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 3 年 2000 億能砸出一個新的雲計算格局嗎?

雲計算,變革從巨頭開始

“凡人飲水處,皆言云計算”。

自 2017 年起,雲計算的山頭看起來似乎格局已定,以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和阿里云為代表的 3A 巨頭,已經吞下整個公有云市場超過 75% 的份額。

如果說雲計算市場有一條鐵律,那就是持續不斷的膨脹與收縮。不管是 Gartner 也好,還是其他調研機構、諮詢服務商,每年都在調高對下一年雲計算市場總額的預測。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小團隊的上雲之旅、越來越多的政務客戶,雲計算的需求蓬勃而出,似乎在暗示:這仍舊是一個藍海市場。

可現實那叫一個殘酷。

時間甚至不用回溯太久,過去一個多月時間裡,就有美團雲、蘇寧雲相繼宣佈關閉公有云業務,讓人不甚唏噓。美團雲曾在餐飲行業的垂類市場做出過頗為亮眼的成績,垂類市場也被認為是避開巨頭鏖戰的主流場景下的可行之路,卻不曾想到一朝關停,無人問津。蘇寧雲背靠孵化出雲計算巨頭的電商場景,在 2018 年還得到過 5 億投入、1200 人團隊的加碼,卻也在今年宣告失敗,發佈的關停公告甚至過了許久才被外界關注到。

就更不用提那星羅棋佈的中小型雲服務商,在這個馬太效應凸顯的市場競爭中,無聲無息地走向衰亡。這是雲計算市場規律中不變的鐵則:強者恆強,市場只會越來越流向頭部廠商,當年林林總總的雲贊助商,現在都成了雲上的星星。

即便是巨頭如谷歌,也收縮起了自己的雲業務,開始調整戰略打法。

4 月 23 日,Gartner 發佈了最新雲計算市場追蹤數據,2019 年全球雲計算市場上,AWS、微軟和阿里雲排名全球前三,微軟和阿里雲份額大幅增長,擠壓 AWS 市場規模。亞太市場上,阿里雲排名第一,份額達 28.2%,接近 AWS 和微軟總和。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雲計算 IaaS 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同比增長 37.3%,總體市場規模達 445 億美元。

所有人都在等待,觀察雲計算的 3A 格局,誰會是破局之人。但沒料到,擺出這幅進攻者姿態的,竟然就是三巨頭之一的阿里雲自己。

3 年 2000 億的意義

8 年前,那位姓馬的鄉村教師表示:

每年投個 10 億,先投 10 年再說。

這 10 億的意義是什麼?不在於錢的多少,事實上對雲計算這個資金密集型行業來說,即使是當時的 10 億,也遠不能與領頭羊 AWS 相比。這 10 億,是給予當時飽受質疑的阿里雲的信心:

你放手去做,後面是整個阿里。

於是,這才有了後面“阿里雲那群瘋子”的故事。我常說,不管是雲計算還是開源,技術永遠不會是唯一的關鍵,在雲計算這個行業裡技術玩得好的廠商並不是沒有,但我瞭解到的是他們中的佼佼者去年底就已經暫停招聘,首要考慮的是活下去。

週一,阿里雲又宣佈未來 3 年再投 2000 億,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麵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這 2000 億的意義是什麼?從資金投入上來看,與當年的那每年 10 億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而這筆龐大資金能做的事情更是遠勝從前。但我仍舊認為,這筆資金投入,本質上還是信心的體現:對未來的信心

這次疫情黑天鵝,對中小企業帶來的打擊堪稱致命,對餐飲等受創嚴重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造成了巨大影響,裁員、降薪、倒閉的關鍵詞,讓人心生惴惴。當大多數人在想著活下去的時候,阿里雲砸出了一個 3 年 2000 億的計劃,不管是從戰術還是戰略層面上,這都是精準的一刀。

疫情來臨後,國家政策提得最多的一個詞是什麼?新基建!新基建“新”在哪兒?

過去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集中在鐵路、公路、機場等領域,這些投資規模大、週期長,短期刺激作用明顯,但是投資回報相對慢一些。而新基建與高新技術發展緊密相連,是發展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創造與滿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如是說。

在擴大“新基建”中,需要充分調動民營龍頭企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這些企業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在政策層面,建議高度重視數據中心作為支撐新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作用,並在電力政策、土地政策、稅收政策上給予支持;充分考慮東西部資源需求和供給量差異進行科學佈局;制定適應“新基建”的能耗審批和監控等政策。

專家在新基建政策下如是建言獻策。

劃重點,新基建的關鍵在高新技術,高新技術背後掛靠的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對應的恰恰就是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三位一體。而服務器、數據中心,則成了背後的底座與基石。

阿里雲今天拿出的這 2000 億,明天或許會從新基建的政策中收穫更多紅利。

抱歉,自研就是可以為所欲為

企業應該走“貿工技”路線還是“技工貿”路線的爭論古來有之。

當世界格局風平浪靜,世界人民求和平與發展時,前者會比後者走得更舒服、更省力。可當天下大勢風雲變幻時,貿工技就不可避免地撞上了天花板:沒有核心競爭力,就只能任人宰割。

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一波又一波浪潮,而這一次,我們不再是互聯網生態的參與者,中國企業開始成為規則的制定者。這並不容易,也十分費力,卻是必須得爭的一口氣。

從 IT 技術發展的路徑來看,無非就是摩爾定律和安迪比爾定律的交相輝映。硬件性能持續提升,帶來軟件發展對性能的極致榨取,進一步倒逼硬件性能繼續飛速提升,形成一個良性的閉環。而在這個過程中,硬件上“IOE”三家說了算,軟件上谷歌、微軟及眾多圍繞他們的開源基金會說了算。中國企業仍舊像舊市場秩序中的解決方案消費者,而非市場規則的制定者。

這是自研成為核心的本質之一。

另一方面,對於雲計算廠商而言,軟硬結合的體系有多麼重要不言而喻。不管是亞太地區霸主阿里雲,還是全球雲計算掌門人 AWS,都開始了對硬件研發的鉅額投入。省去了中間商,雲廠商更懂自己的痛點,更懂自己的需求,還能形成體系化的商業打法,何樂而不為呢?

抱歉,自研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你如果問我,3 年 2000 億能否砸出一個新的雲計算格局?我對此會持保留意見。

但你如果問我,未來的雲計算乃至整個 IT 市場,中國廠商會處於什麼位置。我會說:

他們最終會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關注我並轉發此篇文章,私信我“領取資料”,即可免費獲得InfoQ價值4999元迷你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