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份課堂筆記,且看老師的“麻辣”解讀


2份課堂筆記,且看老師的“麻辣”解讀


2份課堂筆記,且看老師的“麻辣”解讀

看著這兩份網課聽課筆記,很多家長都會感嘆:啊,認真與不認真的差別啊。

站在老師的角度,面對這兩個,解讀的信息會更豐富,剖析得更細緻:

No1.學習能力的高低 儘管是相對簡單的聽課、做筆記這一項學習任務,高下也是非常明顯。首先是審題能力 在做筆記前,我曾進行了細緻的建議:為以後複習方便和筆記的美觀,在書本上做筆記時,可以用紅、藍色筆有機結合……很顯然,後面那位同學在讀題時,壓根兒沒讀懂老師的要求;或者看到了,根本沒有落實。這也是一些同學在考場上因為粗心,讀題不到位,而整題答錯或答反了的原因。其次是抓知識重、難點 前者的筆記,從小古文的朗讀難點,到內容理解,再到文章啟迪,做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條。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還擁有學習的主動性 老師沒有佈置的課後習題,她都能一一嘗試著解答。

2份課堂筆記,且看老師的“麻辣”解讀


No2.學習態度的差別 這是兩位學生最大的差別,也是差距的原因。從書寫質量看,前者每一個字方正端正,大小勻稱,每一行間距均勻,排版美觀,這是多年認真、靜心書寫才能沉澱下來的;從筆記內容看:前者詳細,後者敷衍。由此可以推斷出,聽網課的狀態,前者是專注聽、積極思考,捕捉知識的重難點;後者,是三心二意,有一搭沒一搭。網課完了,匆匆湊合兩句。對待學習,一個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另一個,是完成就行,有塗鴉就行。

No3.家庭教育的差距 兩份作業,是兩個不同的家庭背景下的產物。前者,媽媽是小學老師,對女兒的陪伴和教育是絲絲入扣;後者,孩子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做生意,孩子是託付給姑姑的,而姑姑呢,則把孩子送到了家教老師那兒。學校裡的每一次溝通,姑姑轉身就能把我的家庭教育建議給了家教老師,可想而知,結果會是如何。家長缺位,孩子的成長真的只能看造化了。

很認同一句話:孩子的教育,歸根到底較量的是家庭的綜合實力。你想孩子有一個明朗的未來,可是,你不捨得給孩子時間,不提升自己的教育認知水平,還理直氣壯地說:我賺錢全給孩子用啊——你以為夠努力了,但卻已經輸了。

疫情期,家長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優生多引導,引導其用更優的方法,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成長;後進生需督促,因為缺失了學校教育中集體輿論的作用,缺失了老師的面對面指導,家長是最後的保障線。

2份課堂筆記,且看老師的“麻辣”解讀


總體預判: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難度增大,學業的加重,這兩位孩子的學習狀態會更加兩極分化:優的或者更優,差的必定更差,因為體嘗不到學習的樂趣(如表揚、好成績等)會流失學習信心和興趣,到了初中或高中,學習才成了真正的苦差事。

當然,要逆襲,還有最後的希望:在她的生活中,某個突發的事件能震撼到她的內心,急速扭轉她的信念和人生觀,再加上毅力,我們祈禱能有這樣的奇蹟!

j�T�{���@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