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花布

前幾日收拾房間,在大衣櫃了翻出了壓在底部的一塊花布,是母親在世的時候親手織的。

過去,我們稱母親織的這種布為粗布,以區別於商店裡售賣的機器紡織的“洋布”。現在,家鄉人把它稱為魯繡,配上豪華的包裝,作為家鄉特產,向外鄉人推銷。

時間向前推四五十年,農村沒有錢買洋布,為了滿足家裡大人孩子穿衣和鋪蓋被褥的需要,家家都要自己紡線、織布。

織布工藝最簡單的是純色的白布,可以染成黑色,用來給家裡的男人做衣服。花布要複雜得多,可以做成床單,或被面,也可以給家裡的女人或孩子做衣服。

母親織的花布在村裡很出名。

織花布對於農村家庭來說是個浩大的工程。從潔白的棉花開始到最終織成鮮豔的花布,中間要經歷近十道工序,費時費力。

紡線是各工序中耗時最長的。豫劇《花木蘭》中唱到:“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紡線一般是在農閒的冬天,特別是漫長的冬日夜晚,潔白的棉花在“嗡嗡”的紡線聲中變成細細的棉線。

那時候我正上小學,床邊是一個年代久遠的衣櫥,衣櫥整體是黑色,比床高不了多少,我坐在床上,可以趴在櫥面上寫作業。家裡雖然已經有了電燈,但有電的時候不多,所以伴隨我的就是一盞煤油燈。通常母親坐在床的另一邊,搖動她的紡棉車。很多時候,按輩分我稱為大奶奶的鄰居會搬著她的紡棉車到我家來,坐在地上的墊子上,邊和我母親拉家常,邊紡線。

在“嗡嗡”紡線聲中,在跳動的燈光裡,我邊寫作業,邊聽母親她們閒聊村裡的家長裡短,還有各種戲曲故事、神話傳說。有時候聽得入神,早就忘了寫作業,家裡的物件在忽閃的燈光裡忽明忽暗,年幼的我腦海裡翻騰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紡線是最基本的工序,卻也有水平高下之分。村裡大大娘嬸子們經常摩挲著母親紡的線錘,讚歎:真細啊,跟洋線一樣!線紡得細且均勻,織出來的布才能穿著、鋪著更舒服。

花布織出來好不好看,圖案的設計很關鍵。

小時候,經常有大娘嬸子們到我家來詢問花布的圖案,讓母親幫著計算各種顏色的線需要多少根,怎麼搭配。

母親織的布圖案總是很複雜,色彩也鮮豔。這些鮮豔的花布有的做成了被褥的面,有的則穿到了我的身上,成了活動的展示品,這讓上小學的我很煩悶,因為男同學大都穿的是黑色的,他們經常取笑我。母親就安慰我:你看你哥,上高中還穿我織的花布呢,他也沒說啥!父親也告訴我:這布好啊,在日本多少錢都買不著。

長大了,我才知道,我哥上高中還穿花布並不是因為他喜歡,而是不得已,因為家裡沒錢買洋布。而父親說的話則在幾十年後得到驗證,因為母親織的布是純天然、無汙染,甚至棉花的生長過程中都沒有打過一次農藥,這在今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時過境遷,在汽車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的今天,自然早已不需要自己紡線織布,在農村,會紡線織布的那一代人都五十歲以上了。

很懷念穿母親花布上學的年齡!

過幾天就到清明節了。母親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