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向光村的環境“蝶變”

永州日報訊(通訊員 陳健林)4月21日晚,華燈初上,江永縣瀟浦鎮向光村30多名大媽像往常一樣聚在一起,在寬敞明亮的廣場上載歌載舞。不遠處,一群農村小夥在“燈光籃球場”切磋球技。

村民都說,搭幫村支書何清建帶領大家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打造了景觀長廊,為群眾提供了休閒娛樂的理想場所。如今的向光村實現了道路硬底化、主幹道路燈亮化、人畜分離、衛生保潔,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老百姓的幸福感,源自於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創新開展的清河、清渠、清溝、清路、清院“五清”行動。村民感激地說,為了改變村莊面貌,何清建受了不少“委屈”。

向光村是省級貧困村,有446戶1602人,貧困戶97戶360人。過去,該村以種植水稻為主,村道坑坑窪窪,汙水橫流。老百姓習慣把生活垃圾、塑料袋等倒入從村中流過的小河裡,原本清澈的河水變成“五顏六色”的臭水溝。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何清建沒少花心思,既要想辦法整治環境衛生,打造生態宜居的“面子”,又要發展產業,打造團結和諧的“裡子”。

2015年10月,何清建改變扶貧項目用途,在沒有走招標程序的情況下,將15萬元環境整治、產業項目資金挪用到村裡安裝路燈。路燈亮了,村民夜間出行安全了。然而,2016年5月,何清建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何清建情緒一度跌落谷底,曾想辭去村幹部的職務,安心管理自家的20多畝果樹。“縣紀委多次派人前來幫助我正視錯誤,邁過這道坎,讓我重振信心。”何清建卸下思想“包袱”後,輕裝上陣。

何清建首先從整治交通頑疾入手,打造美麗鄉村。他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硬化了村道,引導道路兩側的村民自覺主動清理門前雜物,拆除所有的旱廁和破舊的雜房。建起了3個公共衛生間,安裝了全縣首個汙水處理系統,家家戶戶門前都配備了垃圾桶,聘請的6名保潔員每天分片負責全村道路、溝渠的清理。田裡種果、村裡栽花,生態綠化和庭院美化並進,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交通頑疾“治癒”了,村莊環境變美了,鄰里之間更加團結,村民發展產業幹勁十足。短短的3年時間, 全村發展水果面積3000餘畝,年產值近6000萬元,90%以上的貧困戶種上了夏橙、沃柑。2017年通過考核驗收實現整村脫貧。

脫貧這年,向光村好事連連。村裡9名貧困戶嚐到了整潔衛生的甜頭,“脫貧”又“脫單”,這件事至今在村子裡還在傳為佳話。

今年44歲的何湘紅與父親相依為命,長期靠種植“一畝三分地”的水稻為生,家境相當困難。前幾年村道硬化後,何湘紅借款買了一臺貨車跑起了運輸。為了娶上媳婦,他還種植了水果,飼養了山羊,每年有10多萬元的收入。經過熟人介紹,何湘紅與江華的朱小春走到了一起。結婚那天,他問妻子,“我是一個貧困戶,跟著我你圖啥?”“一圖這裡的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二圖你勤勞厚道,就想跟著你養羊種果過好日子!”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去掉村民的不良習慣,從源頭上減少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的問題。何清建帶領村支兩委一班人“推陳出新”,將倡導鄉風文明、加強環保理念、推進鄉村振興等納入《村規民約》。

每個季度,村裡開展“文明衛生戶”評選活動,11個小組分別推選1名衛生先進戶和1名落後戶,並在文化長廊進行公佈。村民何志安多次被評為衛生先進戶,他對此感觸頗深:“評上的覺得有面子,長期落後的很丟人。”

每半年,村裡還開展“一元捐”活動,用於購買垃圾桶、掃把等。何清建說,主要是時刻提醒村民愛護環境“人人有責”,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據瞭解,村裡先後硬化通村道路8公里,建設機耕道6公里,治理河道2100米,全覆蓋安裝自來水,新建農村黨群服務中心,科學配備村圖書館、電教室、投影會議室等設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