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好的電影越來越少,這與世界電影的好萊塢化有關

在當代,好的電影越來越少,這與世界電影的好萊塢化有關

(一)2020年的這場疫情(準確地說起源於2019年的12月,也可能更早),對所有人都是一種折磨。這個地球病了,得了一種叫COVID—19的病毒。

種種跡象表明,它的傳染性次於流感,而它的致命性可與SARS不相上下。它將與中世紀的黑死病、1918年的大流感一樣,成為人類歷史上噩夢般的存在。

身處這樣的時空之中,除了繼續工作,儘量正常地生活之外,我們有必要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多少做一些思考性的工作。於我個人而言,讀書,或回放電影史上的經典老片,最合適不過。

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電影,好的電影,同樣不可或缺。

偉大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認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最能喚起我們對另一種經驗的感同身受。好的電影,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對此,我個人表示認同。好的電影,如同好書一樣,允許我們進入他人的精神世界,用另一個人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及其他。看更多的好電影,可以讓人用更多的視角認識這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世界。人的視野一旦打開,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如此有趣和富有多樣性。這意味著,你有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至少在精神層面上是這樣的。

也可以說,好電影可以幫助我們修正三觀。

(二)什麼是好電影?這個問題類似“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電影,是光影的藝術。我個人認為,光影只是技術手段。光影提供的,不應,也絕不只是娛樂;光影,是為敘事服務的。電影的核心,是故事。

正如好萊塢導演昆汀·塔倫蒂諾一再強調的那樣,電影是“Story、story、story”。只有好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動人心。否則就是光影的垃圾,是對人眼的汙染。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性人物弗朗索瓦·特呂弗講過:如果電影還不錯,觀眾們的臉上就是一幅魂不守舍的表情。這短暫的一刻,他們遊離於另一個時空,為別人的喜怒哀樂而感動。

拍出了《阿基爾,上帝的憤怒》這部不朽電影的德國導演沃納·赫爾佐格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希望,觀眾在看他的電影時能夠置身電影的時間之外,以旁觀者的身份目睹威力無窮的上蒼如何將人類的理想與幻夢徹底摧毀,併為之感到深深的悲哀。

感同身受,並被打動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進一步思考一下人類的困境。就如同我們現在面臨的疫情一樣,全人類都要反思,併為下一次可以不犯同樣的錯誤做一些準備。

(三)好的電影,或直接或間接地抵達生活的真實。好的電影不撒謊。

費德里科·費里尼最好的電影《八部半》中,導演藉助男主角之口稱:“快樂就是能夠說出實話,卻不傷害任何人。”這個,真的很難。


在當代,好的電影越來越少,這與世界電影的好萊塢化有關

費德里科·費里尼最好的電影《八部半》。

縱觀電影史,那些稱得上經典的電影,無不在努力地還原世界的本來面目,尤其是那些可以概括為作者電影的電影。

導演中心論稱,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不是製片廠,不是劇作家,不是明星,也不是類型模式,而是電影導演。從這個意義上說,費里尼,是;巴贊、特呂弗、戈達爾、雷乃、阿巴斯、法斯賓德、塔可夫斯基、帕索里尼,是;楊德昌、侯孝賢、賈樟柯、婁燁、許鞍華、陳果,是。正是這些創作型的作者導演,為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心靈的營養液。

羅傑·伊伯特稱,布努埃爾對人性的厚顏無恥最感興趣;斯科塞斯關注宗教罪惡感的無底深淵;黑澤明歌頌身處於充滿敵意的大環境下的個體;而希區柯克創造的影像猶如罪人的夢魘。每一個熱愛電影的人,最終會抵達小津安二郎的視界,並領會到電影的本質並非運動,而是運動與靜止之間的抉擇。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學會思考時,我們才成了真正的人。頭腦賦予我們工具,讓我們有能力理解自身及其所處的環境。現在,我們應當進一步認識到,我們並非生活在一顆孤獨的星球上,而是居住在群星之間。我們並非無知肉塊,而是智慧的生物。”在評論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時,羅傑·伊伯特如是說。

(四)在當代,好的電影越來越少,這與世界電影的好萊塢化有關。這個事實,讓人難過。

羅傑·伊伯特在他的著作《偉大的電影》的導言中寫道:“好萊塢已經進入了一味追求市場效益的階段,而全球電影界又被好萊塢機制所統治,生產的影片專以糊弄低端口味的觀眾為目標。”又如兩屆奧斯卡影帝西恩·潘所說:“要是一部片子裡表達了三個觀點,那就算壞了(好萊塢的)規矩,這片子也就沒人看了。”

也就是說,現在是票房中心主義,一切要效益。沒人想看你表達什麼,更不用說更復雜的表達了。越來越多的觀眾,要的是簡單明瞭的劇情和花式的特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爆米花電影。

羅傑·伊伯特無奈地表示,觀眾已經深陷音響效果和動作特效的包圍之中,電影鏡頭越來越短,聲音越來越大。特效搶了主題和表演的風頭,甚至取代了後者。今天的觀眾正在逐漸失去進入電影敘事弧(Narrative Arc)的能力。

可以說,當代觀眾正在失去最後的耐心。

(五)這次的疫情重創全球電影業,全世界人民現在都沒有多少新片可看。

在當代,好的電影越來越少,這與世界電影的好萊塢化有關

半世紀過去, 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片。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不妨挖崛資源,回顧老片。

《偉大的電影》一書中,羅傑·伊伯特評論了100部他認可的電影。由於篇幅原因,我們僅列出前10部:《2001:太空漫遊》(1968年)、《四百擊》(1959年)、《八部半》(1963年)、《阿基爾,上帝的憤怒》(1973年)、《恐懼吞噬靈魂》(1974年)、《慧星美人》(1950年)、《公寓春光》(1960年)、《現代啟示錄》(1979年)、《阿普三部曲》(1950年—1959年)、《戰艦波將金號》(1925年)。

中國電影也有佳作。今年初的時候,以影評人為主導,邀請了很多大牌導演和業內人士,評選出了21世紀前20年的華語電影20強。我個人認為,這個名單相對靠譜,在此一併推薦。

如下(片名加導演):

《一一》(楊德昌)、《花樣年華》(王家衛)、《鬼子來了》(姜文)、《臥虎藏龍》(李安)、《刺客聶隱娘》(侯孝賢)、《無間道》(劉偉強、麥兆輝)、《色戒》(李安)、《站臺》(賈樟柯)、《一代宗師》(王家衛)、《鐵西區》(王兵)、《白日焰火》(刁亦男)、《黑社會》(杜琪峰)、《功夫》(周星馳)、《路邊野餐》(畢贛)、《大象席地而坐》(胡波)、《春風沉醉的夜晚》(婁燁)、《大佛普拉斯》(黃信堯)、《三峽好人》(賈樟柯)、《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推拿》(婁燁)。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羅傑·伊伯特著作《偉大的電影》;本文標題《好的電影不撒謊》,向費里尼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