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說說郭敬明

最近李成儒和郭敬明在節目《演員請就位》裡的爭論成了很多網友關注的焦點。我沒看過這期節目,所有了解均來自頭條的文章。雖然沒看過這期節目和節目中涉及的郭敬明的作品,但對郭敬明的作品還是有些瞭解。

最初聽說郭敬明,是電影《小時代》上映。當時主流媒體罵聲一片,指責電影主題對年輕人誤導,對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不良影響。對於大家的批評,我還抱著一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度,畢竟熒屏不能全是家國情懷。

後來,兒子進入青春期,變得特別逆反。期間,他買了好幾本郭敬明和韓寒的書,還訂了郭敬明出版的雜誌。出於瞭解孩子的目的,我也翻了翻這些書籍,結果讓我大跌眼鏡。我發現,這些雜誌的文章和書籍幾乎沒有正面的東西,全是青春期戀愛,或者父母爭吵出軌等晦暗的內容。但兒子似乎看得很過癮,怎麼勸也不行。

現在兒子已讀大學。談起郭敬明,兒子說,他就是個成功的商人。

我覺得用商人來評價郭敬明很合適。大多數商人最看重的是利潤,社會效益要放到第二位。

對於郭敬明來說,讀者或觀眾愛看,能帶來效益,是第一位的,至於能否引導讀者或觀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則不在他的考慮範圍內。

可怕的是,郭敬明作品的受眾大多是青春期的年輕人,正是需要正確引導的關鍵時期。

當然,很多人包括郭敬明也說,作品受歡迎才是第一位的,而且作者也有表達的自由。這種邏輯貌似合理,其實經不住推敲。首先,郭敬明是公眾人物,有社會責任,不能像普通人那樣想說啥就說啥。其次,作品是面向大眾尤其是青少年,不是日記,必須考慮影響。第三,如果僅以是否受歡迎作為考量標準,寫黃色小說倒是受青少年歡迎(假設能公開出版的話),能行嗎?寫文章如同做菜,營養要放在第一位,最起碼無害。

也許有人說,郭敬明的作品和瓊瑤的作品一樣,都是愛情故事。抱歉,就我的讀後感,瓊瑤作品給我的印象是“美”,哪怕是悲劇,郭敬明作品給我的感覺是“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