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是性格原因導致

說起李廣就不得不說那個千古名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為啥難封?和衛青有關嗎?個人認為縱觀李廣一生,自負,自大的性格是決定李廣一生磨難的主要原因,自殺也是其性格最終的體現。

李廣難封是性格原因導致

我們對李廣的認知其實是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在裡面起作用,讀完《史記李將軍列傳》對李廣最大印象是什麼?能記下的更多的是傳奇的事蹟,而這些事蹟正好是滿足個人心中的英雄憧憬,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甚至自己就幻想是李將軍,李廣衝陷折關及格猛獸,斬將拔旗。以領數十人主動出擊與數千人中射殺對方大將,然後瀟灑離去。賦閒在家打獵,竟然一箭射進石頭,身陷敵陣竟然在數萬敵人中翩然離去,還斬首甚眾。這麼一位傳奇的將軍,卻到死也沒能封侯,而且憤恨自殺,難道不讓人嘆息嗎?這也是歷代詩人筆下李廣的形象,王昌齡的《出塞》詩中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高適《燕歌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而唐初四傑的王勃在《滕王閣序》更是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表達自己身世的艱辛和對李將軍的嘆息。這些都是千古名句,也影響了後人對真相的瞭解。

仔細品味《史記李將軍列傳》,第一次立功"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第二次立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取旗,顯功名昌邑下",我們不得不承認李廣擅長格鬥。還有其他的功績嗎?真相是沒了。剩下的就是及其魔幻的經歷,擺空城計,射石頭,被抓後逃跑等等,司馬遷老爺子用動人的故事向我們傳達李廣是一個無畏、無懼、英雄、強悍的將軍形象。卻將李廣所有的失利,無戰功隱藏其中一筆帶過。最後李廣還得到了這樣評價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如此高的評價,在後人眼中神一樣的存在。但問題是,無論哪朝哪代,軍人的升遷都是按照戰功來計算的,俗話說無功不受祿,就是這個意思。就算是衛青,漢武帝想封賞他,那也得先有戰功才行,有人說是漢武帝打壓李廣,想讓衛青建功。我就笑了,漢武帝讓衛青建功不假,漢武帝和李廣過不去有點想當然了,漢武帝還不至於。我們先看一下李廣的其他事蹟,李廣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各地都當過太守,沒有升職過一次,都是平調。為啥,估計是在任上激化了敵我矛盾,沒事挑起事端,只好被平調走。

《史記》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估計漢武帝也是無奈的。心裡在淚流滿面:讓你做防禦防守就好了,別沒事出去撩了好吧!我們現在主要政策是安定!沒見我都和親了嗎?老待在一個地方你還不惹出大麻煩!調!調走!。

李廣難封是性格原因導致

當然還有一個例子證明李廣的這種自大。元狩四年,李廣隨衛青出征,那時李廣年事已高,所以漢武帝讓他打側應。

《史記》:"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

典型的自以為是不,聽指揮,自作主張,自大!自負!結果貽誤戰機。而且他個人心胸也有些狹隘。 一次外出晚歸,經過霸陵因為不合漢制,霸陵尉不予通行。李廣便問他"你可知道,我以前是將軍",霸陵尉回答"別說以前是將軍,就是現在是將軍你也不能過。這裡霸陵尉的話好像不太好聽,但至少他在做自己的工作,而且嚴格執行。結果是什麼?《史記》:"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因為這麼一點個衝突,李廣記仇了,還實施報復了,此事雖然被武帝諒解,但作為征討殺伐、威震一方的軍中大將,對待一個小人物睚眥必報、恃強好殺的性格讓漢武帝有了深刻印象,在同僚中也使自身形象大打折扣。

李廣難封是性格原因導致

所以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一開始"格猛獸"的評價應該是對李廣最中肯的評價,嚴格來說李廣個人能力極強,為人則太差,自大的性格,長期沒有戰功,不能封侯的現實,對李廣本人的心理也有極大的打擊,所以當他最後一次出征就完全我行我素急功近利了。而且變得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所以他死的時候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這和另一個英雄項羽在烏江自刎:"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有區別嗎?呵呵,自找的。

李廣的功勞主要表現在他一生力戰數十載,七十餘戰爭中經歷的血與火的考驗。但是,李廣的性情更像是隨心所欲的江湖遊俠,而不是一個嚴肅規整的將軍。李廣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和衛青有關係嗎?我覺得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