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阿提拉,“最後的羅馬人” 埃蒂烏斯,再見羅馬帝國

導語

埃蒂烏斯的父親,是北方戰線上並不多見的精明強幹的忠臣良將。

在父親的安排之下,埃蒂烏斯早年曾經作為人質被送入匈人部落,這段經歷讓他十分熟悉匈人戰法,同時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當時西羅馬帝國所面對的複雜的內外局面。

更加機緣巧合的是,埃蒂烏斯在匈人大營中,結識了尚在少年時代的阿提拉。阿提拉比埃蒂烏斯小十五歲,兩個人堪稱忘年交。阿提拉作為交換的人質,也曾經到羅馬帝國學習和生活。

“上帝之鞭”阿提拉,“最後的羅馬人” 埃蒂烏斯,再見羅馬帝國

兇殘的阿提拉劍指西哥特王國

多年以後,埃蒂烏斯子承父業,深刻領會了前輩們“以蠻制蠻”的帝國戰爭總方略,利用匈人帝國的大軍,多次平定了帝國內外危局;而年輕的阿提拉,則在公元436年,三十歲的年紀,登上了匈人之王的寶座。

在此後的十幾年中,埃蒂烏斯與阿提拉,這對當年相識於微末的忘年之交,一直保持著一種十分奇特的默契。埃蒂烏斯在西帝國縱橫捭闔,北擊西哥特,南和汪達爾,保持了西帝國在高盧、西班牙以及北非地區的最後的尊嚴;而阿提拉這一邊,他依然發揚了匈人“留城不留人,搶掠不佔地”的作戰方針,對東帝國以及東帝國北方的大片日耳曼部落,採取了十分殘酷的征服。阿提拉的兇殘,勝過以往的任何一位匈人首腦,他被當時的歐洲各族人民認為是上帝派來懲罰歐洲人的代理人,從而被稱為“上帝之鞭”。

埃蒂烏斯與阿提拉的戰爭交集,出現在公元450年。這一年的阿提拉渡過了萊茵河,上帝之鞭的鞭梢,指向了西方的西哥特王國。

“上帝之鞭”阿提拉,“最後的羅馬人” 埃蒂烏斯,再見羅馬帝國

而對於埃蒂烏斯來講,他並不想讓阿提拉的部隊在意大利本土的西邊和東邊同時陳兵百萬。東邊的潘諾尼亞草原既然已經無險可守,那麼阿爾卑斯山西北的高盧,則不能有失。至少對於當時的西帝國來講,保持匈人帝國,西哥特王國與西羅馬帝國的三國鼎立,才是埃蒂烏斯最基本的軍事戰略指導思想。多年以來,一直在互相試探著各自底線的兩個人,終於知道了對方的戰略意圖。

在阿提拉的軍中,有匈人,也有東哥特人,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日耳曼部落的僕從軍,比如格皮德人;而埃蒂烏斯,則動員了幾乎所有的可以團結的盟友,建立了最廣泛的西歐人民革命統一戰線。其中包括羅馬人,西哥特人,也包括老牌蠻族阿蘭人,勃艮第人以及新崛起的日耳曼部落法蘭克人。

沙隆會戰

兩派力量,在高盧香檳的沙隆這個地方遭遇。毫無疑問,這是一場事關歐洲各民族、各勢力命運的一次大會戰。

“上帝之鞭”阿提拉,“最後的羅馬人” 埃蒂烏斯,再見羅馬帝國

會戰之中,儘管羅馬軍團不出意外地彰顯著自己的頹勢,然而勇猛善戰的西哥特人,卻讓匈人兵團吃盡了苦頭。西帝國聯軍的統帥雖然是羅馬人埃蒂烏斯,但決定戰爭走向的力量,卻是西哥特人。為了戰爭的勝利,西哥特人甚至損失了自己的國王,特奧多里克。

最終,西帝國聯軍完勝匈人部隊,且將阿提拉團團困在了包圍圈。

戰鬥的千鈞一髮之際,埃蒂烏斯命令西哥特人撤出了戰鬥,阿提拉雖然敗局已定,但他本人卻逃出生天。

後世的很多學者,對於戰場上的這個細節,感到難以解釋。然而從中國人的角度理解,卻並不難讀懂當年埃蒂烏斯的良苦用心。這其實算是一個歐洲版本的“華容道”。而對於志在維護三國鼎立的西帝國來講,捉放曹才是保持這個局面的最好選擇。而如果採取不同的方式處理,阿提拉死於沙隆會戰,那麼很有可能西哥特王國將會聲威大振,甚至會借沙隆會戰的餘威,一舉蕩平西羅馬帝國。

這事,確實也未可知。

“上帝之鞭”阿提拉,“最後的羅馬人” 埃蒂烏斯,再見羅馬帝國

戰爭的尾聲固然出人意料,但整個故事的尾聲則更為出人意料。沙隆會戰之後又過了兩年,公元452年,阿提拉繞開了高盧,不與西哥特人正面交鋒,直接借道進入了意大利本土。來去如風的匈人部隊,甫一進入意大利境內,就以雷霆萬鈞之勢徹底摧毀了北方重鎮亞基利。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聞風倉皇南遁,從拉文納一路逃到了舊都羅馬。

波河平原無險可守,只留下大將埃蒂烏斯死守波河防線。

歷史的驚豔,恰好發生在這一刻。和羅馬皇帝逃亡的路線相反,羅馬教皇利奧一世從羅馬城出發,一路北上來到了波河岸邊。令後人感到大惑不解的是,阿提拉賣了利奧一世一個天大的面子,突然撤軍了。

從此以後,羅馬教皇的聲名日隆,而羅馬皇帝則威嚴不再。第二年年初,阿提拉暴死。阿提拉死後的公元454年,埃蒂烏斯被人誣告謀反,逃跑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信以為真。之後,皇帝將埃蒂烏斯騙入大內之中,就在朝堂之上,將埃蒂烏斯就地正法,血濺宮廷。一代名將埃蒂烏斯,魂歸天國。

卡本海戰西羅馬帝國餘暉的熄滅

埃蒂烏斯後來被稱為“最後一個羅馬人”,在他之後,西羅馬帝國在墮落的深淵中越陷越深,再也沒有機會爬出來。深謀遠慮的埃蒂烏斯,在沙隆之戰的“華容道”上放走了阿提拉,這個決定最終讓搖搖欲墜的西羅馬帝國又堅挺了多年。然而,最終西帝國還是熬不過羅馬版本的“赤壁之戰”。

這場海戰,叫作“卡本海戰”

“上帝之鞭”阿提拉,“最後的羅馬人” 埃蒂烏斯,再見羅馬帝國

公元468年,東西兩羅馬終於同時做好了戰爭準備。兩兄弟在征服汪達爾這件事情上達成了共識,雙方準備傾其所有,一戰而再定地中海。

於是,三國兩方,會戰於卡本半島這個地方。

當時的情況是正逢初夏,地中海東風勁吹,所以東西羅馬的聯合艦隊為防止提前被風吹上陸地,就把艦隊拋錨停泊在了卡本半島以西洋麵上。汪達爾王國如臨大敵,與東西羅馬代表開始了艱苦的談判,豈料五天之後,東風突然變成西北風,提前出海的汪達爾艦隊從西方和北方掩殺過來。由於風向轉為上風,汪達爾人採取了火攻的方式,而由於西北風大作,羅馬艦隊被風吹到了卡本半島的西部灘頭,無法動彈。這樣一把火下來,羅馬艦隊的全部家當,被燒了個精光。

這是一場妥妥的歐洲版赤壁之戰。兩大帝國聯手的最後一次大會戰,居然以這樣一種戲劇的方式結尾。卡本海戰之後,西羅馬的元氣耗盡,而東羅馬再也無力支援自己的兄弟。

由斯提利科而埃蒂烏斯,由沙隆會戰而卡本海戰,不管面子還是裡子,不管時耶還是命耶,西羅馬帝國,終於到了說再見的最後一刻。

公元476年,蠻族將領奧多亞克發動兵變,廢黜了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這位名字裡既有羅馬創城的羅慕路斯,又有帝國創朝的奧古斯都的末代皇帝,代表兩位先人送西羅馬帝國走完了最後一程。更為諷刺的是,奧多亞克是蠻族不假,而這位羅馬末代皇帝,其實也是如假包換的蠻族出身。其實,這件事情也更加印證了我們之前的觀點,西羅馬帝國到了後期,已經說不上到底是帝國正在蠻族化,還是蠻族正在文明化了。往大了說,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而已。

“上帝之鞭”阿提拉,“最後的羅馬人” 埃蒂烏斯,再見羅馬帝國

奧多亞克宣稱,遙尊東羅馬皇帝芝諾為正朔,並且把西羅馬帝國的徽章轉讓給了東羅馬帝國。

結語

西羅馬帝國,終於在官方上予以註銷。從此,世間再無那個繁華的羅馬城,那個曾經閃爍著人類文明之光的永恆之城。

參考文獻

《神聖羅馬帝國》

《歐洲歷史大辭典·上》

《古羅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