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是不是一碗“毒雞湯”?

《何以為家》,是不是一碗“毒雞湯”?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去看了黎巴嫩影片《何以為家》——一部據說是很壓抑的劇情片。

似乎沒有網上說得那麼好,也沒有網上傳言得那樣令人痛心疾首——或許是我生來冷血的樣子。

影片開頭,就拋出了一個吸睛的懸念:

12歲的少年贊恩控告自己的父母,罪名是:他們生下了我!

究竟是如何滅絕人倫的事情,讓少年發出如此控訴?

劇情在回憶中展開。但是,隨著故事的推進,你會發現贊恩的故事並沒有太多血淋淋的生與死(最慘烈的,莫過於妹妹薩哈的死)。相比於中東的炮火連天,生死無常。他們一家的生活雖然卑賤,但至少活著。

然而,不是慘烈的刺刀見血,卻是鈍刀子割肉的疼,循環往復。

《何以為家》,是不是一碗“毒雞湯”?

混亂的貧民窟、墮落的生活,一群見不得光的人……

這就是贊恩的世界,也是他的未來。

如同他所說的:一輩子是被人踩在腳底下踐踏的地毯,子子孫孫。

《何以為家》,是不是一碗“毒雞湯”?

贊恩是早慧的,所以他覺察到了這種痛。因為痛而不能逃脫,所以更加痛。

就像魯迅筆下“鐵屋子裡的人”——他醒來了,覺察到鐵屋子在燃燒。然而門窗已被鎖死。醒來的人只能和一屋子昏睡的人一同被燒死。他的清醒只能為他帶來更多痛苦,而昏睡中的同屋或許還可以在美夢中死去。

贊恩的父母就像是那些昏睡中的人。雖然沒有美夢,雖然“像蟲子一樣活著”“所有人都可以作踐”。但是因為認命,因為相信“真主的安排”。他們順從地按照命運苦難的劇本苟且地活著。

他們接受沒有身份、他們接受貧窮,他們接受人們異樣的目光。他們一個又一個連續不斷地生孩子。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證明他們的身份——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只有這些身上流淌著他們血液的孩子!極度的貧窮中卻誕生了出奇旺盛的繁衍能力。

他們像母雞下蛋、母豬產仔一樣生孩子,看上去幾乎是一種生命的本能。生下的孩子也像被畜生一樣對待——最小的用鐵鏈鎖住腳。

《何以為家》,是不是一碗“毒雞湯”?

然而,真的沒有愛嗎?其實不是。贊恩的母親說,為了養活孩子,她什麼活都幹!這是真的。

薩哈死了,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父親將死亡證明藏在盒底,不敢看,也是真的。

薩哈死後,贊恩的母親對贊恩說,真主從你身邊奪走了一樣東西,會給你另一樣饋贈——我又懷孕了。我希望是個女孩,我要叫她“薩哈”。那一刻她眼中流露的母愛,也是真的。

孩子,是他們黑暗生活中的陽光、他們的未來——雖然未來依舊苦難。雖然他們只會用打罵的方式表達愛。他們並不是如同豬狗一般,產仔只是動物性的本能。

看過影片的人質疑:如果不能給孩子帶來希望,你為何要生下他們?

然而,誰考慮過贊恩母親的希望?他們,又是被誰帶到這個世界?帶到這個境地。

《何以為家》,是不是一碗“毒雞湯”?

影片的末尾,中文字幕說:

願每個孩子都像贊恩一樣勇敢追逐自己的夢。

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對!

不知道這是否是原版的原意。

但至少在我看來,這兩段“中心思想”與影片想表達的風馬牛不相及。是對於影片真實意義的消解和迴避,生生地把一出思考種族矛盾、人類困境的哲理篇,搞成了溫情脈脈的家庭倫理片。

《何以為家》,是不是一碗“毒雞湯”?

這種偷換概念,從影片片名《迦百農》被翻譯成《何以為家》就開始了。

迦百農,是一個宗教色彩極其濃郁的名字。他是耶穌離開家鄉後的第一個落腳地,耶穌在這裡佈道傳教,許多“神蹟”都出現在這裡——而現在,這裡早就成了一片廢墟。

取名《迦百農》大概有希望神蹟出現、救世主出現的緣故?

那麼,誰是救世主?

西方話語權當然認為是自己:

影片中扮演贊恩的孩子被選角導演發現,拍完影片後舉家移民到了挪威,開始瞭如同重新投胎般的生活。

而影片中無數沒有贊恩那麼幸運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贊恩的弟弟妹妹們、約納斯,如果沒有因為意外而死去,大概還一邊繼續著這種生活,一邊期待著“真主保佑”。

《何以為家》,是不是一碗“毒雞湯”?

中國人不相信救世主,更不會認同西方文化是救世主。所以,《迦百農》變成了《何以為家》。這是一個太能搔到中國人內心了標題了,讓我想起一直很流行第一首歌: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太大的地方。

於是,贊恩對於家的逃離、命運的質疑變成了勇敢的個人奮鬥——並且成功了。

而贊恩的父母,更是莫名其妙地成了家庭暴力的代言人——雖然他們其實還是受害者。

事實呢?贊恩的幸運在現實中的概率如同火星撞地球。他在難民窟中被發現,除了聰明和勇敢外,大概首先還是因為小男孩著實出眾的長相——這當然來自於他憎惡的父母的遺傳。

在現實的世界中,說個人勇敢著實是虛無縹緲。我相信終有一天會有一個勇敢的人第一個站起來,但此前,你看見被他踩在腳下的無數“勇敢”的屍體嗎?

說“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更是可笑。

如果不能做到“每個人都被平等以待”,還說什麼“孩子被溫柔以待”?然而,現實世界離前者大概還很遠很遠。

《何以為家》,是不是一碗“毒雞湯”?


影片的開頭,一群孩子在被戰爭摧毀的街巷中嬉笑打鬧。他們手裡拿著木頭釘的機槍掃射,當槍口對著同伴的時候,他們的臉上掛著天真無邪的燦然笑容,眼底卻閃過一絲殘忍。也許,用不了多久,他們的手裡拿著的就會是真槍,他們臉上再無笑容,眼底只有殘忍。而對面的玩伴,已經是真正的敵人……

也許,這才是影片的真意:在廢墟上等待救贖的“迦百農”;

而不是,呼籲消除家庭暴力,渴望父慈子孝溫馨生活的“何以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