秀,在緊緊吸引人們眼球的同時,也充斥著商業的功利心。而美,正是對功利的刪除。

形式承載精神,品味決定等級。審美,不是凌空蹈虛的遊戲,不是哲學邏輯式的推理,而是領悟、頓悟、觸動、直覺。藝術的創造、藝術的審美,是人類精神活動中隨意性和自由度最大的一種活動。作家寫出了這一句,畫家畫出那一筆,都沒有某種必然性。讀者、觀眾與哪種題材、哪種藝術形式產生了心靈碰撞,更是隻可自己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神秘。

陳丹青在節目《局部》中有一段發揮,非常精彩,或許也是對藝術最好的解釋。



直 覺

視頻裡陳丹青手中的那副畫,正是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初習的作品。

藝術是人類自由的表徵,藝術也是最自由的存在,說不清、道不明,難以言傳。若是非得給藝術一個寬泛的定義,現代著名畫家克奈希爾認為,藝術的的本質就是通過有限的物質條件來揭示盪漾於世界整體的精神……它歸根結底不是表現個別的人格,而是要表現出在世界裡盪漾著的精神性或情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分享一系列相見恨晚的藝術審美隱秘結構

梵高作品


世界以其巨大的神秘盪漾著一種自古以來的精神,天才藝術家總是以其自身的卓瑩通識,上接"靈界"之消息,以"人心"接通"天心",以一種感性直覺為基礎來構成藝術。

藝術直覺最神秘,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曾經有過,不代表以後還會再有;直覺過去了,可能再來,也可能再也不會回來。所以,我們總是看到藝術史上的一些天才,直覺爆發燦若星辰,強梁迅疾地散完了自己的生命。比如梵高。

1887年,從荷蘭到巴黎,到處都有大片大片的葵花田。梵高用明亮至極的黃色畫下了著名的《向日葵》,這是他燃燒生命留下的燦爛形式。

1889年,在法國一個叫奧維的小鎮,麥田裡飛起了最後的群鴉。《麥田群鴉》是梵高最後的作品,是一種宿命的徵兆,飽受精神折磨和心靈之苦的梵高,以決絕的姿態,完成了生命的史詩。

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先聲奪人",以自身的感性力量吸引欣賞者。上接"靈界"之消息的直覺,借感性形式召喚著"分散的靈魂",塑造著他們的感官,撫慰著他們的心靈。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分享一系列相見恨晚的藝術審美隱秘結構

梵高作品


詩人沃茲涅先斯基說:"人的精神之路,是新的感覺器官的培養和形成,這叫做藝術。"藝術的薰陶,醱醅著人們的感官;人們又通過感官去觸達形式,以及形式背後心靈深處本體精神的自然釋放。

造 型

藝術形式,是對直覺的提煉,種種意蘊、情感、哲理都要以形式呈現出來。哲學家卡西爾在《人論》中說:"讓直覺在一種特殊的物質中具體化,即是給直覺以形式。"

深層的內容往往總是很快被人淡忘,而形式卻銘刻在人們心中。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分享一系列相見恨晚的藝術審美隱秘結構

侘寂、幽玄、物哀

日本審美意境中的"侘寂、幽玄、物哀"之風,近來來風靡一時。最著名的便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國》和日本插花。1968年12月10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憑藉其代表作《雪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典禮上,瑞典文學院由5名院士組成的評委會給予其這樣的評價:"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雪國》獲獎以來,更是被廣大讀者奉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意境難以言傳,卻可通過形式呈現出來。藝術之美,只有附著於"象",才能完成自我構建。日本的插花即是其中之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分享一系列相見恨晚的藝術審美隱秘結構

日本插花


日式插花,空白澄明,枯槁孤寂,素雅簡約,幾近毫無雕琢,卻顯樸素之美。人們由觀照"象"之存在,然後體悟、發現、由物及我,深遠而深刻,具有不可言說之趣味。種種物象,也就成了"物哀"意境的外化形式。

人們提煉了千百年的各種意義、意境,正逐漸淡去。世界正以形式的力量重新構建。而且,所有形式都關涉美。

象 徵

現代藝術流派紛呈,形式多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自象徵主義橫空出世以來,各種派別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因此,現代派,不是哪一個單一的流派,而是許多反傳統藝術的種種流派的總稱: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意象主義、表現主義、野獸派……

1917年,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要舉辦一次展覽,作為評委之一的杜尚化名"R. Mutt",送去了一個在公共廁所中隨處可見的男用小便器,並在其上署名:"R.mutt",這就是著名的藝術品《泉》。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分享一系列相見恨晚的藝術審美隱秘結構

杜尚《泉》


可以想見,這件作品立刻遭到了獨立藝術家協會的拒絕,當然,他們不知道作者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杜尚。看到同行們的反應,杜尚終於驗證了自己的預測,他明白自己的藝術觀念太超前,人們無法接受,於是他立即退出了獨立藝術家協會。杜尚把小便器搬到博物館,用這個現成品向人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到底什麼是藝術品,什麼是藝術?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有多遠?

現代藝術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怪誕、抽象。畫家康定斯基在《論形式的問題》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兩極歸一論":"偉大的抽象;偉大的現實性;那抽象的通過物象來補充,或者物象的通過抽象來深化。這好像是為藝術準備了終結。"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分享一系列相見恨晚的藝術審美隱秘結構

由7200根木棍組成的“木精”


無論是抽象的意蘊,還是實在的物象,表層物象與深層抽象的雙重結構,往往都難以用語言表達,只有把觀眾帶入特定的場景之中,才能體會。象徵的手法,正是透過表層形式窺視內在意蘊的方法,現代藝術諸多流派,觀念紛呈,卻都散發著象徵的意味,再深層的藝術內涵,都不能脫離感性的形式。一切藝術中的象徵的結構,都有雙層,由外及內,由淺入深,引導著人們體會、領悟那至深的意蘊。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分享一系列相見恨晚的藝術審美隱秘結構

現代裝置藝術


藝術的眼光,既是神之目光的饋贈,又是人之目光的覺醒。正如觀看,這其中的一個直覺或不自覺的目的,便是"格物致知"。不僅觀看如此,一切藝術亦未嘗不可說是"格物致知"。藝術是一種參照,我們看它,其實是看己。

正如木心所言:"藝術本來也只是一個夢,不過比權勢的夢、財富的夢、情慾的夢,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藝術,是最好的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