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報社沒了!那些轉型賣保險的媒體人,都經歷了什麼?

《財經》新媒體 塗偉/文

近日,一篇敘述某影視公司宣傳總監放棄年薪60萬的工作跑去賣保險的文章刷屏朋友圈。

和影視圈類似的是,賣保險,也成為了一批媒體人轉型的歸宿。

網上有一張媒體人轉型路徑圖流傳甚廣:媒體——pr——自媒體——賣保險——微商。

在媒體發展環境大不如以前的現狀下,一批傳統紙媒先後宣佈停刊。據《財經》新媒體不完全統計,最近五年中已有包括《京華時報》、《東方早報》、 《今日早報》、《悅己SELF》、《河南青年報》等等在內的多家知名報刊停刊。

媒體在考慮如何轉型的同時,媒體從業者同樣也在思變。本文采集了四位媒體人轉型賣保險的案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人到中年報社沒了!那些轉型賣保險的媒體人,都經歷了什麼?

(一)

趙一,女,1978年出生。

趙一曾供職於《京華時報》,是《財經》新媒體採訪到的第一位媒體人,也是採訪對象中,唯一一名原供職單位停刊的受訪者。

資料顯示,《京華時報》是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新聞類綜合性都市日報,創刊於2001年5月28日。2016年11月上級主管部門作出了將京華時報社主管主辦單位變更為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並於2017年1月1日休刊的決定。

“《京華時報》停刊後,我們被分流到了《北京晚報》”。趙一對《財經》新媒體回憶道,剛被分流去的時候很不適應,因為每天都要打卡,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感覺很受束縛。

“但最主要的,還是工資低吧。”趙一併沒有迴避當初離開《北京晚報》時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收入變少的同時,趙一還對當時自己的前景感到迷茫,時不時會有一種自己將來要去做什麼、能做什麼的奇怪自我懷疑。

但賣保險並不是趙一做出改變的唯一選擇,在大部分親戚朋友眼裡,也並不是她的最優選擇。

趙一告訴《財經》新媒體,在決定離開《北京晚報》時,有三個可以選擇的機會:今日頭條、《21世紀經濟報道》和轉型做中醫。

這其中,今日頭條和21都已經給到了趙一工作邀約,但都被她婉拒了。

不想去今日頭條的原因是,趙一覺得自己的年紀已經到了一定的階段,此刻選擇去互聯網企業再奮鬥,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地位,非常尷尬。儘管,在今日頭條還有趙一熟識的前同事投資。(注:採訪人口述,未得到官方渠道確認。)

選擇不去21的原因很簡單,趙一認為,她並不能確定21未來就不會是下一個《京華時報》,一旦發生,她又要回到原點,這是她不願意預見的未來。

在轉型中醫這件事上,趙一和《財經》新媒體談論了良久。趙一表示,自己有很認真系統地學習過中醫,自己平時也會用中醫給身邊的人看看各種不舒服的症狀。

“如果要進入中醫領域的話,我其實是有領路人的。有一位在中醫領域非常知名的老師願意帶我入行。”不過,最後趙一還是選擇了放棄轉行做中醫,“中醫這個職業,需要做到一定的年份才會開始有起色,週期太長。”另外,給人治病存在著行醫失敗的風險。趙一覺得這個風險,是她所不能承受的。

放棄了上述看似還算比較不錯的選擇,趙一最後選擇了賣保險這條路。不出意料,她的選擇得到了全家人的反對,特別是趙一的丈夫。

“我老公從頭到尾都反對我去賣保險。”趙一苦笑道,即便我現在做到了所在北京分公司佣金前十的成績,他也只是偶爾會來問問你是如何做到的,但是讓我離開這個行業的想法一直都沒改變。

在她的老公看來,賣保險始終都是一份不怎麼“上得了檯面”的工作。

不過,在趙一看來,選擇去做保險銷售並不是她一時的意氣用事。她認為,從事保險行業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未來社會要安穩發展,保險行業必然會有一番作為。“之前也考慮過銀行業,但是,感覺這些年這個行業的慢慢在走下坡路。”趙一說。

俗話說的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非常貼切的形容了趙一初入保險業的窘迫。

“第一年,收入基本上只能夠勉強維持基本的生活。”趙一向《財經》新媒體表示,剛上班的那幾天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客戶在哪,也存在“開口難”的心理障礙。

心理上的落差很大,從之前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姿態,再到現在純服務的行業,趙一坦然,“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是拉不下臉向對方介紹保險。”

為了解決“開口難”的問題,趙一選擇先從身邊的朋友入手。“我還記得當時花了100多塊錢買了一些小禮品去見對方。”趙一回憶道,也不說是去推銷保險的,就是把自己平時學到的一些保險知識向自己的朋友介紹,再看有沒有表述上的錯誤。

事實上,趙一成功銷售的第一份保險也並不是她的這位朋友,而是一位十好幾年沒聯繫過的老同學。

“我的這位同學自己創業開了個公司,一開始,我向他介紹企業財險方面的產品,不過因為對方預算比較低,沒有談成。”

趙一繼續說,那次跟同學談了兩個多小時。雖然企業方面的保險沒談成,但是通過聊天,發現對方有個人資產配置方面的需求,而這些我正好有接受相關的培訓。

第一單的成功簽約,讓趙一找到了職業定位。“我想做的不是較為低級的保險推銷工作,而是個人理財規劃。”替別人解決問題,讓她覺得很有成就感。

很快,這樣的成就感也體現在了收入上。“現在的年收入和以前相比,大概有20多萬左右的差距。”

如果有一個機會,讓你再回到《京華時報》工作,你是否還願意?對於這樣的假設性提問,趙一的回答乾脆利落“那就是浪費時間。”

對於未來的發展,趙一表示,既然賣保險有年薪百萬不是夢這麼一個說法,那就定這麼一個小目標吧,希望自己能一直在這個行業堅持下去。

人到中年報社沒了!那些轉型賣保險的媒體人,都經歷了什麼?

(二)

錢二,男,1977年出生。

孫三,男,1982年出生。

錢二和孫三是同一家保險公司的保險銷售人員,兩人同時接受了《財經》新媒體的採訪,故而放一起表述。出於隱私保護,我們對兩人的過往履歷做了模糊處理。

錢二是一家中字頭央媒的成熟記者,從業16年,離職時已享受一定級別的事業單位編制待遇。孫三則是國內一家知名商業門戶網站的主編,新聞從業年限也超過10年之久。

從介紹上看,兩人的過往工作經歷都還算不錯,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放棄打拼了十幾年的新聞工作進入陌生的保險銷售領域呢?錢二是因為一個女人,孫三是因為一場車禍。

不要誤會,這裡說的女人表達的不是男女關係,而是錢二事業轉型路上的關鍵人物。

大概在5年前,周麗(化名)前往錢二所在的單位進行客戶拜訪,彼時的周麗只是一個剛入行三個月的保險新人,屬於說話都吞吞吐吐不好意思開口的那種。兩人當時互相添加了微信,不過錢二很快就忘了這件事情。

時過境遷,等到錢二再關注到周麗時,那時的她已經成為她們保險公司一個部門的總監,有了自己的團隊,談吐應對方面更是與之前判若兩人,這件事對錢二的觸動很大。

據錢二的其他同事介紹,錢二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對於金融工具特別感興趣,曾經炒股賺了不少錢,然後做期貨又賠了一些。因為缺少系統性的知識,接觸外匯和黃金賠了不少,為了補上這方面的知識,錢二甚至請假去參加相關的培訓,這才慢慢把本金撈了回來。

“我們單位是國家事業單位,平時工作比較輕鬆,沒有太多的競爭壓力,所謂的瓶頸在事業單位是不存在。能不能晉升,除了能力外,還和資歷有關係。有能力有年頭也得有機會,還得領導認可。”錢二繼續說,“這樣的單位待著通常是比較舒服和有優越感的,但有時候也會心有不甘,總覺得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再來說說孫三,2017年的那場車禍給他的思想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幸運的是,孫三本人本沒有在車禍中受損。

“上蒼眷顧,人到中年在經歷了飛來橫禍、倒了血黴之後,一切還可以很好。”這是孫三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對這場車禍的感悟。

雖然車禍的發生並不是導致孫三直接轉行的原因,但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會讓孫三後怕事故嚴重發生後的結果會是怎樣。

其實,早在車禍發生之前,孫三已經開始思考轉型的問題。

“從小編輯做到主編,我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這期間,該學的也都學了,該會的,也基本上都會了。”孫三向《財經》新媒體分析,要說職業上的發展空間沒有,那是騙人的,但是空間確實已經不大了。職業發展的天花板觸手可及。

這場車禍的發生,進一步加快了孫三的思考和決斷。

在決定從事保險銷售的思想建設方面,兩人都呈現出了一定程度的猶豫。

錢二決定離開自己工作十幾年的崗位加入賣保險大軍時已經40歲,決定加入的前夜錢二失眠了,“要走出舒適圈了,我適應嗎?”、“要是沒有賣出去保單,就沒有收入,我可以接受失敗嗎?”、“我要不要給自己一個嘗試創業的機會!”、“允許自己六個月沒收入!”。

孫三這邊的情況也差不多,自己的心理關如何渡過、男人的面子怎麼放下來、家人的支持情況、客戶從哪裡來,收入是否穩定是他思考的主要內容。

但最後,兩個人還是邁出了這一步,而兩者家庭的支持情況卻不盡相同。

錢二這邊,妻子十分支持他的改變,幾乎不存在親情方面的障礙。

孫三的妻子也支持他的轉型,但是他的哥哥十分反對,這一度導致孫三瞞著哥哥從事保險銷售工作。據瞭解,孫三的哥哥在一家知名大型企業從事高管工作,而這些資源對入行沒多久的孫三而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

同樣,錢二和孫三也存在著剛入行時客戶開發的問題。不同的是,錢二的初始客戶走的是傳統的“親戚朋友流”。孫三住在北京的郊區,因為平時經常開順風車和坐順風車的原因,他的第一批客戶是從順風車裡聊出來的。

薪資方面,兩人都沒有對《財經》新媒體進行具體的透露。不過據兩人的同事透露,錢二的年收入提升應該在20萬到30萬之間,孫三也拿到他們公司的人才培訓獎金,而該獎金的獲取對業績有一定額度的要求。

人到中年報社沒了!那些轉型賣保險的媒體人,都經歷了什麼?

(三)

李四,女,1982年出生。

李四的故事,與上面的幾位媒體人都不太一樣,她曾經獲得過保險的理賠,有過被保險“保護”的經歷。

在與李四的交談中,《財經》新媒體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焦慮感。

“我04年大學畢業,進入保險公司之前,在媒體(商業門戶、金融、房地產)也工作了十幾年。”之所以會不停更換工作單位,李四的總結是“缺乏安全感”。

剛畢業時,李四在搜狐完成實習並轉正成為一名網絡編輯,在搜狐工作的頭一年裡,李四會經常反問自己“難道我就要一直做現在的工作嗎?就算做到了主編,對自己的提升又有多少?”。

李四感覺到,自己需要得到提升。“所以,後來我就去人民大學學習,拿了新聞學的碩士學位。”

在決定進入保險銷售行業之前,李四已經是一家商業地產新聞網站的總監。但就像剛參加工作時一樣,她總會忍不住不斷反問自己,房地產行業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這份工作還能做多少年,我的工作是否具有不可被替代性?

“發展”是李四和《財經》新媒體談話中經常提到的一個詞,“隨著技術和時代發展,我是不是會被這個時代淘汰,現在工作幹個十年八年沒問題,如果這家公司沒了,未來我還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到時候我的精力,我的體力是否還能支持我找到更好的工作。”李四說話的速度很快,幾乎沒有停頓,“如果早晚要換工作,那就早點換。”

之所以最後李四會選擇保險這個行業,和一場大病有關。

“2008年-2009年的時候,我得了一次大病,這讓我休息了兩年。”李四回憶道,因為之前有過金融公司做媒體相關工作的經驗,讓我有機會接觸到相關金融知識的培訓,也給自己買了20萬保額的重疾險,但沒想到自己真的就用上了。

最終,這場大病花費了李四50萬左右治療費用。“這個病,打亂了我職業發展的步調,但幸運的是,我還是好過來了。”

“十年前的我,肯定不會選擇賣保險。”因為有保險業務員經常打擾她媽媽的原因,李四對賣保險這份工作的第一印象,其實是負面的。但人的想法都會隨時間而改變,李四也是。

就像前面三位被採訪人一樣,李四也面領著入行初期的業務開展困難和一些思想上的包袱。“剛開始的時候,很在意別人對我的評論。有時候會想,她不是總監嗎,怎麼突然跑去賣保險了?”李四接著說,很快,這種擔心就被業務開展的喜悅和李四稱為“工作成就感”的感覺所替代。

所謂工作成就感,李四認為,就是現在做的工作,能替人解決問題,給人幫助,而且,這種感覺來的特別直接,你能很直觀和直接地感受到。

“我喜歡這種替人解決問題的感覺。”談到現在工作,李四說,自己有獲得理賠的經歷,也有把理賠金交付被保險人的經歷,她自己完全能感受到被保險人拿到理賠金時的心情。這種感覺,讓李四覺得很有成就感。

成就感的提升,還來自李四的薪酬變化。據李四透露,目前的月收入相比自己當總監時的工作,平均提升在2W左右。

最後,談到家人的支持,李四坦言,“只要不是太出格的事情,我老公從來都是無條件支持我的決定”。

故事講完了,歡迎留言說說你對保險銷售的看法。

(注:文中所有人名皆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