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作文頭痛患者”的素材積累途徑“開源”(一)

積累作文素材一直是一件老師說到累、學生聽到煩的事情,可是,不說不行啊!否則,有些“作文頭痛患者”的800字怎麼湊得夠呢?

優秀的學生無須聒噪,他們早已形成了自己專有的素材積累途徑,說是“專有”,自然是帶有他們個性的印記,但是這些途徑也並非不能學、不能模仿也,大抵套路是這樣的:

首先是有一個前提,早作準備,所謂“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即是說此,有同學在初中,甚至小學,都已經養成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其次是勤動筆頭,曾國藩先生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大詩人韓愈說過“一勤天下無難事”,勤與懶的距離就是文思泉湧與絞盡腦汁的距離;

最後是積累的方法問題,磨刀不誤砍柴功,摘抄優美句子?做讀書筆記?閱讀登載時事新聞的報紙?直接閱讀眼花繚亂的現成的有關作文素材積累的雜誌?哪種方法好?都可以,方法自選,量變產生質變,總歸離不開一個:不動筆頭不讀書

說完上面該捱罵了,現在還說這個,有什麼用?早就聽老師說過了,確實,對於“作文頭痛患者”,距離高考不到百天,確實有點為時已晚。但是,不說點“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話,怎麼能顯示這條“開源”途徑的重要與迫切呢?

揭曉謎底:靈活化用、運用必修、選修教材中經典課文,尤其是高考必背篇目,必背篇目如果沒有印象,那筆者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舉2個例子做簡要說明:

第一個例子。3月份有一個關於“重拾上課禮”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具體材料上網可查),“上課禮”往小了說是課堂的潤滑劑,能夠讓師生關係更加和諧;往大了說,是一種“尊師重教”,於是,我們想到了必背篇目《師說》,想到了韓愈寫作此文的良苦用心在看到了“惑而不從師”與“師道之不復”,於是提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與“古之學者必有師”,進而,概括課文相關內容,用正反論證舉例之,豈不“高大上”哉?

再舉一例。2020年廣東深圳高三第二次線上測試作文題(具體材料上網可查)是一則關於“自視視角”與“他人視角”的思考題,寫作提示中有這樣的兩句話:“自我視角很偉大的人,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事,也難逃他人視角的差評”與“普通人也不妨因自我視角的偉大而寫就非凡的人生”,看到這兩句話,我們想到了必背篇目裡的哪兩篇文章?

《阿房宮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前者自我視角不能不大,統一六國,最後落得一個“暴君”稱號;後者自身角度普通至極,卻為他人著想,成就其“詩聖”之名。

“作文頭痛患者”看出端倪了沒有?這就是語文教材中課文,尤其是必背篇目的妙用,有同學經常抱怨,花了那麼長時間背古詩文的意義在何處,此處便是其一。但是,這種作文素材積累的途徑也有其侷限,比如,不能應付所有的作文寫作需求。這就要求除了此途而外,另闢蹊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