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燦爛人生》是意大利導演馬可·圖利奧·吉奧達納執導的一部電影,被讚譽為一部“平民史詩電影”。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燦爛人生》海報

2003年在意大利上映,併成為那一年的票房冠軍,2004年,該片獲得第48屆意大利大衛獎的最佳影片獎。豆瓣評分9.4分。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這部電影長達6個小時, 講述了一個普通意大利家庭在44年間所經歷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尼古拉和馬迪奧是一對關係很好的兄弟。兩人性格完全不同,馬迪奧憂鬱衝動,尼古拉溫和有愛。馬迪奧在精神病院做志願者時,發現一個叫喬治婭的女孩臉上有被電擊的痕跡,於是偷偷的把她帶離精神病院,決定和尼古拉一起把她送回家中。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故,性格不同的兄弟倆從此走向了不同的命運之路......

電影中的時代是意大利最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身處其中的尼古拉和馬迪奧 代表了當時的 一代人,他們迷茫、無奈、困頓,面對理想與現實衝突帶來的巨大缺失感,他們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與痛苦,只能在救贖與自我救贖的過程中,尋找與社會的和解。

這對於現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具有發人深省的意義。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個體在遭受現實打擊、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後所需要的人生的態度。

今天,我們就來剖析一下,當面對人生困境,我們該如何與自己的缺失感相處?


一、成長的路上總有一次失敗是理想的終結,現實的開始

馬迪奧和尼古拉送喬治婭回家。從鄰居嘴裡得知,喬治婭的母親在她年少的時候已經去世,父親搬到了別處。於是,一番曲折後他們找到了喬治婭的父親,但喬治婭父親已經另外娶妻,貧窮侷促的家庭環境使他不願意收留喬治婭。兄弟倆只能商定將喬治婭先送到一一所更好的精神病院。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營救喬治婭的行動是馬迪奧和尼古拉的一種高尚的行為,代表了他們的美好理想。可這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發生了衝突。偷帶病人屬於違法,所以當喬治婭在車站內因行為異常引發警察的懷疑時,他們沒有絲毫辦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喬治婭被帶走。

對喬治婭的救贖以失敗告終。這是兄弟倆成長的第一課,他們被迫從白色象牙塔裡走出,邁入了真實的社會。社會背景放大了這種殘酷,讓他們的內心發生了劇烈的衝突,進而對陷入對未來的迷惘。

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認為:

“我們(內心)體驗到的衝突的種類、範圍和強度主要取決於我們所處的社會文明。如果這種文明是穩定的、堅守傳統的,選擇的種類就是有限的,個體可能發生衝突的範圍也比較小......如果一個文明處在急劇轉型時,高度對立的價值觀和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並存,那麼個人要做的選擇就會既複雜又困難。”

面對內心的衝突,敏感深沉的馬迪奧選擇獨自一人返回羅馬,加入了軍隊,希望能改變社會的制度。而尼古拉則一路向北旅行,直到走到北極附近,他並在行走中決定,要做一名精神病醫生。

馬迪奧選擇了激進的“反抗精神”,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對抗現實;而尼古拉選擇“相信一切都很美好”,不抱怨現實,為個體的處境積極努力。

這給了生活中的我們一些啟示:在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而產生的彷徨和缺失感,最重要的是確定清晰的目標,重新定義自己,選擇一種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

二、面對無力改變的現實,價值感的缺失導致人生無意義感

馬迪奧內心桀驁不馴,又敏感憂鬱。加入到軍隊後,在鎮壓都靈的暴亂中,好友被激進者打到癱瘓。因為馬迪奧為救好友把暴徒打傷,所以被處分調到西西里的一個警局。在警局中,馬迪奧繼續發揮他保護弱者的慾望。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他抗拒世間的醜惡和不公,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社會現實。但其他人的冷漠,讓他發現他的所作所為並無法改變現實,他的信念被打擊,價值感的缺失使他逐漸關閉了內心,成了“逃避人”,他用書築了一個孤立的世界。

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認為:

“孤僻型人格在自己和他人之間設定情感上的距離,他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決定不與他人建立任何形式的情感關係。”

馬迪奧的自閉讓他錯過了臨終前與父親的相見,也讓他長期與家人疏遠。他雖然喜歡攝影師米萊拉,但自閉還是讓他壓抑了自己的感情,放棄繼續向米萊拉靠近。馬迪奧並不是無愛,只是他把這種愛的聯結,關係的聯結推的遠遠的。在價值感缺失和愛的無聯結雙重作用下,更讓他的人生產生無意義感。

馬迪奧新年夜回家,看到母親房間裡掛著自己從小到大的獲得的“A”的成績單,此時的他是離被救贖最近的一次。也許是感受到母親小心翼翼又滿滿的愛意,所以他給了自己一個機會與別人建立聯結,他打電話給米萊拉。但電話並沒有接通,導演彷彿就是不給他被救贖的機會。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馬迪奧像一個勇士,在生活中孤獨的戰鬥著,當發現理想永遠沒有辦法實現,找不到出路的馬迪奧選擇結束這種無意義感,在新年之夜說完一句“新年快樂”,在煙花絢爛的背景中,一個利落的翻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感覺不到自身的價值,這種缺失感讓我們覺得工作沒激情,生活沒意義。而只有去關注、重視聯結,從關係中獲得支持和力量,我們才能擺脫價值缺失帶來的人生無意義感。

三、把缺失感作為一種常態,把握當下的幸福,我們終將活成強大的自己

通過尼古拉的眼睛看去,喬治婭被虐待、父親去世、妻子拋棄家庭、馬迪奧自殺、母親老去等等,各種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接連上演。他的人生接連充滿打擊,價值感缺失、親情缺失、愛情缺失。但尼古拉始終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並逐漸獲得生活的饋贈。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到了如何獲得幸福,實現人生意義:【自我接納】、【活在當下】。

(1)構建積極樂觀的思維模式

阿德勒說: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朗讀者》第二季有一期是邀請了清華計算機系的研究生矣曉沅。他6歲患上類風溼性關節炎,這種病在醫學界被稱為“不死的癌症”,11歲那年被固定在輪椅上,永遠無法站立,21歲考入清華計算機系,大三拿到清華本科生特等獎學金,之後被保送計算機系人工智能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矣曉沅在《朗讀者》節目中說:

“對於我這樣的跑者,最重要的是用雙腳實實在在地跑過一個個終點,讓自己無怨無悔。”。

生活總要給我們很多磨難,但只要不放棄,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竭盡全力去做,總會有希望。人生是否過得有意義,在於自己對自己價值的認可。

(2)自我接納

阿德勒提出:自我接納是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尼古拉成為一名精神病醫生後,他積極的幫助那些被虐待的精神病人,通過法律手段將壞人繩之以法。在這個過程中,尼古拉找到了當年被帶走的喬治婭。在他耐心的治療下,喬治婭走出自己封閉的內心,迴歸到了正常的生活中。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尼古拉在面對內心的衝突中選擇了自我接納,認真做好一個精神病醫生,關注自己能改變的事情。他身上的仁愛、 善良、積極、樂觀慢慢地對社會產生作用,他用救贖的方式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缺失感得到了彌補。

(3)認真活在當下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把人生理解成點的連續,人生就是那一個一個點,是連續的剎那。最重要的是認真活在當下。

電影中有很多的片段就體現了“活在當下”的美好。

在雜貨鋪裡,馬迪奧為喬治婭點歌,喬治婭用手勢比劃著喜歡的曲名。馬迪奧猜出那是一首名叫《who can》的歌曲,當曲子響起,我忘不了喬治婭看著馬迪奧的眼神,這是在當下兩顆心靠近的美好;當尼古拉和米萊拉突破心中的束縛選擇相愛,看著擁抱在一起的他們,我看到了兩個相愛的人活在當下的勇敢。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我們常常認為上個好大學,進一家名企,擁有穩定的家庭,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認識,但是相比於這些計劃,認真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的努力和付出,這種充實感能讓我們把握現實,不恐懼未來,並終將活成強大的自己。

四、結語

巴爾扎克說:“人生是各種不同的變故,循環不已的痛苦和歡樂組成的。”

我想,這也是《燦爛人生》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人生的真相:即使有缺失,生活依然可以美好。

導演用6個小時為我們講述的幾個人的一生,燦爛而炫目。也讓我們認識到,在親情、友情、愛情中,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得到還是失去,最後都能釋然和從容,正視過去的缺失,也絕不忘記曾經的美好。

面對生活的困境,在接納自我的同時,擁有積極的心態和處世態度,安撫缺失帶來的湧現的消沉,無助、憤怒等情緒,關注當下,活出燦爛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