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團長以下被俘一千八百人!挺進大別山時的柳林中伏

張軫回憶劉鄧大軍過黃河,挺進中原的時候,說當時人心惶惶,各縣區鄉長不斷打電話到漯河的武漢行轅前進指揮所,內容只有一個:請求援軍!一晝夜,這種電話多達二百多次。同期有人回憶劉茂恩也是如此,劉身兼河南省主席和保安司令,他的整十五師雖由武庭麟統率,交給鄭州綏靖公署指揮,實際上大事小情還得問他。此外,省轄保安團隊和地方武裝更要聽他這個保安司令指派,以配合作戰。所以省政府的工作,他基本交給親信自循環了,主要精力在軍事上,每天抱著電話辦事,徹夜把電話放在枕邊。各專員縣長多在夜間,直接向他報告地方情況。劉茂恩開玩笑說電話就是老婆,睡覺離不開。從這兩方面來說,挺進中原是徹底打亂了國民黨的統治秩序,於是蔣介石才把張軫這樣能打的異己請出來,勒令不許推辭。張說我沒有基本部隊沒法打,老蔣一下,數日之內調集12個整編師和2個獨立旅,交由張指揮。這麼大的魄力,可見軍情緊急,也說明我軍這招打得狠,把蔣介石的陣腳打亂,原本用於外線的機動兵團都給調動到內線了。劉鄧背上重擔,其他解放區就輕鬆些,可以減輕民力負擔,軍隊也能專心集中局部優勢兵力殲敵了。

解放軍團長以下被俘一千八百人!挺進大別山時的柳林中伏

▲張軫

張軫的《攔劉鄧大軍南下和馳援南陽、開封的回憶》裡有個小細節,“李先念被迫離開中原軍區後,王樹聲、劉名榜、羅厚福在這一地區堅持遊擊活動。”顯然這是個錯誤,劉名榜、羅厚福是響噹噹的硬漢子,堅持遊擊、紅旗不倒,可王樹聲早就撇下老部隊,再次發揚老傳統,自己跑到山東解放區去了。再回大別山,已經是跟隨劉鄧大軍而來了,當然這次劉鄧大軍走了,他堅持下來,配合劉鄧的外線打好了內線。我們還說張軫的回憶錄,這處關於王樹聲的錯誤,其實折射的是國軍的情報能力很差勁,雖然對留守我軍圍剿得有聲有色,密探暗探和叛徒層出不窮,各種地方武裝、小保隊兇殘暴虐,幾乎就是竭澤而漁了,可竟然連王樹聲留沒留下來,都沒搞清楚,也就難怪不能徹底完成清剿。

解放軍團長以下被俘一千八百人!挺進大別山時的柳林中伏

▲王樹聲大將

張軫講劉鄧南下,還提到了不著名的柳林之戰,不過寥寥數筆卻讀來讓人驚心動魄,因為我軍損失慘重、教訓深刻。大意是1947年12月間,王宏坤縱隊領過平漢路柳林、李家寨時,輕敵和偵察不到位,沒有嚴密戒備,後尾部隊遭58師和地方部隊首尾夾擊,俘虜官兵一千八百人。被俘團長王順如說這是指揮上的錯誤,也是自己的最大恥辱。國民黨顯然很重視,難得的大勝啊,除了報紙大吹外,還讓兩名將官帶著美國顧問團的兩名美軍軍官來信陽檢查俘虜和繳獲武器情況。王縱就是中野十縱,當時肩負帶資金物資人員南下接濟劉鄧的重任。僅人員一項就能看出十縱任務艱鉅:自身有19800人,其中大量的高樹勳部隊改造後的官兵,此外還帶了6000人的南下幹部工作團和1.2萬人的原劉鄧部隊傷愈傷兵,顯然這些幹部戰士除了補充其他部隊外,還有鞏固大別山基層政權的意思,再加上地方調撥的隨行民工,人數多達4.5萬人。這支新組建的部隊和國民黨正規軍打仗還是太少,過路經驗還是打鬼子的老套路,結果戰機就浪費在等待上,王宏坤的指揮水平也顯得毛糙,不夠堅決果斷,於是掩護縱隊衛生部的30旅89團幾乎全軍覆沒。於是我想起了梁彝烈士,南下犧牲的炮團副團長,王順如估計也犧牲在雨花臺了,他很可能是紅四方面軍出身的紅軍幹部。這場戰役,有人說我軍損失實際上是四千,重武器基本都丟了。但打仗要看整體,顯然十縱還是把寶貴的人員補充給了劉鄧,於是劉鄧北上會合陳粟,參與淮海戰場,王樹聲堅持大別山,等來了解放大軍,這就是勝利,局部的犧牲換來了整體的大勝。

解放軍團長以下被俘一千八百人!挺進大別山時的柳林中伏

▲王宏坤上將

張軫說1947年下半年,就已經認清形勢,通過關係跟我軍聯繫上了,“準備必要時投靠革命”。然而從其回憶錄來看,柳林、宛西和宛東諸役,他還是很賣力跟我軍拼的。柳林設伏。及時堵漏,咬掉了中野10縱衛生部和擔任後衛掩護的30旅89團;宛西之戰,快進快出,全身而退;到宛東,中野、華野和陳謝多路大軍圍攻,情況緊急眼看被殲,怕我軍監聽,幾次電話跟信陽司令部參謀長朱其平通話,都說開日語了,連副司令趙子立都勸他投降,張軫硬是咬牙打開血路殺出來,一個兵團三個師也就一個被擊潰,打掉了三千多人。所以說張軫這個人還是很能打的一員悍將,水平是有的,從北伐到抗戰再到解放戰爭,很少有敗仗。但這樣的人,雖然跟蔣介石,跟黃埔系頗有淵源,只因站錯隊,上了程潛和桂系的“賊船”,就被打入另冊,成了即插即用用完就扔的消耗品,張軫對蔣也是徹底寒了心,雖然桂系待他不薄,最終他還是起義了。

解放軍團長以下被俘一千八百人!挺進大別山時的柳林中伏

王凌雲算是行伍出身,能從鎮嵩軍餘孽、地方民團到張鈁的20路軍,打到淞滬戰場,再到參加遠征軍,拿下青天白日勳章和美國銀質自由勳章,山東戰場扮演救火隊長,能打是必然的,但不是黃埔,不出身嫡系就是他的原罪。對於蔣介石削奪整9師和同僚落井下石,王自己就說“拿非黃埔出身的我當替罪羊,推卸責任。”基本部隊也給了黃埔出身的副師長張金廷,王非常不滿準備徹底不幹了,但蔣不許,讓他在武漢聽命。說白了,如果我打贏了,你就這沒啥用了,打不贏正好調你回河南,對張軫也是如此。果然劉鄧南下,張王都起死回生,重掌兵符,王甚至拿回了他的老部隊(從青島調來)。老蔣也挺會用人,跟桂繫有淵源的羅山人張軫守信陽,王是豫西人,辦民團經驗豐富,則用來守南陽。

解放軍團長以下被俘一千八百人!挺進大別山時的柳林中伏

▲王凌雲

對於挺進中原的我黨我軍,蔣軍上下顯然是很驚怖的,王凌雲記述了就任南陽守將時,蔣介石和白崇禧的兩段講話,對比起來很耐人尋味。蔣告誡王“寧可錯殺十個好人,也不能漏掉一個CP”,白在這個基礎上加碼,“寧可錯殺一百好人,也不可放走一個CP”!白對大別山區的事兒是很盡力的,他告訴大家:“一定要徹底實行,只要你們努力大膽,我就敢為你們擔負一切責任,不要害怕那些參議員亂喊亂叫。”言下之意,可勁殺,甚至不必在乎地方上的士紳。在這種高壓態勢下,南陽獨山區的區長“大義滅親”,直接把自己在南陽專員公署上班的兒子給舉報了,然後處決了。當然還有公報私仇,領導舉報下級、離婚丈夫舉報老婆的……在人情為大,國共瞬息變化的時代,地面上的人物做這麼絕,原因只能有一個,就是天要變了!

依蔣介石的性格,不到事不可為,他絕不會把打入另冊的雜牌將領請出來,還放在起家之地,要兵給兵要糧給糧要政策給政策,特別是削奪兵權之後,還發還給你老部隊。王凌雲就創造了這個奇蹟,但也許正因為如此,王也看透了蔣,於是十三綏靖區和南陽專員公署也徹底爛透了,大家都知道這天下馬上就變色了,既然是五日京兆為啥不貪呢?可勁貪!何況直接上級白崇禧還明告訴大家,不用在意地方上的輿論,誰瞎逼逼,扣頂紅帽子就能要人命。僅軍糧徵購一項,大家集體分肥就發了大財。綏區副司令萬式炯擔任購糧委員會主任,專員、縣長、縣議長等委員,強徵大批糧食後,本該下發的徵糧款一分錢都沒出去,從華中“剿”總第四處到綏區,再到專區和縣裡,所有參與人員,人手一份。王凌雲也拿了幾十兩黃金,王說一開始不願拿,但萬式炯是白崇禧的中將高參空降來當副司令的,人家大包大攬,說你放心這事我負全責!何況不給相關人員回扣,人家憑什麼替你徵糧?言下之意,都這時候了,還管老百姓死活,蔣家天下分分鐘就完蛋了,再不發財沒機會了!王一聽有道理,公家有了糧,自己有了錢,至於是購是槍,幹我鳥事?至於搶來的糧食,最後撤的匆忙,既不能便宜共軍,也不能便宜老百姓,乾脆燒了。當然裡面到底有沒有糧食,徵糧委員會的老爺們是否徵了糧,再二手倒賣一魚多吃,王凌雲也有些懷疑。但大火一起,賬就銷了。順便說這位萬中將後來倒是走勢不錯,貴州起義入了民革,活到86歲,比王凌雲可強多了。

解放軍團長以下被俘一千八百人!挺進大別山時的柳林中伏

▲解放後的王凌雲

十五軍的前身是鎮嵩軍,劉鎮華、劉茂恩兄弟的基本部隊,後者升任河南省主席後交給武庭麟,郟縣被殲後在南陽由十三綏靖區重組,劉茂恩的侄子劉獻捷做軍長。卻逃到國外不敢赴任,真被解放軍打怕了!王凌雲催促多次,小劉說我不回來了,軍隊您自取,不過看在黨國和我叔的份上拉豫西老鄉一把,王匯過去十幾萬的金圓券。對新十五軍,王很盡心,迅速就從南陽各縣抓足了壯丁,又從自己老部隊充實過去基本幹部,完成三個月訓練,跟我軍且戰且退打了幾仗,就恢復了部分戰鬥力。正準備大用,先是蔣介石拉攏他的副手陳克非,搞分而治之;接著宋希濂的爪子伸過來,把王手裡的兩個軍都沒收了。還舔著臉大講你我都是蔣先生的親信,危急存亡之秋,為免被白崇禧拿走,我們應該同心協力!氣得王當時都想拔槍火併,血本無歸我還活什麼勁?但看看宋早擺好了白虎堂的節奏也只好忍了,宋很開心,奪走兩個軍,還順帶劫走南陽來去的五千中學生。王凌雲欲哭無淚,只好解散十三綏靖區,化名張克明,一個人去重慶討生活去了。都樹倒猢猻散了,蔣家軍還如此折騰,焉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