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自4月7日起,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請大家一同趕赴一場與花草的約會。文研院公眾號和網站正式推出由北大哲學系劉華傑教授擔任學術主持的“看花是種世界觀——博物學考察記線上展覽”。本次展覽中,北大“博物君”劉華傑教授將與我們一起探索神秘的夏威夷,領略雲南勐海的多彩風貌,再踏上北國吉林豐饒的土地,最後回到北京、回到北大燕園,認識那些我們熟悉卻又不熟知的植物。希望此次“足不出戶”的自然之旅,能夠讓我們通過觀察日常的生活世界,感受自然之美,在與大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理解自然規律。對自然懷抱驚奇,對生命保持敬畏,博物自在!

導 言

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線上展覽“看花是種世界觀”學術主持人)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劉華傑教授在寇阿樹下

新冠疫情突然而至,大家都規規矩矩悶在家裡。有一天,文研院來信邀我做一次與博物學相關的線上展覽,還轉了文研院組織的西北科考團攝影展供我參考。我哪敢湊這熱鬧,心裡沒底,沒敢立即答應。3月10日文研院又組織一個6人微信小會,文研院老師專門介紹了展覽的用意和形式,我這才膽子大起來。疫情期間,人們無法自由地在大自然中暢遊,但願翻翻植物圖片能調節一下心情。

“看花是種世界觀”是作家半夏構造的一個句子,準確說是那位雲南作家半夏。我不開中藥鋪,卻認識三個半夏。一位是河北的男半夏(新生活四公子之一),一位是雲南的女半夏(《與蟲在野》作者),還有天南星科植物半夏。後者北京大學校園就有,北京西山上更是多得很。

半夏說,“看花是種世界觀”中的“種”字有兩種讀法,也表示兩種不同的意思。一是作量詞用,讀zhǒng;二是做動詞用, 讀zhòng。她用這樣一個標題作為採訪我的一本小書的書名,可謂用了心思,不過,似乎也給人一種印象:企圖把看花這般“頗低俗”的活動與“挺高雅”的哲學系扯上一點聯繫。一種世界觀,不管正確與否,也是世界觀;種下世界觀,不管種得多深,當然還是世界觀。哲學與花朵屬於完全不同的世界,兩者有沒有聯繫?自然是有的,如濂溪愛蓮、佛陀拈花。論孰高孰低,也無定論。哲學不著調時,也難稱高雅。只是在統計意義上,在缺省配置中,哲學借了亞里士多德、老子、康德、馬克思等前輩的力,沾了思想、智慧的光。

不過,對於多數人,包括我自己,沒必要拔高、故作深沉。首先,看花是一種好玩的活動。何謂好玩?有趣,自娛自樂。看花既能鍛鍊身體,還能增長見識。花有許多,百花千花萬花不止,看了一種想看第二種,而且可以喜新不厭舊。

看花會上癮,這跟購物、打麻將、攀巖、炒股能上癮一樣,各有千秋。我不好特別誇獎看花的好處。先說負面吧。其壞處是佔用時間,大把的時間,有多少時間都不嫌多。也會因此花些錢,這個倒不重要,至少我不會傾家蕩產去看花。花1000美元去看一種花,確有其事,只是偶爾。看花,是我個人的一項業餘愛好而已。做為一個正常人,除了工作,生活中露臉的事、不良嗜好和愛好總得佔一樣吧。曾有意鍛鍊過喝酒,後來發現實在缺乏天賦,每當聚會舉杯就有點發怵,遂編出“三個一般”:“一般不喝酒、不和一般的人喝酒、不喝一般的酒”,不是酒桌境界高,只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而已,實際上是沒底氣。多年試下來,唯小時候就實踐過的看花識草還算適合自身,也算與植物有緣。我上小學前,家住東北長白山的一個山溝裡,有一天家裡來了一箇中草藥調查小隊。他們邊喝著水,邊擺弄著一株大葉柴胡,好像在說這東西不好找。作為小屁孩的我,在一旁聽著,插嘴道“山上有的是”,大人們根本不相信。不出10分鐘我就抱了一大抱回來,有幾十株,用手剛拔下來的,沒挖根只採了莖葉。專家們一看,果然是大葉柴胡。其實在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它叫什麼,更不知道傘形科。這大概算是免費認識了一種鄉土植物吧。後來,在父親的指導下,根據家裡的一本《赤腳醫生手冊》,認識了身邊的許多中草藥。後來,讀書耽誤了看花。從小學到博士,僅在極特殊時候看一眼植物,只有到了我博士畢業,當了老師,才重拾兒時的愛好,一發而不可收拾。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劉華傑教授在野外爬樹

看花,不是字面上的只看花。它包含觀看整個一株植物、不同時期的一株植物、各種植物,由喜愛其形態而瞭解其名字,“命名與相知”又是相伴的,進而瞭解它的解剖結構、分佈、演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等。看花、看石頭、觀星、觀鳥是差不多的活動,都不限限於觀察具體的對象,還要順便考察其周邊、與其他事物的關聯。

看花是一種博物活動,這是我很久以後才搞明白的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不僅巫師能為、科學家能為,老百姓也能為。讀大學時,發現達爾文、徐霞客、丁文江、王世襄、馬未都是博物的好榜樣。工作後又發現亞里士多德、塞奧弗拉斯特、盧梭、懷特、歌德、梭羅、利奧波德是博物學家,而且他們的博物活動與某種哲學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是極其自然的,不需要通過邏輯經驗主義那樣堅持還原論,由觀察語句的層層構造而建立一種反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鐵心木屬植物標本,劉華傑教授採集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曾翻譯威伯爾《歐洲哲學史》的徐旭生,當過哲學系主任,他做了一件與博物有關的重要事情。我一直想找個機會說上幾句。

九十多年前啟動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並非單純的自然科學考察,而是綜合性的多學科考察。哲學與那次科考也有關係,在通常的歷史敘事中常常遺忘或淡化這一點(注:上次線上展覽預告第一段提到中方代理團長卻沒有提中方團長)。其實那次科考的中方團長是徐旭生徐炳昶(1888-1976),他就是哲學出身,留法哲學博士,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教務長。考察團的團員中還有北大哲學系1918年畢業生黃文弼(1893-1966)。當然,後來徐旭生改行研究歷史,黃文弼改行研究考古,皆成一代學界名人。

那次西北科考中地質學自然是主力學科,袁復禮和丁道衡都是地質學出身,後者是白雲鄂博鐵礦的發現者(我還專門駕車從北京去白雲鄂博瞧過)。丁道衡與考察團中郝景盛(植物學)和李憲之(氣象學)均為北大畢業生。那次著名的科考,相當程度上也是博物學野外調查,也可以說那是以“北大系”學者為主力隊員完成的博物大考察,考察過程的大量採集品後來大多進了博物館。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郝景盛,《中國木本植物屬志》

博 物

從地質到哲學再到植物

我個人的經歷恰好與北大、地質、哲學、植物有著某種聯繫。中學在吉林通化讀高二時參加過一次地學夏令營,1984年就報考了北京大學地質系。1987年讀地質本科時喜歡上哲學,第二年本科畢業時就考取了哲學碩士。後來又讀哲學博士、當哲學系教師,重拾兒時的植物愛好。現在則在吆喝復興古老的博物學。

博物學是什麼?跟博物館有關係嗎?說來話長,但不難理解。博物跟博物學好比物理與物理學。博物學三字聯用源於近代日本,但博物兩字聯用中國早就有了。就像今人聽說數學、物理學、地質學、文學、社會學字樣不會感覺陌生一般,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它曾是一門顯學,解放前也風光過。那時有“哲學門”,也有“博物門”。同樣,“聽說”不意味著就“懂得”其中的滋味、緣起。簡單講,博物學是圍繞“生活世界”而生的一門學問、生存智慧,涉及人與大自然打交道的多個維度,它比較平面化又非常綜合。這門學問中有人物有理論,更不缺少可操作的方法和細節。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亞里士多德、老普林尼、林奈、布豐、盧梭、歌德、洪堡、達爾文、E.O.威爾遜、納博科夫、古爾德等是大家熟悉其名字的偉大博物學家。塞奧弗拉斯特、格斯納、杜布贊斯基、繆爾、邁爾、卡森、勞倫茲等也是,但人們可能不清楚他們與博物有何瓜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創始人、WWF的創始人朱麗安·赫胥巴跟他爺爺托馬斯·赫胥黎一樣都是著名的博物學家,為推動博物學發展貢獻頗大。其實,《周易》《詩經》《道德經》《莊子》等某種意義上也是博物類作品,中國古代學問有相當的博物色彩。只是相當長時間裡人們沒那麼看、沒那麼想。千百年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博物的內容。

博物是科學嗎?在科學時代,任何與認知相關的事情一般都要納入科學的範疇來考慮,要麼做為具體的科學學科來展開,要麼作為科學史來探究。這一切進行得非常自然,不易引起人們反思。博物學也的確與(自然)科學有交集,其實它們有共同的起源,都涉及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利用,均包含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在近現代,博物學傳統經常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子系統加以考察。起初我也是這樣認為的。後來發現不對勁,於是提出“平行論”:

博物學與自然科學平行存在和演化,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恐怕也如此。就認知而言,現代自然科學有四大傳統:博物、數理、控制實驗和數值模擬。現在後三者特別是後兩者極受重視,易拿到經費、成果也十分豐碩,其中的博物傳統雖悠久卻顯得膚淺而日漸衰落。如今的植物分類學、動物行為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仍有明顯的博物學影子,但也因此處於邊緣,在科學大家庭中地位也不高,這可從相關專業期刊的影響因子看出來。除了綜合、“膚淺”外,博物類學科對世界的控制力比較弱,不被“現代性”所看重。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大菅祐一(Shodo Kawarazaki,1899-1973)繪製

左一:繡球科繡球(日本稱紫陽花)

左二:鳶尾科鳶尾屬植物(日本稱菖蒲)

左三:旋花科牽牛(日本稱朝顏),圖上莖的手性反了。

博物中的history (探究)

不遠離“生活世界”

以現代的眼光看,博物學與感覺、經驗、質料十分密切,對研究對象的圈定、還原均做得不夠深入,對數學方法和現代實驗方法也不夠迷戀。但它並不排斥數學和簡單實驗。在英語中博物對應的詞語是natural history,兩個詞再普通不過,但是這個固定搭配十分久遠了。其中的history源於拉丁詞希斯托麗亞(historia),而後者又來自希臘詞伊斯特麗亞,意思是“探究”,而不是“歷史”。其中的natural作為修飾語一方面指研究的對象原本都是自然界的東西(也不全如此),二是指研究的手法、進路基本上是自然主義的(也不全如此,也大量採用象徵、比喻),這是用現在的概念來解說。在古希臘,同時還有另外一種非常特別的研究方式,比較重視事物不變的本質、理性、形式,通常認為與西方哲學和數理科學的起源有關,沿著這個線索後來演化出了natural philosophy,牛頓的代表著書名就包含這個詞組。不過,無論natural history還是natural philosophy都不可簡單地做現代英語的字面解釋。那裡的history和philosophy與如今的歷史和哲學並不吻合。它們是兩大類互相補充的探究事物的方式,都是學問,甚至都是哲學家關注的,亞里士多德及其大弟子兩者都研究。這與西方哲學史上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分野、交織、爭論有關聯。比較而言,在哲學家當中,亞里士多德、F.培根、休謨、歌德、胡塞爾、費耶阿本德、羅蒂、羅爾斯頓三世、卡爾松等少數人更同情博物學。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達爾文 :英國博物學家,《物種起源》作者,演化論的創立者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華萊士:英國博物學家、植物地理學家,《馬來群島博物志》作者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是博物學意義上的最高成就。之後,博物學的天地被各門具體的新興學科不斷瓜分,就像哲學中不斷分化出新學科一樣。達爾文本來是標準的博物學家,身份也變成了生物學家、科學家。到了19世紀末,博物學開始衰落,以後局部雖然還有起伏,但整體上博物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在主流學術界式微。“博物學家”也由一個褒義詞變成貶義詞,多數學者不敢自稱、不願意他稱,個別有足夠自信心的大佬例外,如E.O.威爾遜,其自傳就是《博物學家》(Naturalist),中譯本改為《大自然的獵人》。但是,在發達國家,在主流學術之外的社會上,博物學傳統一直得以很好延續,社會上有大量的博物學民間組織,博物類活動豐富多彩,對人們的現實生活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比如英國皇家鳥類學會就是一個典型的博物類民間組織,有會員100多萬。美國的山嶽俱樂部、奧杜邦學會也是這樣的民間組織。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左:勞倫茲 ,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博物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右:威爾遜:美國博物學家、螞蟻專家,普利策獎得主

歷史上,博物學語義時而擴張時而收縮,在現在它大致對應於人們關於外部世界的一種綜合性的感知和探究,百姓的衣食住行、旅遊休閒、興趣愛好都涉及博物。CCTV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就是博物片(製作團隊也許沒這樣考慮),BBC下設一個“博物部”,製作播出了大量博物影片。公民博物是公眾理解科學(PUS)的重要手法、渠道,博物提供了通向高深自然科學的良好接口。除此之外,博物還有其他意味和未竟的使命。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蜂鳥平版畫,約翰·古爾德主持製作

博物學注重記錄、描寫、繪畫,相關歷史資料極為豐富。特別是其中的繪畫,能傳達許多信息。如今手機、單反相機拍照都十分方便,似乎不到一秒鐘就能做出一天的活兒,但人們仍然覺得傳統博物繪畫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豆科多花紫藤,大菅祐一繪製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纏枝牡丹,餘省繪製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卷丹、紫萼和纏枝牡丹,郎世寧繪製(餘省和郎世寧畫的纏枝牡丹手性都反了)

重啟古老的博物學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人類世”和“風險社會”,人類社會在資本、科技和權力三駕馬車的牽引下加速前行,進步的同時,人類自身和大自然也都疲憊不堪,天人系統的可持續未來並不明朗。誰曾想到,在2019年末,一種肉眼看不到的新冠病毒就令欣欣向榮的現代世界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在博物家眼中,這樣的災難並不很特別,估計它遲早會到來。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到了20世紀下半葉,科學史、環境史、文化史、物質文化研究、自然文學、哲學界重新密切關注博物學,多領域學者合作研究出版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從1996年的《博物學文化》(Cultures of Natural History)和2018年的《博物世界》(Worlds of Natural History)可窺一斑。坦率說,不同學者的動機未必相同,現在大家意識到這種邊緣性的文化傳統依然有趣、值得延續。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中國歷史上沒有歐氏幾何、伽利略-牛頓力學、麥克斯韋方程組、愛因斯坦相對論、邁克耳遜-莫雷實驗、吳健雄實驗那樣的顯著成果(這非常正常,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也沒有),卻有極為豐富的博物成果,中國發達的陰陽五行學說、中醫藥學、農學均與博物有關。作為關心人類認知史的一名哲學系教師,我重新看到、找到了博物學。實際上,許多領域的華人學者也沿著各自不同的路徑重新發現了博物學,比如範發迪、餘欣、程美寶、袁劍、賴毓芝、吳國盛、劉兵、江曉原、劉孝廷、黃小峰等,但出發點、進路可能很不一樣。於我個人而言,新的科學編史學理論、胡塞爾的現象學、波蘭尼的個人知識理論、科學知識社會學、對現代性的反思、科學傳播學等,都引向博物學這個“吸引子”(attractor)。近十幾年,我和我的同事、學生做起博物學史、博物學文化的研究工作,參與創辦以書代刊雜誌《中國博物學評論》,創辦“博物學文化論壇”。也積極推動博物類圖書的出版,近幾年僅作序推薦的博物類圖書就有30多種。我的博士生翻譯出版了《植物學通信》《看不見的森林》《探尋自然的秩序》《性、植物學與帝國》《林奈傳》等,博士論文已經出版了《約翰·雷的博物學》《班克斯的帝國博物學》。2019年還組織出版了《西方博物學文化》。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劉華傑教授在夏威夷考艾島野外考察時隨拍

將一階博物活動看花,與二階的科學史、科學哲學專業研究結合起來,是後來的事情。二階學術的開啟並沒有中止一階愛好。“觀察植物”——看花,仍然花費了我大把時間。實際中也可以並行,在校園一邊走路一邊看花,出差開會順便看花等。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也寫了若干關於花草的書,如《天涯芳草》《草木相伴》《燕園草木補》《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崇禮野花》《青山草木》《勐海植物記》。

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無疑是非常邊緣化的,不具有推廣價值,也許只在北大的小環境下才能允許。這樣做,也意味著對主流學院哲學過分關注文本的不認同。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湯玫繪製

左一:列當科鼻花屬植物,左二:馬兜鈴科歐洲細辛,左三:桔梗科圓葉風鈴草

學術考慮“文本”並無錯。伽利略當年面對兩個文本:一是《聖經》,二是大自然,兩者均被視為上帝的作品,即廣義文本。為此他創立了數學方法和實驗方法,科學革命隨之展開,想攔都攔不住。今日學者也面對兩個文本:一是前輩大佬們的論著,相當於《聖經》,前輩們所做工作很重要,是前進的基礎。二是當今的大千世界。地球怎樣、人類社會怎樣?這個也很重要,學者必須回應時代的考問。前人的工作、自己的思考要放到經驗世界中驗證,閉門寫論文和專著不行。

在科學主義的時代背景下,哲學被邊緣化,這是大勢使然,也與自身的學術導向有關。自然科學是否能包攬對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認知?回答是:不能,哲學依然要發聲。哲學工作者發出有價值聲音的前提是,瞭解大地,特別是涉及大尺度戰略問題時,單靠想象、推理並不能簡單地實現跨越、超越。對於天人系統可持續生存的幾乎所有重大事情,當今哲學界都保持著沉默,卻津津樂道於細節的嚴謹論證,這不應該啊。看看花,或許能轉移一點注意力。誰知道呢?

附:展覽內容預告

1 劉華傑老師帶你去夏威夷看花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2 劉華傑老師帶你去勐海看花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3 劉華傑老師帶你去吉林看花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4 劉華傑老師帶你去北京看花

北大教授帶你走近一門新學問,“看花是種世界觀”線上展覽開啟

(本文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公眾號授權發佈,編 / 劉珊珊,審 / 任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